中港台的编剧短缺问题

2002-01-15
 
随着大陆市场开放,北上找机会的香港和海外制作公司处处皆是,但经常出现有资金、有摄制队,惟独欠编剧。


八十年代中期,台湾大量摄制剧集并拓展海外市场时,亦出现过编剧荒,因为条件优厚,编与导的待遇一般都比香港的电视台高,经验丰富和有实力的少数香港编剧在重赏之下获吸纳了过去。但更多为求保险,又不甘损失了找外快的机会,便边替香港的电视台打工,边暗地里替台湾写剧本。

回顾过去二十年香港的电视业发展,对邻近地区如大陆、台湾和新加坡均影响深远。当年香港剧集和电影在台湾、大陆和东南亚市场都很受欢迎。看惯土产剧节奏较缓慢的两岸观众,觉得香港剧集节奏较明快,逼使两岸制作人采用港人的创作模式。目前在大陆有近半数的制作公司幕后人,都是从前香港富有经验的电视人,但编剧一直短缺。



市场开放需求日增

编剧短缺的问题,可以分两方面,一是大陆市场开放引至产量多了,对编剧的需求亦大。以大陆为例,去年通过审批的申请有二万小时,换言之,有二万小时的节目获批准投入制作。节目的类型包括戏剧和综合节目,以一小时的剧本需要一星期完成作计算,二万小时的节目约需要五百个编剧。表面上这个数字不算天文数字,大陆加上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的编剧,应该可以凑合五百人。但要找五百个都是熟练的写手就难了。近年大陆有不少作家、编剧、大学教授和电影电视系学生经常替电视剧撰稿,虽然舒缓了局部的编剧荒,但熟练的写手仍然难求。所以有财力的制作公司宁可雇用特有的编剧,长期为自己效力。长远计,这是既可避免编剧荒、又可以保障节目质素的做法。

制作公司有固定的编剧为什么在业内没有普遍推行呢?因为制作公司的规模大小不一,除非公司的财政稳定又长期有节目投入生产,否则签了一班工作人员却无工可做,岂不是白养了他们? 目前从事大陆制作的公司,幕后搞手很多是香港的前电视人,属一人公司的亦不少,这些公司没有固定的工作人员,一般是计划书待中央通过了,才正式四出搜罗幕前幕后的工作人员及投资老板。这些公司良莠不齐,财政运作有健全有不健全,制作人的水准亦很参差,直接影响制作的执行与质素。最常发生的事例是距离开拍还有两个月甚而三数个星期,才筹得资金,于是匆匆凑合一班工作人员,以两、三个月(一般应是六个月)、甚而更少时间去筹备一个三、四十集的电视剧,是十分仓卒的,碰上经验不足的编剧,问题更大。



人材培训未受重视

编剧短缺除了因为大陆市场开放了、一般制作公司的条件不容易找到固定的编剧长期效力外,亦因为编剧是需要时日培养。以香港为例,一个在电视台编剧训练班毕业的学员最终会写、会独立思考,又会提供桥段的,平均要花三至四年时间,遇上领悟力低的编剧,时间会更长,而且表现亦不一定够水平。跟任何一门职业比较,编剧要耗的时间实在太长,想想同样花四年时间学习平面设计,成绩可能比花四年写剧本的称心满意得多。

因为编剧要花时间培养,加上长久以来,编剧不获重视,更遑论对编剧的培训,造成今天这个青黄不接的局面。根据朱克在《萤光幕后》忆述,无线电视是在七十年代初开办编剧训练班,有了训练班才有正式的编剧组,比其他早已成立的部门都要迟。无线电视最初于一九六七年启播时只有两个基本编剧兼剧本审阅\,一个负责综合节目《欢乐今宵》,另一个负责戏剧组,两人手下就是那三数个半职的特约编剧,当中有教师,有商行文员。

至于七十年代的大学,以香港中文大学的新闻系为例,提供的编剧训练只限于与新闻有关的写作技巧,例如撰写记录片的旁白等等,至于其他类型的剧本创作,涉及不多,这跟中大的新闻传播学院一向以侧重新闻学为主有关。至于浸会大学早期的传理系,因为分作四个小系,编剧课程是电影和电视系学生必修科目,为期一个学期,课程修毕后写一个短剧就可以了,所学有限,与系内其他的制作课程比较,剧本的训练显得次要,只视为系内学生应有的认识,谈不上深入。

当年毕业后加入电视台任编剧的寥寥可数,莫说是出身大专或大学的电视系,就是大学生也少,反而多是因为爱好写作、对写作有浓厚兴趣,入行之后边写边学的多。到了八十年代初,无线和丽的两个商营电视台竞争白热化,电视剧的制作量多了,香港电视业普遍算是好景,加上两台播映的一连串剧集口碑甚佳,大学生毕业后加入两台编剧训练班而晋身编剧的也增加。但正式受过编剧训练的仍占少数,毕业生有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学系的,念中文、历史、哲学、教育,甚而是工程的也有。他们一般经过笔试和面试,加上交来的文章或短剧一并给电视台参考以作甄选。



实践与磨练

电视台的编剧训练班为期三个月,当中有授课有实习,由电视台的剧本审阅\担任导师,很多都是经验之谈,对于初入行的学员而言,能从中吸收到一些编剧的概念已经很不错,真正懂得如何写好一个剧本,还是要经过一段日子的实践与磨练。至于实习方面,是按个别表现分派到不同的组别学习,例如擅长喜剧的便获安排在处境喜剧那一组。因为电视台工作紧逼,学员期望得到组内剧本审阅\特别指点的一般都会失望,能够有机会写写「影子稿」已经很不错。所谓「影子稿」,实质是学员的习作,最终不会付诸拍摄,就像影子一样不会被当真。

要培养编剧,电视台是有局限的,流水作业式生产一切讲求效率高成本低的工作模式,那有电视台愿花这个金钱和时间让一班有潜质的编剧慢慢成长?张三写得不好便由李四改,李四改不好也得「出街」,审阅\真正有时间对个别编剧的技巧作详尽分析的绝无仅有,新编剧惟有靠边做边摸索,期望有天醒过来,忽然对编剧悟出个道理来。

单靠电视台培育编剧接班人还有一个忧虑,就是编剧长期在一个二手的文化中浸淫,创作上走回前人走过的路,甲桥段过往有佳绩吗,再来一个添食,奉那些曾经卖过满堂红的为金科玉律,久而久之,以为电视就是这么一回事,不出那三两个模式。

缺乏一个全面的培训环境,编剧成长会较慢,当了十年编剧仍写不好一个剧本的大有人在,没有适当的诱导、欠缺独立的思考方法,加上不分昼夜埋首写剧本以配合拍摄期,没有生活没有体验,更花不起时间看书和搜集资料, 所写的剧本那会有进步?于是转业的转业,转业不成,碰上制作公司急于开戏,于是把剧本接下来。到了戏要开拍了,制作人发觉剧本有问题,要另外物色像样的编剧把剧本重写。类似的事件每天都发生。

要解决编剧荒,要从编剧的训练做起,学校在培训方面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机会再探讨。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

香港财经新闻教育模式

宋昭勋、吴静、赵应春
201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