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水湿痰饮饮食调养
如没有你想要的结果,可在此搜寻文章内容:

咳嗽哮喘的饮食调养

在《黄帝内经》之中有五脏咳、六腑咳等11种不同情况区分,而各种咳嗽也有共同成因,在《黄帝内经》的《咳论》专篇之中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欬。」

咳嗽的共同成因包括三方面:
1.    皮毛受邪气(各种邪气也可,可以是风、寒、湿、热等),从皮毛入肺;
2.    寒凉饮食入胃,寒气再上至于肺;
3.    「外内合邪」,外和内部的寒气相合,导致肺寒则咳嗽。

另外《伤寒论》对于咳嗽的成因解释,称为「心下有水气」,这与《黄帝内经》的思想相近,但用了不同的角度描述。由于肺受寒,导致水气停留在肺(或心下),则导致肺气不能通利而咳嗽。因此「咳嗽」的发生,本身是身体希望驱除「水湿痰饮」的方式。

哮喘的成因
传统上对于哮喘的核心成因认识,称为「宿痰伏肺」,可理解为咳嗽的进一步加重,若痰湿更盛,停留在肺,则可导致哮喘。哮喘可见呼吸气喘,喉中见哮鸣音为特征。
单纯有宿痰伏肺未必导致哮喘,但如果受到了各种外来的邪气(可以是风、寒、湿、热等),则引动内有的伏痰而诱发病情。哮喘病之所以有宿痰的成因,亦需要考虑五脏六腑各脏之虚弱,视乎不同脏腑之虚,在平素未有发病之时调养,去除痰湿,则是治本之道。

水湿痰饮的成因
无论是咳嗽抑或哮喘,痰饮的生成重在胃肠之虚弱。在《金匮要略》之中说:「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痰饮的生成,首先在于胃肠之虚弱。
从中医的传统理论看,喝水到了胃里头,水也需要消化的!这传统称为「腐熟水榖」,又称作「气化」的作用。就是当水进入身体之后,胃就好像锅炉一样,能够将水煮熟化成「气」,水气就能够给人体流通周身使用。如果水化不成气,例如胃的火力不够,那就成为「一潭死水」,中医上称为「水湿痰饮」的病情,除了可以导致咳嗽咯痰之外,更可以有其他病如水肿、腹泻、肠鸣、湿疹、呕吐、鼻塞、流涕等等,周身各种不适。

因此容易患咳嗽哮喘的患者,尤其需要注重胃肠是否虚弱,以及有无各种脏腑之虚弱,导致身体内出现水湿痰饮的停滞。

饮食调养宜忌

首先说饮水方面,需要注意两条原则

第一:口渴时才喝水。口渴是身体需要喝水的反映,如果身体里面有足够水,那就未必需要喝水,多喝也是浪费,尤其是不想喝水的时候,不应该勉强自己。当然,如果预计得到自己即将要口渴,例如将要剧烈运动,那也可以提前先喝。不少人习惯一天定时喝水,或者没事也喝点水,例如到茶楼喝茶容易不自觉地喝,对于胃肠虚弱者则不宜。相反,尤其是容易患痰多咳嗽等水湿病之人,本身体内水湿已多,不渴的话则应少喝一点了。

第二:喝水应当一口一口的喝。就好像吃饭一样,应该要仔细嘴嚼才吞下,喝水虽然容易吞咽,但胃虚弱者也需要逐步消化,故此应当像品茗一样,一口一口缓缓呷下,不宜一下子猛灌。尤其现在不少人以为,早上醒来灌一杯水下去,认为这样可以排毒,如果肠胃本身不弱者还好,肠胃弱者则容易产生水湿痰饮,未能排毒之余却反而产生了毒素。

以上说的,也是指向肠胃虚弱的人而言,对于胃不虚弱之人则不在此限。健康人一下子猛灌一杯水,或者不渴的时候喝各种饮料,也不见得有问题,也可算是对胃肠的一种锻炼,就好像现在许多人肚子不饿也能吃饭一样。只不过,人有没有这种需要,会否导致「浪费食水」?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饮食上需要注意避免寒凉
避免生冷、寒凉的食物。冷首先指冰冷的食物,生则是指未经煮熟的食物,或必须煮熟而未有煮熟的食物。水果蔬菜如果已经「成熟」,则不当作是生的食物。
另外寒凉亦指食物的属性,例如西瓜、雪梨偏凉,就不宜多吃。
饮食上,吃点辛温食物,生姜、姜母茶、甚至辣椒,可吃姜黄(咖喱)等
除了饮食上,当然生活上也要注意避免受凉,例如夏季冷气环境容易受凉,尤其需要注意!

各种粘滑、肉类、面粉制品、奶类食品,都较难消化,容易伤肠胃产生水湿痰饮,注意少吃。

饮食上尤其注意「勿过饱」
即使没有大量进食寒凉食物,只要饮食过饱,结果也可以导致为胃肠虚寒! 

中医理论认为,胃是负责「受纳」和「腐熟」水榖的场所,食物进入身体之后,首先在胃中消化,而胃消化食物需要依赖人的阳热之气。胃就好像是一个「锅」,而阳热之气就如锅下之「火」,只有锅装着食物是不够的,要煮熟食物必须要有火,如果饮食过饱,那么人体就需要加大「火力」去消化食物,若经常耗伤阳气则导致体内虚寒。

有趣的是,并非饮食温热食物过多,则体质必然变得温热,例如有些地区的人经常吃辛辣食物,却不见得该地的人全都体质偏热。同样地,饮食温热食物太过,只要是吃得过饱,耗伤人体阳气,尽管吃的是温热食物,结果亦未必能够化成人体的热气,可以理解为一种「虚不受补」,胃肠虚弱,吃什么东西也消化不了,未能变成身体的一部分。

进深而言,不管是哪种食物吃得太多,只要导致胃肠虚弱,气血化生减少,人就容易受到外来的寒气侵袭。受寒之后,又进一步加重了阳气之虚弱,形成体质虚寒。胃肠虚弱的人,连喝下去的水也难以消化,那就形成了「水湿痰饮」,亦即民间所说的「湿重」,亦可因为饮食过饱所致。还有更复杂的情况,当胃肠变得虚寒后,内部又可产生「虚火」,一个人体内可以有「寒湿」和「湿热」并存,实际上「寒热并见」的情况十分常见。所以香港人经常会说自己是寒底、热底、湿重,这跟我们的饮食文化,经常过饱有密切关系。

如果只是少量的吃寒性或热性的食物,身体能够自己调节恢复平和,未必对人体有大影响。相对而言,饮食过饱所造成的身体虚寒,比吃寒凉食物的影响更重要。因此,当吃了某种食物之后觉得体寒,未必因为该食物属于寒性,更重要的是:「少吃为妙」。

                                                                   资料来源: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李宇铭博士

相关分类
最后更新:2016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