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欣赏指数历年数据概述香港电视剧集特征与收视情况

2012-06-13
  香港电视剧集已成为华语电视文化代表之一。近十年来,香港电视剧从题材选取、情节发展、以及社会影响均有嬗变。过往十年来受众对港剧的认知和欣赏程度如何?其评分可能受何种因素影响?本文援引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以下简称HKUPOP)过往十年间(1998-2009)向公众开放的「香港电视欣赏指数调查报告」结果(http://hkupop.hku.hk/chinese/tvai/index.html),对其中80部由电视广播公司(TVB,以下简称「无綫」)生产的电视剧集(以下简称「剧集」)进行考察,就每部剧集的年度平均「欣赏指数」和「认知率」进行简单分析,旨在(一)归纳十年来剧集欣赏指数和认知率的变化;(二)检视何种特质的剧集更可能具有较高的欣赏指数和认知率。

  必须事先交代研究方法层面的三个事宜。其一:分析对象:选取HKUPOP每年在网上公布的年度调查结果,选取无綫电视(TVB)年度欣赏指数排名前25的所有节目,并从中选取「娱乐类」节目,再从中选取其中的电视剧集。也即,本研究中的个案(unit of analysis)是「一部」「剧集」本身,从1998到2009年(因2010年的报告未区分节目类型,故暂不分析),共有80部剧集,所以本研究的样本数是80。针对每一部剧集,记录HKUPOP所公布的平均(总)欣赏指数(从0到100,得分越高,表明该剧集「整体上」的认知指数越高)和(平均)认知率(从0%到100%,百分比越高,表示该剧集在播出期间「平均而言」被更高比率的受众所知晓);笔者将这两项得分分别进行标准化,再进行后续分析。

  其二:欣赏指数是香港电台于1991开始引进的一套对电视节目收视情况进行评估的方法,主要以电话访问的方式进行,全年每隔三个月调查一次,访问对象是九岁或以上操粤语的香港居民。欣赏指数反映受众对节目质量的评估和欣赏程度;认知率则是受众对一档节目的知晓程度。关于这两个变量的概念及操作化定义、问卷测量的实施,本港已有多名学者进行论述(见注释一)。本文直接援引HKUPOP公布的研究结果,暂不对这一概念本身和方法的优劣进行评述;其三:香港电视剧以TVB生产的电视剧着称,具有代表性。

剧集欣赏指数的下降趋势
  首先关注欣赏指数和认知率的走向,如图1所示:

  图1:电视剧集欣赏指数(标准化后得分,以黑色实心圆点和实线标示)和认知率(标准化后得分,以X形和虚线标示)随播出年份(1998-2009)的变化情况(数据来源:香港大学民意研究中心「香港电视节目欣赏指数报告」专页),样本量为80(部剧集)图1中的两条拟合曲线(lowess line)显示,电视剧集的整体认知率从1998年到2001年有下降趋势,再从2003年左右开始缓慢上升至2009年。而欣赏指数在近年来(尤其2005年开始)则呈下降趋势。2009年的几部剧集欣赏指数都较低,若非最高点的个案《巾帼枭雄》,原始得分80.83(满分为100),远高于第二的《宫心计》(72.4/100)和第三名的《学警狙击》(72.33/100)),剧集欣赏指数的下降趋势将更为明显。

  将欣赏指数和认知率二者的高低多寡交互之后可对节目类型进行划分。大陆学者刘燕南根据香港学者苏钥机的划分方式(见注释二),将欣赏指数和认知率各分为低、中、高三个水平,这样将会出现一个3乘以3的九单元格,这九个单元格的电视节目又可分为六类,分别是「理想节目」(高欣赏指数、高认知率)、「大众节目」(中或低欣赏指数、高认知率)、「精英节目」(高欣赏指数、中或低认知率)、「中档节目」(中欣赏指数、中认知率)、「平庸节目」(中欣赏指数、低认知率;或者低欣赏指数、中认知率),和「劣质节目」(欣赏指数和认知率均低)。

  本研究援引苏钥机和刘燕南的分类,根据十年来欣赏指数和认知率的得分,以最低分为下限、最高分为上限,进行三等分,三等分之下的谓之「低」、中间得分谓之「中」,上三分之一谓之「高」,将进入分析的80部电视剧集进行分类,共计平庸节目10部(12.5%),大众节目35部(43.75%,为数最多),中档节目21部(26.25%),精英节目2部(2.5%),和理想节目12部(15%)。这12部类属于「理想节目」的剧集分别是:《妙手仁心》(1998)、《烈火雄心》(1998)、《天地豪情》(1998)、《妙手仁心之二》(2000)、《男亲女爱》(2000)、《十月初五的月光》(2000)、《妙手仁心之三》(2001)、《憨夫成龙》(2003)、《冲上云霄》(2003)、《金枝欲孽》(2004)、《溏心风暴》(2007),和《巾帼枭雄》(2009)。值得一提的是,两档「精英节目」分别是两部《廉署行动》(2004年和2007年)。

  最后,作为一个探索性研究,采用三个变量来解释欣赏指数和认知率:节目播出的日期长度、播出时段,和剧集的类型。对于长度,以该剧集首播起止日期之间的天数衡量;播出时段以节目开始首播的开始时段计,一小时为一个类别(晚间19:30-20:30;20:30-21:30;21:30-22:30;和22:30-23:30);对于类型,结合香港剧集的实际情况和简约计,就简单地二分为时装剧和古装剧(包括清装、民国)。考虑到分析的因变量(剧集的收视分类)属名称变量(categorical variable),预测变量(时长、时间段、分类)既有名称变量又有数值变量(numerical variable),采用了「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的方法—简单解释曰:判别分析旨在将预测变量以若干「方程组」(canonical discriminant function)的形式进行归类,每个方程组中包含若干变量。仅在到达统计显著水平(p值小于.05)的方程组上,预测变量(本例中为:时常、时段、类型)的正负性和大小显示这一组自变量对结果(本例中为:剧集收视类型)的影响。除去缺失值,最终有69部剧集进入了分析,结果中仅有一个方程组显著(lambda值为.697,p<.05,卡方值为23.061,自由度为12),其中三个预测变量的判别方程系数分别古装剧集(.728)、节目持续日期(-.652)和播出时段(.347)。简言之:古装类的剧集(包括民国剧和清装剧)、播出时间在稍晚时段的剧集、和集数稍短的剧集,更有可能成为「理想节目」。

结语
  TVB电视剧集曾经一度辉煌,然而近年来所受到的冲击日益剧增—如媒介技术带来的受众媒介内容选择的多样性、收视平台的扩宽(从单一的电视到交互式的网络平台)、商业角力(更多的视频内容生产力量进入到博弈中来)、乃至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如盗版现象)等多重力量;更有甚者,在港剧落地大陆市场时,还可能因其微妙的内容隐喻而导致播出上的干预(见本刊2012年1月号中,笔者对港剧《天与地》在内地部分渠道被禁播一事的讨论)。

  最后,本文方法的误差和局限有二,第一,以一部剧集整体作为分析单位,无法考量每一集剧集播出之后(或播出一段时间之后)欣赏指数和认知率的即时走势,也无法分析受众的个体变量(individual level variables)如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对收视情况的影响;其次,左右一部剧集评分高低的因素有很多,从是否有当红影星到是否切中时政热点。以剧集为分析单位,对剧集特征的拣选(变数的选取)是有限而武断的。随着社交媒体的兴盛、收视率监控技术的提高、数据挖掘(data mining)等新技术的引入,针对受众收视情况的后续研究大有作为。


注一:如苏钥机,钟庭耀:电视节目欣赏指数的意义和作用(《传媒透视》2004年4月号)、朱培庆:港台引入「欣赏指数」的由来(《传媒透视》1999年6月号)、史文鸿:电视欣赏指数与香港电台文化使命(《传媒透视》2002年4月号)等。

注二:刘燕南的文章见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3776,其所援引的文章是苏钥机:用欣赏指数量度电视节目品质――香港的经验,载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广播与电视》第十四期,1999年11月。

注三:本文系2008年度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香港回归十年间粤港电视剧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8BC19)阶段报告之一。本文所有研究材料来源于公开资料: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中的研究专页:http://hkupop.hku.hk/chinese/tvai/index.html,关于剧集的信息则参考了剧集官方网站和其他搜索引擎和论坛。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

从数据看香港电视变化

李敬华
201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