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丹痧
如没有你想要的结果,可在此搜寻文章内容:

从中医看「风疹」

风疹是一种较轻的发疹性传染病,现代医学称为「风疹」,中医学称之为「风痧」。因其皮疹细小如沙,故称「风痧」。为了与真痧(麻疹)相鉴别,又称为「野痧」。

风痧多发生于冬春二季,5岁以内的小儿发病较多,在幼稚园里容易造成流行。本病初起类似感冒,发热1至2天后,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出没较快,不留痕迹。

本病预后良好,恢复较快。患病后可获终生免疫。但妇女妊娠3个月内患本病,容易影响胎儿正常发育,出现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等先天畸形。

真痧(麻疹)
发热咳嗽流涕目赤畏光。出疹时,发壮热;疹齐后,发热渐退。痧疹先见于耳后、面部,逐渐分布全身,约3天左右出齐。痧疹呈玫瑰色,可相互融合,有麻疹粘膜斑。

丹痧、烂喉痧(猩红热)
发热咽痛及充血,可有渗出物。出疹时,壮热不退,疹退热降。皮疹先见于颈、胸、腋下,3—4天遍及全身,呈红色点状,密集成片,颜面部潮红而无皮疹。口唇周围苍白圈、杨梅舌,皮肤皱折处呈线状疹。

风疹块(荨麻疹
皮肤出现红色或白色疹块,突然发作,发无定处,时隐时现,瘙痒,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急性者骤发速愈,慢性者可反复发作达数日或更久。可发于任何年龄、季节和部位

症状特点
发病前,一般有轻微发热、喷嚏、流涕、咳嗽等,类似伤风感冒。
1至2天后,出现淡红色细小斑丘疹,轻度瘙痒,稀疏存在。初起于面部,在1天内可迅速延及颈部、躯干、上肢,最后到下肢。但手足心无疹,约1至2天内即可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亦可有轻度脱屑。

在发疹前24小时左右,耳后及枕部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可存在1周以上。皮疹未出现前,咽部附近有红疹点。

病因病机
风痧的发生,主要因感受风热时邪,邪毒由口鼻而入,郁于肺卫,蕴于肌腠,与气血相搏,邪毒外泄于肌肤所致。一般邪轻病浅,故症见咳嗽流涕,发热,疹色浅红,分布均匀。若邪毒炽盛,影响营分,邪毒从血络而出,外发于肌肤,可见高热口渴,疹色鲜红或紫暗,融合成片等。

风痧主要是由于感受风热时邪,与气血相搏所致,临床分邪郁肺卫及邪热炽盛二型,治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为主。

中医辨证
1.    邪郁肺卫
【症状】恶风发热,喷嚏流涕,轻微咳嗽,目赤,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继发于躯干,随即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至3日消退,有瘙痒感,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主方】银翘散加减

2.    邪热炽盛
【症状】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神倦懒动,小便黄少。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成片相见,扪之碍手,瘙痒明显,消退延缓。纳呆食少,或伴胸腹闷胀,大便干结,口唇乾裂。舌质红,苔黄粗糙或黄厚,脉洪数。
【治法】凉血解毒
【主方】透疹凉解东加减

调治对策
在临证时必须辨证运用。若风痧病情较严重,则须看医生,不可延误病情。

中医食疗
菊花饮
【材料】野菊花6克、板蓝根8克、蝉衣3克
【做法】将三物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煲30分钟即成
【功效】疏风清热
【主治】恶风发热,喷嚏流涕,轻微咳嗽,目赤,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有瘙痒感者
【服用方法】每日1剂,代茶饮

桑叶银花饮
【材料】金银花8克、桑叶8克、蝉衣3克、赤芍6克、牡丹皮6克
【做法】将五物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煲30分钟即成
【功效】凉血解毒
【主治】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神倦懒动,纳呆食少,或伴胸腹闷胀,大便干结,小便黄少。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瘙痒明显者
【服用方法】每日1剂,代茶饮

中药外洗
【材料】马齿笕30克、浮萍12克、白鲜皮30克
【做法】将三物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煲20分钟即成
【用法】每日1剂,外洗或外敷患处

预防及调护
- 注意隔离,幼稚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发现风痧患儿,应隔离到出疹后5天
- 流行期间,未患过风痧的小儿,尽量避免与患者接触,并避免去公共场所
- 避免风寒侵袭,防止并发其他病证
- 注意防止抓破皮肤,而引起感染
- 发病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戒食辛辣、油腻等食物


                                                                                                          资料来源:注册中医师符文澍博士

相关分类
中医药
最后更新:2017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