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6月,香港政府接手经营民间广播组织「香港无线电广播社」(Hong Kong Radio Society),以GOW为台号启播,成为香港电台的前身。自此,社会资讯开始逐渐流通,市民亦慢慢改变了生活模式。
1928年 | 6月,政府接手经营民间广播「香港无线电广播社」(Hong Kong Radio Society),以GOW为台号启播,成为香港电台的前身。 |
---|---|
1929年 | 电台台号由GOW改为ZBW,每天分时作中、英文广播共七小时。同年,政府成立民间组织「广播节目委员会」(Broadcasting Programme Committee),负责策划本港的广播事务。 |
1934年 | 中文台成立,台号为ZEK;自此中、英文节目分台广播。 |
1948年 | 电台迁往大东电报局新总部电气大厦,后来改称水星大厦。同年电台正式命名为「香港广播电台」(Radio Hong Kong),简称「港台」(RHK)。当时的新闻简报由政府新闻处提供,亦会转播英国广播电台(BBC Radio)的新闻。 |
1949年 | 3月22日,首个有线广播电台「丽的呼声」(Rediffusion Radio) 启播,听众需缴月费十元;而当时香港广播电台用户年费为十元。 |
1954年 | 香港广播电台脱离政府公共关系处(后称政府新闻处),成为独立部门。该台的新闻报道内容主要来自新闻处及外电,并同时提供予丽的呼声和后来成立的商业电台(Commercial Radio)播放。 |
1957年 | 5月29日,香港第一家有线电视台「丽的映声」(Rediffusion (HK) Ltd.)启播,提供黑白英语频道,月费二十五元。 |
1959年 | 8月26日,「香港商业广播有限公司」(Hong Kong Commercial Broadcasting Co. Ltd.)(即商业电台)正式启播。初期以广播剧和天空小说最为受欢迎,及至七十年代掀起一股极受年轻人爱戴的唱片骑师文化。 |
1960年 | 6月,香港广播电台开始超短波广播服务;英语频道则发展为全日广播。原子粒收音机的普及,带动听电台广播的潮流。 |
1963年 | 「丽的映声」增设中文频道。 |
1967年 | 政府取消收音机领牌制度。 11月19日,香港首间无线免费电视台「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elevision Broadcasts Ltd.)(即无綫电视)启播,掀起电视热潮。 |
1969年 | 4月25日,香港广播电台广播大厦(RHK Broadcasting House)在九龙塘广播道落成。 |
1970年 | 香港广播电台成立公共事务电视部,透过电视制作担当政府和市民的桥梁。节目安排在商营电视台播放。 |
1971年 | 教育署成立教育电视组,于九月展开服务,先为小三学生提供中、英、数和社会教育节目。 |
1972年 |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所有节目以全彩色制作及播送。 |
1973年 | 香港广播电台开设编采独立的新闻部。 丽的呼声结束有线广播服务,成立以无线广播的「丽的电视」(Rediffusion TV Ltd.)。 |
1975年 | 9月7日,免费电视台「佳艺电视」(Commercial Television)启播,令电视业出现三台鼎立局面。由于其大楼同样座落广播道,故广播道亦自此被俗称为「五台山」。 |
1976年 | 香港广播电台正名为「香港电台」(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英文简称由RHK改为RTHK,并率先采用超短波调频立体声广播。 香港电台与教育署联袂制作学校教育电视节目。 |
1977年 | 香港广播电台公共事务电视部节目以彩色制作。 |
1978年 | 8月22日,佳艺电视不敌行业激烈竞争,宣告结业。 香港电台举办首个以歌曲为本的音乐选举「十大中文金曲」 (Top Ten Chinese Gold Songs Award),推动本地流行音乐发展。 |
1980年 | 香港电台划分五个电台频道,实行二十四小时超短波立体声广播。 |
1982年 | 9月24日丽的电视易主,改名为「亚洲电视」(Asia Television Ltd.)。 |
1987年 | 位于九龙塘广播道的港台电视大厦(RTHK Television House)正式启用。 |
1989年 | 香港电台设立全港首个交通频道-香港电台第七台(RTHK Radio 7)。 广播事务管理局于电视发牌条款中订明商营电视台需要在黄金时段播放香港电台节目。 |
1991年 | 1991年7月「新城广播有限公司」(Metro Broadcast Corporation Ltd.)(即新城电台)(Metro Radio)启播,成为香港第三间免费电台。 香港电台发起委任独立机构进行「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发展收视率以外的专业指标。 香港电台第七台应社会所需转为新闻财经交通台。 |
1993年 | 香港有线电视有限公司(Hong Kong Cable Television Ltd.)获政府发出收费电视服务牌照,于1993年10月31日启播「有线电视」(Cable TV),开创本地多频道收费电视服务的先河。 |
1994年 | 香港电台与香港中文大学电算机服务中心(Computer Science Centre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合作,率先开设网上广播站(RTHK On Internet),存库电台和电视节目于互联网上,方便全球人士欣赏。网站其后陆续发展不同专项,利用互联网的独特功能,发挥新媒体特色。 |
1997年 | 3月31日,香港电台成立全港唯一的普通话台(Putonghua Channel),取代交通频道第七台。电台服务正式迈进三语广播年代。 |
2003年 | 9月,电讯盈科旗下的收费电视台Now TV启播。 |
2005年 | 8月1日,工商及科技局局长曾俊华与广播处长朱培庆签订「架构协议」(Framework Agreement),订明两者的工作关系和职责,以及香港电台的工作计划、目的和使命。 |
2007年 | 无綫电视和亚洲电视以数码制式同步广播原有的四条频道,并推出全新的标清和高清免费数码频道。 |
2009年 | 9月22日,政府宣布,让香港电台维持政府部门身分,并且肩负作为本港公共广播机构的使命。同年展开为期两个多月的谘询,收集公众对香港电台日后运作的意见。 |
2010年 | 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广播处长黄华麒、广播事务管理局主席何沛谦签署《香港电台约章》(Charter of RTHK)。 配合资讯科技发展,香港电台推出首个流动程式RTHK On The Go。 |
2011年 | 政府签发数码声音广播牌照予新城电台、凤凰优悦(Phoenix U Radio Ltd.)及雄涛广播(Wave Media Ltd.)(即香港数码广播前身)(Digital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Hong Kong Ltd.),加上香港电台的五条数码频道,电台广播开展了数码新一页。 |
2012年 | 香港电台启播五条数码电台频道。 为期三年的「社区参与广播服务试验计划」(Pilot Project for Community Involvement Broadcasting Service) 展开。计划设有基金资助民间团体或人士制作电台节目,然后安排在港台频道播放。 |
2014年 | 1月13日,香港电台三条数码地面电视频道正式启播。 |
2016年 | 亚洲电视不获通讯事务管理局续牌,政府决定把该台旗下两条「模拟电视频道」交由香港电台接管。 香港电视娱乐有限公司(Hong Kong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Co. Ltd.)旗下免费电视台「ViuTV」启播。 |
2017年 | 5月14日,有线宽频(i-Cable)旗下免费电视台「奇妙电视」(Fantastic TV)启播。 政府决定终止发展数码声音广播服务。随着香港电台数码台于2017年9月3日停播,香港数码声音广播年代宣告结束。 |
2018年 | 进入九十周年,香港电台将继续全力以赴,履行公共广播的使命,继往开来,延续精彩。 |
认识早年广播历史
360 展览馆
三组全新制作的360影片,透过穹顶形(Dome)的投影技术,在展馆循环播放,让观众全方位认识早年广播历史、五台山光辉岁月和广播讯号的传送流程。
一.广播历史话当年(共四节)
见证香港广播如何从1928年开始,历经日占时期、战后重生,再走到百花齐放的七十年代。大量珍贵声画片段,加上学者、听众和资深广播人的访问,一同话当年。
旁白:郑启明
访问嘉宾:胡枫/罗兰/梁舜燕/周梁淑怡/Uncle Ray 等
二.穿越五台山(共五节)
70年代电视迷淇淇穿越时空,来到现今广播道,遇见何B师父,两人一起寻找五台山旧足迹,看今昔转变之余,亦会细说历史,广邀五台山名人畅谈往事,让观众感受一下当年五台并立的广播盛况。
主持:何守信,谭淇淇
访问嘉宾:李司棋/林建明/车淑梅/林嘉华/倪秉郎/金刚/苏施黄/米雪
三.广播传送多面睇(共两节:电视/电台)
四只机械小精灵,游走电视及电台的整个制作流程,用360及航拍技术,带大家参观外景拍摄现场、后期制作中心及总控制室等。小精灵还会上天下海,探访山上及离岛的发射站,贴身追踪节目讯号,如何透过大气电波,稳妥传送到家家户户。 旁白:杜婷
广播传送多面睇:电台 广播传送多面睇:电视香港电台在履行公营广播机构的使命下,孕育出不同年代的经典节目。
《狮子山下》的诞生
1972年香港电台制作的首部电视剧《狮子山下》于无线电视及丽的电视频道播出,揭开了本台写实剧的第一页。《狮》剧以居住在横头磡七层徙置区高尚德三代一家人的生活为主轴,以草根市民的角度讨论社会百态,内容切中时弊,推出后大受欢迎。
《狮子山下》的成功鼓舞港台电视部陆续推出其他戏剧,当中《温馨集》、《屋檐下》、《岁月河山》、《香江岁月》、《小说家族》、《香港香港》及《人间有情》等都是描写不同香港人遭遇的实况剧。1977年推出的《小时候》同样深人民心。以儿童为主角的《小时候》,第一辑由单慧珠编导,成功从儿童视角,记录了香港七十年代末期一段既属儿童亦属于香港的纯真的光阴。随之而来的儿童剧尚有《阳光下的孩子》、《晴天雨天孩子天》、《柏林周记》等。
到香港的新生代逐步成长,港台剧集的题材亦有反映。在1999年,港台首次推出青春剧《Y2K前的暑假》,要角全部起用年轻新演员,推出后反应热烈,由是开创Y2K青春剧系列。而多位在剧中出道的新人如方力申、蔡卓妍、余文乐、唐诗咏等都在演艺界有很好的发展,港台亦成为香港影视界台前幕后的孵化器。
同样因应社会发展,港台剧集亦有分众化或集中以特定的群组为主角及主题,包括以长者为主角的《岁月流情》、《黄金岁月》、《百老荟》等;以女性为主题的《女人多事干》、《女人多自在》等,以及以性教育为主题的《性本善》;此外,亦有与其他政府部门或团体合作的剧集,如《裁决》、《法门》、《铁窗边缘》、《赌海迷徒》、《执法群英》、《没有墙的世界》、《火速救兵》及《一念之间》等等;还有处境喜剧《有房出租》,以流行曲为创作主轴的《那些年 那些歌》,无论题材如何,港台戏剧的写实传统始终如一。
《城市论坛》场景、《铿锵集》40年短片、新闻部及
电视部公共事务节目介绍
360 展览馆
1972年,何国栋博士 (Dr. James Burns Hawthorne)由英国广播公司调任来港,接掌广播处长一职,1973年成立香港电台新闻部,享有新闻采访及编辑自主权,不再由政府新闻处提供新闻。
香港电台电视部成立于1970年,部分为配合教育司署制作学校教育电视节目,同时亦开始发展公共及时事节目,由伦兆铭主力制作。1972年,首推兼备中英文版的时事节目“Viewpoint”,其后推出每月一集的英文版“Spectrum"及中文版讨论节目《针锋相对》。《针锋相对》由当时任教于中文大学的黄宏发主持,访问官员及嘉宾,设有现场观众提问环节,邀请专业人士作嘉宾,分析讨论时政,家庭观众亦可致电发表意见,形式相当互动。
1980年4月,《城市论坛》首播,主持为吴明林,最初设计为青年辩论节目,邀请中学派学生参加,以辩论形式讨论社会热门议题,现场观众可在节目开始及结束前透过投票表达对议题的看法。不久即改为由主持人就论题向嘉宾提问,亦开放予台下观众发言,形式沿用至今。节目播出超过38年,从未中断,长期为社会提供一个公开的直播辩论场地,汇流百川。参与者均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1978年3月《铿锵集》首播,至今已历四十载,播出接近1800集。节目旨在深入报道大众关注的社会议题,多年来一直得到观众支持,得奖无数,是本地同类节目历史最长的一个,为本港当代史提供重要史料。
记录风俗、推广文艺、保育传统粤剧及搏击技艺
360 展览馆
1981年推出《百载炉峰》,追纵香港1840年开埠以来社会状况如衣食住行的变迁、典故和风俗沿革。之后富代表性的节目系列包括《吾土吾情》、《吉光片羽》以及近年的《香港历史系列》等。《杰出华人系列》以人物诉说香港中西文化汇流的成就。
在推广文艺上,1987年推出的《小说家族》开本地文学电视先河,1995年《写意空间》接力,选材集中香港文学,涵盖南来作家包括张爱玲、马朗、刘以鬯等,亦有七十年代以来,逐渐茁壮的本地作家,如西西、也斯、钟玲玲、黄碧云、李碧华、钟晓阳、董启章和韩丽珠等,映照香港人的感情,以至香港自五十年代以来社会各个层面的变化。至2015年,更推出纪录片《华人作家》,继续探索中港台作家的文学之道。
香港电台电台部1974年成立第四台,推动古典音乐文化;1978年第五台启播,以中华文化及戏曲节目为重点。文史节目每每能裨益大众,普通话、英语、日语、法语等节目,协助大家学习各地语文;历史节目如《中华五千年》及《古今风云人物》,充实大家对历史的认识;文学节目如《遇见文学》及《大地书香》,提升公众对文学的兴趣。同时,港台为鼓励阅读风气,举办各项活动,如《十本好书》、《香港书奖》和《有声好书》等。
港台致力记录本地的传统表演艺术,以粤剧而言,多次摄录了名伶的珍贵演出,包括1993年红线女晚期的舞台表演《万千希望在人间》与1994年及1997年芳艳芬的舞台表演:《杏林春暖群芳会》及《群芳义演晚会》,后者更是一代名伶的收山演出,全属港台视像库存的瑰宝。我们亦以本地粤剧为题材,制作《话说梨园》以至近期的《大锣大鼓新戏派》等,致力介绍新演员和记录他们对承传及改革粤剧这种表演艺术的努力。
中国功夫在香港别有意义,因为1949年后,大量武学流派及宗师南下香港,纷纷开馆授徒,催盛了本地习武之风,而亦为香港七十年代以来的武打电影奠下基础。这些电影流行至海外,甚至被视为香港电影的同义词。当一切沉淀下来,港台在2000年开拍《功夫传奇》,寻找各门派的武学源头,在香港的传承及流转,从武者的经历,透视个人修炼和人生路向,更重要的是梳理其文化肌理,返本归宗。
港台儿童及ETV节目介绍、《Harry哥哥好邻居》场景。
360 展览馆
香港电台电视部成立之初,其中一项工作是与当年的教育司署(今教育署)合作,制作配合学校课程的教育电视。当中不少内容,相信是很多港人的集体回忆,例如一组由三十个泥胶细菌模型拍成的动画,在网络热传,仍令人津津乐道。
除教育电视,港台亦一直制作大量公民教育节目,例如推广语文学习,由八十年代年开始制作《听歌学英文》、《唱谈普通话》,到近期的《反斗英语》、《反斗普通话》系列;推广医学常识的《医生与你》、推广环保的多元化节目,包括《山水传奇》及《天人合一》等。在持续教育上,致力发展亲子关系及情绪纾缓节目。由1995年的《爱子方程式》至近年的《天下父母心》及《快乐从心开始》,为都市人提供相关知识。这两年,更向知性节目迈进,首度以纯文学、史学及哲学为内容,推出由本地青年学人主持的清谈节目:《文学放得开》、《历史系咁话》及《哲学有偈倾》、《学人讲经济》及《真系好科学》,启迪思维,令观众耳目一新。
港台很早已有针对学前儿童需要的制作,包括1979年的《香蕉船》、继后的《音乐小荳芽》等,以至近年重新推出的《Harry 哥哥好邻居》,均以益智活泼而富本地色彩的内容得到小观众与家长的欢迎,而音乐、故事及大小布偶角色都是节目不能或缺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