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广播服务检讨委员会呈交报告的两年半之后,政府终于为香港电台的未来作出决定。港台将继续以政府部门身份提供公共广播服务,并成立一个顾问委员会,向广播处长提供意见。
政府关于香港电台未来的宣布引来广泛的恶评。事件进一步令公众觉得特首对特区管治的态度敷衍;正如不少评论员指出,政府的决定是一个权宜的政治妥协,缺乏理念和勇气。公营广播不同于国营广播,首要是独立于政府。香港电台保留政府部门的身份,又怎能推动公营广播的使命,提供平台让多元声音发声?成立顾问委员会的建议,只不过是为了讨好爱国阵营,回应港台「冇王管」的指摘。
一个打不开的结
的确,有关香港电台的争议是一个打不开的结,而这个结一部份来自香港的回归。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主流社会的意见与爱国阵营的观点出现明显的分歧,本地文化与内地文化的沟通未有增加,反而出现更多的冲突。一九九八年,政协徐四民在政协会议上,批评香港电台「专门骂香港特区政府和特首董建华」,破坏特区政府工作。二零零一年,港台电视节目《头条新闻》将董建华政府比喻为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被董建华批评为低级趣味。大陆《人民日报》罕有地发炮,批评香港电台「吃里扒外」。之后,香港电台与左派冲突持续。
这些争论显示一种文化认知和政治价值观上的巨大鸿沟。归根究底,在本地的爱国阵营之中,大多认为政府必须要有宣传自己政策和施政的工具,而执行这项任务就是香港电台的义务。所以,爱国阵营根本就不会接受将港台落实为公营广播,让港台独立于政府的建议。但是,港台中人不少心仪英国广播公司(BBC) 的模式,将港台定位为多元开放社会里的公营广播机构,对「国营广播」的定位相当抗拒。这是港台麻烦的一个根源。
不过,港台的麻烦也来自公共服务的模糊性质。所谓公营广播,就是将广播定位为公共服务。但是,什么是公共服务呢?很多人将公共服务理解为一种为开放社会提供的服务,目的是要维持甚至推动社会的开放。但是,在统独问题上也可以开放吗?一九九九年,当时的台湾驻港代表郑安国被邀在香港电台节目解释李登辉的两国论,令左派勃然大怒,批评是宣扬台独。面对台独份子,香港电台也可以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发表意见吗?二零零二年,香港电台一个节目准备邀请当时台湾的副总统吕秀莲接受访问。虽然按照节目安排,准备跟吕秀莲谈的不是统独问题,但是事件再次令爱国阵营神经紧张。后来,政府高层介入,并成功搁置访问。
事件考验不同人对开放社会的信仰和理解。相信开放社会的人认为,社会只有分歧,没有敌我,所有问题都可以沟通和妥协,不存在什么你死我活的斗争。但是,对开放社会有保留的人总认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面对问题,首先是为问题定性。如果牵涉到敌我矛盾,妥协将是错误的。这种想法从根本上为开放社会设限,从而也否定社会的开放性质。于是,将公共服务理解为为开放社会提供的服务,也就变得有点天真。
太开放和太保守的两难处境
香港电台的麻烦不单来自爱国阵营,面对的争议也不全是统独问题。公营广播将广播定位为公共服务,而公共服务强调持平,即所谓不偏不倚。但是,什么是持平呢?二零零七年,香港电台电视节目《铿锵集》其中一辑《同志‧恋人》介绍同性恋人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有观众向广播事务管理局投诉节目内容,最后广管局向香港电台发警告信,指港台违反广播条例之中的持平原则。有同志向法庭要求司法覆核,挑战广管局对《同志‧恋人》的裁决,最后获得胜诉。
问题牵涉对持平的理解。同志团体认为,「持平报导」未必等于有正有反,亦未必要以相同篇幅报导新闻事件的每一方面。每个社会都有主流观点和非主流观点,公众对主流观点已经熟悉,传媒没有必要花太多篇幅报导。相反,公众对一些非主流观点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因为错误的资讯而反对,传媒有责任对非主流观点作出详细介绍。假如同性恋者占人口十份之一,很多市民未有直接接触,再加上大部份同性恋者由于害怕被别人歧视而不敢在公众发声,传媒较为详细地报导他们的声音,其实并没有违反持平原则,反而可能是真正的持平。
但是,宗教团体未必会接受这种对持平的理解。在它们眼中,公营广播偏于太开放,鼓励自由,挑战传统。不过,在同志团体眼中,公营广播的问题反而是太保守,所谓的持平反而是巩固主流观点的霸权,剥削非主流观点的表达。公营广播太开放和太保守的两难处境,根本就很难中立,实现持平。
公营广播面对争议,不只是本地现象。最近英国广播公司 (BBC) 因邀请极右英国国家党党魁格里芬 (Nick Griffin) 亮相节目《现场问答》(Question Time) 的录影,招来示威者闯入冲击。反法西斯人士声言将在电视中心外设封锁线,阻止格里芬进入。BBC强调,国家党是合法政党,格里芬本人又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获得议席,应让他接受民众提问,否则便会造成言论审查。不过,批评者认为,BBC的做法是为法西斯主义声音提供平台,对开放社会构为危险。
香港电台真正的后盾是民意
现时,全球不少先进国家都出现公营广播的危机,个中原因部份源于「公共服务」这个概念的模糊性。所谓开放和持平的价值观,在落实的过程中都会或迟或早出现争议。香港电台并不例外,不过遇上回归之后香港的民主与爱国的二元对垒,港台的处境更加困难。说到底,香港电台不可能回避政治,也不可能以编辑自主作为挡箭牌来回应政治批评。香港电台的台长一直是最难以落实政治中立原则的公务员,未来亦如是。在政府为香港电台定位作出最新决定之后,香港电台的政治化将不会减少。香港电台的台长更需要政治眼光,审时度势,制订制作方针,在朝在野争取最多的支持。只是不知港台中人有多少已经有这种意识?
社会普遍不满政府关于香港电台未来的宣布,但是如果不能推翻特首的决定,港台可以怎样自保?支持港台的人可以怎样做?一个捍卫公营广播的切入点,就是争取所有顾问委员会成员由香港电台现时以跨界别人士组成的顾问团中提名三十人,最后交特首确定其中十五人。关键是要减少一个非由普选产生的特首的委任权。
香港电台广播处长黄华麒曾经指出,要为香港电台争取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首要是做好自己。处长并不反对「撑、撑、撑」,只是认为这应该是后着。其实,香港电台真正的后盾是民意。港台多年来在传媒公信力的研究都名列电子传媒之首,只要港台继续做好自己,香港这个多元开放的社会,将为香港电台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政府关于香港电台未来的宣布引来广泛的恶评。事件进一步令公众觉得特首对特区管治的态度敷衍;正如不少评论员指出,政府的决定是一个权宜的政治妥协,缺乏理念和勇气。公营广播不同于国营广播,首要是独立于政府。香港电台保留政府部门的身份,又怎能推动公营广播的使命,提供平台让多元声音发声?成立顾问委员会的建议,只不过是为了讨好爱国阵营,回应港台「冇王管」的指摘。
一个打不开的结
的确,有关香港电台的争议是一个打不开的结,而这个结一部份来自香港的回归。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主流社会的意见与爱国阵营的观点出现明显的分歧,本地文化与内地文化的沟通未有增加,反而出现更多的冲突。一九九八年,政协徐四民在政协会议上,批评香港电台「专门骂香港特区政府和特首董建华」,破坏特区政府工作。二零零一年,港台电视节目《头条新闻》将董建华政府比喻为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被董建华批评为低级趣味。大陆《人民日报》罕有地发炮,批评香港电台「吃里扒外」。之后,香港电台与左派冲突持续。
这些争论显示一种文化认知和政治价值观上的巨大鸿沟。归根究底,在本地的爱国阵营之中,大多认为政府必须要有宣传自己政策和施政的工具,而执行这项任务就是香港电台的义务。所以,爱国阵营根本就不会接受将港台落实为公营广播,让港台独立于政府的建议。但是,港台中人不少心仪英国广播公司(BBC) 的模式,将港台定位为多元开放社会里的公营广播机构,对「国营广播」的定位相当抗拒。这是港台麻烦的一个根源。
不过,港台的麻烦也来自公共服务的模糊性质。所谓公营广播,就是将广播定位为公共服务。但是,什么是公共服务呢?很多人将公共服务理解为一种为开放社会提供的服务,目的是要维持甚至推动社会的开放。但是,在统独问题上也可以开放吗?一九九九年,当时的台湾驻港代表郑安国被邀在香港电台节目解释李登辉的两国论,令左派勃然大怒,批评是宣扬台独。面对台独份子,香港电台也可以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发表意见吗?二零零二年,香港电台一个节目准备邀请当时台湾的副总统吕秀莲接受访问。虽然按照节目安排,准备跟吕秀莲谈的不是统独问题,但是事件再次令爱国阵营神经紧张。后来,政府高层介入,并成功搁置访问。
事件考验不同人对开放社会的信仰和理解。相信开放社会的人认为,社会只有分歧,没有敌我,所有问题都可以沟通和妥协,不存在什么你死我活的斗争。但是,对开放社会有保留的人总认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面对问题,首先是为问题定性。如果牵涉到敌我矛盾,妥协将是错误的。这种想法从根本上为开放社会设限,从而也否定社会的开放性质。于是,将公共服务理解为为开放社会提供的服务,也就变得有点天真。
太开放和太保守的两难处境
香港电台的麻烦不单来自爱国阵营,面对的争议也不全是统独问题。公营广播将广播定位为公共服务,而公共服务强调持平,即所谓不偏不倚。但是,什么是持平呢?二零零七年,香港电台电视节目《铿锵集》其中一辑《同志‧恋人》介绍同性恋人所面对的社会压力。有观众向广播事务管理局投诉节目内容,最后广管局向香港电台发警告信,指港台违反广播条例之中的持平原则。有同志向法庭要求司法覆核,挑战广管局对《同志‧恋人》的裁决,最后获得胜诉。
问题牵涉对持平的理解。同志团体认为,「持平报导」未必等于有正有反,亦未必要以相同篇幅报导新闻事件的每一方面。每个社会都有主流观点和非主流观点,公众对主流观点已经熟悉,传媒没有必要花太多篇幅报导。相反,公众对一些非主流观点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因为错误的资讯而反对,传媒有责任对非主流观点作出详细介绍。假如同性恋者占人口十份之一,很多市民未有直接接触,再加上大部份同性恋者由于害怕被别人歧视而不敢在公众发声,传媒较为详细地报导他们的声音,其实并没有违反持平原则,反而可能是真正的持平。
但是,宗教团体未必会接受这种对持平的理解。在它们眼中,公营广播偏于太开放,鼓励自由,挑战传统。不过,在同志团体眼中,公营广播的问题反而是太保守,所谓的持平反而是巩固主流观点的霸权,剥削非主流观点的表达。公营广播太开放和太保守的两难处境,根本就很难中立,实现持平。
公营广播面对争议,不只是本地现象。最近英国广播公司 (BBC) 因邀请极右英国国家党党魁格里芬 (Nick Griffin) 亮相节目《现场问答》(Question Time) 的录影,招来示威者闯入冲击。反法西斯人士声言将在电视中心外设封锁线,阻止格里芬进入。BBC强调,国家党是合法政党,格里芬本人又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获得议席,应让他接受民众提问,否则便会造成言论审查。不过,批评者认为,BBC的做法是为法西斯主义声音提供平台,对开放社会构为危险。
香港电台真正的后盾是民意
现时,全球不少先进国家都出现公营广播的危机,个中原因部份源于「公共服务」这个概念的模糊性。所谓开放和持平的价值观,在落实的过程中都会或迟或早出现争议。香港电台并不例外,不过遇上回归之后香港的民主与爱国的二元对垒,港台的处境更加困难。说到底,香港电台不可能回避政治,也不可能以编辑自主作为挡箭牌来回应政治批评。香港电台的台长一直是最难以落实政治中立原则的公务员,未来亦如是。在政府为香港电台定位作出最新决定之后,香港电台的政治化将不会减少。香港电台的台长更需要政治眼光,审时度势,制订制作方针,在朝在野争取最多的支持。只是不知港台中人有多少已经有这种意识?
社会普遍不满政府关于香港电台未来的宣布,但是如果不能推翻特首的决定,港台可以怎样自保?支持港台的人可以怎样做?一个捍卫公营广播的切入点,就是争取所有顾问委员会成员由香港电台现时以跨界别人士组成的顾问团中提名三十人,最后交特首确定其中十五人。关键是要减少一个非由普选产生的特首的委任权。
香港电台广播处长黄华麒曾经指出,要为香港电台争取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首要是做好自己。处长并不反对「撑、撑、撑」,只是认为这应该是后着。其实,香港电台真正的后盾是民意。港台多年来在传媒公信力的研究都名列电子传媒之首,只要港台继续做好自己,香港这个多元开放的社会,将为香港电台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