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21」和「生活易」:香港市民知多少?

2007-09-13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早在一九九八年就推出了「数码21资讯科技策略」,作为指导香港资讯科技发展的蓝图,并于二零零一年和二零零四年分别对该策略进行了修订。二零零六年十至十二月,政府对该策略再次进行了公众谘询,并计划于二零零七年内正式推出最新版的「二零零七数码21资讯科技策略」(以下简称「数码21」)。

  在本次谘询文件中,政府提出该项策略将「有助提高香港经济的竞争力和市民的生活素质」。但是,对于该计划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之一的普通市民来说,他们对「数码21」的了解有多少?他们对政府推动香港资讯产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秉持何种立场?他们对政府大力推动的电子政府计划(E-Government)的知晓程度和参与程度如何呢?最后,香港市民对各种网上公共服务又作何评价呢?

  二零零七年三月,我们组织了正在学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班香港城市大学传播专业学生,通过电话访问了香港市民对上述问题的看法。我们首先用电脑随机抽取了一万个电话号码,在剔除了空号、传真号以及非住家号码之后,从每户合格的住家中用「最近生日法」随机抽出了一位十八至七十四岁之间的常住居民进行调查。最后成功地访问了1,048位受众,调查的成功率为22%(注:该调查成功率按美国民意研究协会(AAPOR)的标准公式之四计算,其结果(22%)事实上与大部份其他机构在香港做的电话调查结果相仿。在分析调查结果之前,我们按政府公布的二零零六年底香港人口资料对样本进行了加权处理,使得样本的的年龄和性别构成与人口总体相一致。)。如果将这个样本的调查结果推广到香港市民的总体时,则将有正负3%的误差。

「数码21」的知晓度
  总体看来,大部份香港市民对「数码21」很不了解。在1,048位受访者中,只有136位(即13%)表示听说过这个名词。而在对这136位市民的进一步询问中,只有36人(4%)能够正确地回答政府在「数码21策略」中对香港的定位,即要把香港建成一个「国际数码城市」(而选择「国际数码中心」、「国际数码港」等其他答案则被计入不正确)。另外,在问到「数码21策略」的公众谘询何时完成时,只有13%的受访者知道该谘询已在调查前不久完成,而大多数人则认为谘询正在进行或即将开始(见图一)。

  在「数码21」中,政府将数码港和科技园定义为「香港的科技旗舰」。在二零零七年特首选举过程中,数码港和科技园的成败得失也成为争论的议题之一。那么,在香港公众的心目中,这两个旗舰项目是否能够提升香港IT产业的竞争力呢?我们的调查发现,只有87位受访者(8%)认为数码港能够提升香港IT产业的竞争力;相比之下,公众对科技园的评价要高一些,有421位受访者(40%)认为科技园能够提升香港IT产业的竞争力。大多数人对科技园也并不看好。

  为了进一步了解市民对香港数码科技发展现状的了解,我们还要求受访者就手机、宽频上网、无线上网和数码电视的普及程度,将香港分别与台湾、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大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近三份之二(64%)的受访者知道香港使用手机很普及(即高于台湾)、但仅有少数人了解香港在宽频上网、无线上网和数码电视的发展上不如作为比较对象的近邻(见图二)。例如,不到四成(38%)的受访者了解香港的宽频上网普及率不如韩国、不到四份之一(24%)知道香港的无线上网普及率不如新加坡、更少人(13%)承认香港的数码电视普及率(其实尚未推出)不如中国大陆(已经局部推出)。

「生活易」的认知与参与度
  利用资讯和通讯科技改善业务流程,促进新一代公共服务,是「数码21」中的一项重要口号,也是该策略中与普通公众关系最密切的一部份。早在二零零一年一月,作为香港特区政府「公共服务电子化」计划承办商的和记黄埔及惠普香港共同推出了「ESDlife生活易」网站。公众对这项「能够为市民提供一站式廿四小时服务」的网站的认知和参与程度如何呢?

  调查发现,57%的受访者听说过「生活易」或ESDlife,其中年轻人(18-30岁)或中年人(31-50岁)中七成左右听说过、但长者(51-74岁)中只有三成知道(见图三)。然而,包括老、中、青的整个样本中,仅有8%是「生活易」俱乐部的成员。公众了解「生活易」的主要管道是广播或电视(54%)、互联网(44%)、朋友或家人的介绍(23.9%);但很少人提到报纸、服务公司或商家等管道的介绍,可见政府和服务商在对「生活易」的宣传和推广上还大有空间。

  为进一步了解公众对「生活易」的认知和参与程度,我们列出了各种可以在「生活易」网站上操作的服务(如预约换领身份证、提交或浏览报税表,租用康乐设施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一项衡量公众对「生活易」认知程度的指标:如不知道其中任何服务时,其认知程度为零;当了解所有服务时,其认知程度为三。同时,我们还根据受访者是否曾经在「生活易」网站上用过这些服务而构建了另一项衡量公众对「生活易」参与程度的指标:当没有使用过任何一项服务时,其参与程度为零;而当用过所有服务时,其参与程度为三。

  结果发现,15%的受访者对「生活易」所提供的服务毫无所知,而27%的受访者了解「生活易」三份之一的服务,30%知道其中三份之二的服务,而28%则知道所有的服务(见图四)。总的说来,市民对「生活易」可以做些数码还是有一定的了解。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生活易」的认知程度也越高;网民对「生活易」的认知程度也要高于非网民。

  与「生活易」的知晓度相比,市民的参与程度低了很多。近六成(58%)的受访者从未用过「生活易」网站的任何服务,35%用过其中三份之一的服务、而仅有7%使用过其中三份之二或更多服务(图四)。进一步分析显示,教育程度较高者、年龄较轻者和女性会更多地使用「生活易」上提供的公共服务。

  虽然市民对「生活易」的使用不多,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人网上公共服务的看法是正面的。如,52%的受访者认为网上公共服务是容易使用的、56%认为提供网上公共服务的政府网站是非常安全的,73%认为网上公共服务能为市民节约时间,52%认为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提供电子服务。

小结与讨论
  「数码21」作为一项于二零零六年底已经完成公众谘询的政府决策,我们三个月之后进行的抽样调查中居然发现仅有13%的市民听说过该项策略、更只有4%的市民能够正确了解该策略的目标,让人不得不置疑这次公众谘询的有效性。如果要将「数码21」真正成为一项具有社会共识和广泛参与的发展策略,政府必须在今后的几个月中让更多的公众、更多的阶层介入到政策的制定过程,让公众谘询真正地走入公众,倾听公众和社会各利益团体的声音。事实上,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市民对香港数码科技发展水平的客观现状尚不了解,普遍认为走在亚洲近邻之前。这种盲目乐观,这与与政府长期自我唱好(「数码21」文件中处处可见类似高调)不无关联。

  科技园和数码港同为香港政府大力扶持的两艘「科技旗舰」,然而,公众在本次调查中表达出对两者的评价均不高,其中对数码港的评价尤为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看法差别之大,值得各方关注与反思。相比之下,被访者对科技园的评价接近中立。当然,本次调查是在二零零七年五月本地传媒爆出科技园管理不善问题之前几周进行的,估计事件之后市民对科技园的看法有所不同。

  「生活易」从推出至今已经六年。据我们的观察,「生活易」提供的各种服务之多,在亚洲各地区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市民对「生活易」的认识并不高、参与程度则更加有限。政府似乎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已经开始在大众媒体上宣传「政府一站通」的功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教育程度与对「生活易」的认知和参与程度都呈正相关,而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使用大众媒体的频率也越高,种类也更多样。大众媒体上的宣传还是无法涵盖到那些教育程度不高的普通市民,这样会造成新的「穷者愈穷,富者愈富」。此外,提高各种「生活易」服务的政府部门和商家,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充份利用各自的客户网络来扩展「生活易」的使用,以致物尽其用。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