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数码电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04-07-15
 
香港政府在二零零四年七月九日宣布,若中国内地在二零零六年底前公布数码地面广播的制式,香港的数码电视会跟随中国国内的标准。香港的市场太小,也没有研究的支援,香港的数码电视政策向北看是有充份理由的。因为中国的数码电视政策与发展对香港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将在本文重点介绍中国数码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有关的政策、应用前景等。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数码电视。根据消费电子协会(Consumer Electronics Association)的定义,数码电视包括了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增强清晰度电视(EDTV)和高清晰度电视(HDTV)。数码电视还可以按照传输方法分为数码地面电视、数码有线电视和数码卫星电视。中国对数码电视的定义与国际基本接轨,稍有歧义的是数码广播电视与数码电视服务。前一种只是数码化的电视节目,后一种则指通过数码电视平台传输的服务,它包括了数码广播电视、互动电视、数据广播(Datacasting)、互联网电视和视频点播(Video-on-demand, VOD)等。


中国发展数码地面电视标准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二零零三年中国大陆的电视机总量已经达到了四点七亿台,城镇每百人拥有量已经达到了一百二十一台,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4.8%,代表1.37亿个电视家庭(TV Household)。

中国的有线电视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截至二零零三年,有线电视传输网络达到了三百多万公里,其中光缆网络四十多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总数达到了1.0508亿,有线电视的入户率已经达到22%,城市入户率则达到了79%(城市家庭数以城市人口总数除以平均每个家庭人口数约算)。截至二零零一年底,全国有线电视台的收入超过了四百亿人民币,其中线路维护费约一百亿元(每户六元到二十元),广告收入约三百亿元,收费频道约二十亿到三十亿元,电传视讯约二亿到三亿元,资料服务约一亿到二亿元。

卫星电视包括了类比和数码两种,频段有C、Ku、Ka波段。C波段[3.7~4.2GHz,有廿四个十二至十七瓦特功率的转发器(Transponder)] 一般传输类比卫星电视,但因为接收天线体积大(六英尺左右)、价格贵,普通用户较少。一九八五年中国就开始利用卫星传送电视节目,但因为可以利用的卫星转发器较少,卫星电视发展较慢。这种状况在九十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自主发射的卫星成功升空后得到彻底改观,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各省台都已全部「上星」,但需要各地的有线电视网再接收、转播下去。

按照现在的全球技术发展,主要有三个数码地面电视标准,即美国的ATSC,欧盟的DVB|T,与日本的ISDB|T,其他国家追随哪一个标准,请看表(一)。

毫无疑问,中国的电视市场非常大,因此中国建立自主的数码地面电视标准将会有十分可观的经济利益。假如中国也像韩国一样用美国的数码电视标准,一共就需要向ATSC付出高达一百八十八亿美元的版权费(每台四十美元的IC版权费乘以全国拥有的四点七亿台电视机)。当然,中国建立自主的数码地面电视标准还有除了经济因素之外的其他理由。


中国数码电视发展现状

一九五八年,中国大陆出现了第一个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一九七八年改名为中央电视台)。中国最早开始数码电视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中共中央在八十年代制订的「八五计划」中就把数码电视的研制列进了条文之中,随后「九五」、「十五」计划都把数码电视产业的发展列入其中。国家计委等部门一九九二年给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准备高清晰度电视机生产的报告》。一九九四年,中国成立高清晰度电视研究与开发组,同年,中国第一台高清晰度电视样机研制成功。一九九九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正式转播国庆典礼的高清晰度电视信号。国家计委二零零零年制订了中国高清晰度电视的发展计划,计划规划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几个数码电视实验播出城市,并提出加快数码电视专用晶片(ASIC)的研究与开发。

因为国内数码地面电视标准还没有最终决定,数码地面电视目前一直没有启动。

我们前面介绍了数码卫星电视一般都工作在Ku波段,包括固定卫星服务(11.7 ~12.2 GHz)和直播卫星电视(12.2 ~12.7 GHz)服务两种。前一种的转发器功率仍比较小(20~120瓦特),还需要大型的接收天线(三英尺);后一种的转发器功率大(一般大于一百瓦特),因此小型天线(十八英寸)即可接收,俗称「小耳朵」。在三英尺天线出现后,中国政府又感受到境外电视频道渗透的威胁,遂于一九九三年发布文件,规定境外卫星电视必须要通过审批合格的三星级以上酒店才可接收,普通居民则不能购买,此政策一直延续到「小耳朵」盛行的现在。中国发展数码卫星电视主要出于电视台覆盖区域的需要,接收卫视节目通过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另外中国政府主导的「村村通」工程虽然采用了直播卫星电视技术,但必须基于中国自主的卫星平台----「鑫诺」卫星。

数码有线电视商业服务在中国的一些地区正式开始启动。除了表(二)中列出的一些城市外,实际上还有一些城市也宣布了「名义上」的数码电视播出。

二零零四年五月,北京移动电视公司开始在北京的公车上提供移动电视服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简称广电总局)为北京的移动电视频道特批了八Μ带宽的标准通道;北京移动电视每天可以影响三百四十三万人。

一九九二年六月中国就开展了数码音频广播(DAB)的可行性研究,一九九六年五月国家科委(现科学技术部)通过实施方案。一九九六年在珠江三角洲建立中国第一个DAB先导网,一九九七年正式试验广播,京津网于二零零零年试播。


中国数码电视产业的计划

中国已经制订了未来数码电视发展的计划。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二零零三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资讯网络展览会(CCΝΒ)报告会上讲话时提出,二零零三年底,中国要开播十套以上付费影视频道和若干套有线数码广播节目,力争发展数码机顶盒用户一百万;到二零零四年底前,要推出三十个左右付费影视频道和多套有线数码广播节目、多种增值业务;到二零零五年底前,付费影视频道达到五十到八十个,全国有线数字广播节目达到一百五十套左右,数字机顶盒用户达到三千万户。广电总局制订的《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二零一零年远景规划》,计划全国广播电视的人口混合覆盖率到二零一零年分别达到97%、98%以上,基本实现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的入户率达到60%以上,用户达到二亿户以上,直播卫星用户达到六千万户以上。全面实现数码广播电视,二零一五年停止类比广播电视的播出。中国的数码电视标准制订工作很早就开始了,有线电视已确定为DVB--C,卫星电视确定为DVB--S,目前只有地面标准因为存在争议还没有确定。虽然存在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要制订自主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的标准制订工作组接纳了清华大学、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提交的备选方案,但因为没有太多可参考的国际经验,所以决策者还不能判断孰胜孰劣,据估计标准在二零零五年后才会有结果。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未来

二零零三年全国各地都开办了付费数码电视频道,但实际用户并不多,关键是节目吸引力不够。同年,中国数码电视产业也出现了引以为傲的依靠「政府推广并建立综合多媒体资讯平台、强制停止类比信号、结盟厂家送机顶盒」的所谓「青岛模式」。青岛模式的核心是电视节目免费、在推行数码节目的同时关停类比信号,外加免费赠送机顶盒,将大量付费很少(十二元人民币)的类比电视用户「整体转化」为收费较高(廿二元人民币)的数码电视用户。青岛模式能否在青岛取得最终的成功还是未知数,政府部门一厢情愿地在全国推广此种模式更是「黔驴技穷」的表现。中国能够有一亿的有线电视用户,靠的是低费率和多频道。大多数中国百姓对电视的理解是「家庭化」的消遣工具,是全家茶余饭后「唏嘘世事」的工具,而数码电视、互动电视这种个人化的服务在大多数的家庭将没有实际的吸引力。

中国具有庞大的电视产业基础,因此人们自然也对数码电视充满了期望。但是,中国数码电视产业仍然存在诸多的变数。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之间,政府在徘徊;在「鸡」和「鸡蛋」之间,运营商在徘徊;在投入和回报之间,用户在徘徊,唯一坚定的是那些由风险投资建立的技术公司。但是整个行业要健康、平稳地发展,行业的各个参与者应该齐头并进。相信随着中国全方位改革的推进以及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全与成熟,数码电视产业未来在理智、共识以及决心的激励下必然会有所作为。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香港的数码电视产业与政策迟迟未能面世的原因了。如果有机会,我们以后可以详谈影响中国数码电视产业的政策,特别是经济因素。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