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台40四方向-承传、交流、推广及使命

2014-02-14



  我和很多在过去三、四十年来生活在香港,喜欢古典音乐的香港人一样,或多或少地都和香港电台第四台有着一定的关系。不同的是,自1982年后,便从听众变身为客席节目监制、主持,应是一直都未有中断过的「四台老饼」之最了,要回顾四台的发展,确是有「白头宫女话当年」的况味。

独一无二沿革转型
  「第四台」的频道名称其实在1973年底已经出现,当年10月份开始试播,一及三台安排AM频道,二及四台则安排FM。1974年1月第四台正式广播,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今日香港听众通过FM97.6-98.9兆赫(1989年12月3日之前是FM91/100兆赫)接收到的香港电台第四台,不仅是全港独一无二,采用英语和粤语双语广播的音乐及艺术专门频道,相信在世界上亦不易找到近似功能的电台频道。

  不过,第四台成立早期,主要是用英语播放西方古典音乐,不会有中国音乐,一切以外籍人士趣味为依归,古典音乐变成外籍及懂英语人士的专利品一样。但在西方古典音乐已成为国际性音乐,香港社会制度开始逐渐转变的八十年代,古典音乐已不能再成为少数人的「宠物」,第四台也就要面对广大华人社会的需要,来制订新的古典音乐政策,这是当年「大势所趋」之事。

  这种转变始于1981年四、五月间,「港台」新人推行新政之时。当年宣布由曾叶发出任中文台古典音乐组主任,统筹一、二、五台古典音乐节目,10月在三个中文台推出九个类型与内容都颇为广泛的古典音乐节目。翌年2月1日,「港台」五个频道再重新定位,第四台确立为音乐艺术频道,开始采用中、英双语广播,由高德礼(Douglas Gautier)担任节目总监(台长)。

  当日各中文台的古典音乐节目播出时间大部份集中于星期日及周末,并不理想,有关方面便曾研究增设第六台以专门播放古典音乐的可能性,但因种种原因,最后仍是决定将原是英语的第四台「独立」出来,改用「双语」广播,转型成为一个「音乐艺术电台」的构想付诸实现。

  要将原是全英语广播的第四台转型为中、英双语广播,其间存有的阻力已不少,还要加入纯粤语节目,原来的听众抵触的情绪就更大了。要将第四台的形象建立为「音乐艺术电台」,显然并不容易,为此,1984年2月27日,「港台」宣布将中文台古典音乐组,与第四台音乐教育组合并,升格为「古典音乐部」,由曾叶发担任总监,用以统筹制作一、二、四、五台的古典音乐节目,和其他与古典音乐有关的活动。第四台亦开始推出纯粤语广播节目,自此第四台才走上转型为「音乐艺术电台」的不归之路。

岂仅只是播放美乐
  回顾四台从只是英语广播开始,直到今日,在文化被视为只是金融中心装饰品的香港,其在香港社会上发挥的功能,可说长期被忽视。即使是四台的热心「拥趸」,亦往往会以为播放古典音乐,转播音乐会,让香港市民能安坐家中便能欣赏得到美乐,便是四台的主要功能。

  确实,每天香港人几乎可以完全免费地透过四台,通过现场音乐会的录音—自1976年4月15日正式开始立体声广播,香港广播史踏入新里程,将音乐厅搬到乐迷家中的梦想得以实现,和香港电台音乐图书馆藏有的大量音乐藏品—仅西方古典音乐黑胶LP数量便超过一万三千多张(13488)、CD近三万张(28901),此外还有大量中国音乐的LP、CD、卡式带和开卷录音带,和为数不少的爵士音乐录音—,享用得到数之不尽的人类伟大音乐艺术,而且尽多是海内外,包括历史上的伟大音乐家和乐团的精彩录音,那确是已溶入香港市民每一天生活中,已成为不少人生活中不能分割的一部份。

  但更重要的是,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今日四台已成为一个全方位的音乐艺术电台,除单纯的音乐欣赏性节目外,还有以不同形式、针对不同对象的教育性、资讯性、评论性节目。回顾这些节目的取向,背后所承载着的意义,在社会上所发挥的功能,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音乐承传培养发掘
  音乐人材的培养、发掘,和承传的社会功能,可以说是长期以来通过大量教育性节目,特别设计的年度性「乐坛新秀」活动,和特定的各种音乐比赛所结出的成果。四台的教育性节目,形式多姿多采,深受欢迎,如八十年代的《乐乐篇》、《乐在其中》,从八十年代跨入九十年代的《音乐新地》,到今日仍在播放的《钢琴考试讲座》、《歌剧世界》,都是能发挥培养人材,乐艺承传作用的节目。

  同时,自1981年开始,第四台与「音统处」,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等组织合办的多项青年音乐家比赛活动,更为香港发掘了不少作曲和演奏人才,获奖的陈伟光、麦伟铸、许翔威、吴朝胜、林迅、谭家杰、蔡慧雯、陈浩堂、龙向辉、王思恒、辛小红与小玲姐妹,还有陈传音、卢伟良、王思恒、白明,和陈国超……今日都已成为香港乐坛的活跃成员。同样自八十年代开始举办的青年作曲家比赛活动「音乐新一代」,更成为香港新一代作曲家崭露头角的龙门,对香港音乐创作的承传更发挥了重大作用。

  另一方面,自1982年开始举办,刻意除去比赛形式的年度性节目「乐坛新秀」(Young Music Maker),更是发挥音乐伯乐功能的平台;三十多年来,在该节目中崭露头角头角的新一代,更是难以胜数。去年开始推出的试验计划「Yes I Can!音乐厅」,亦是此类型的活动。

二、交流平台推动创作
  音乐创作是人类音乐发展关键的所系,香港作曲家及其作品亦正是构建香港音乐史的重要核心,对「音乐艺术电台」的四台来说,音乐作品更无疑是不能或缺的血液,是四台节目的重要核心取向。「音乐新一代」等节目培养发掘作曲新血,亦为四台在推动音乐创作,为作曲家作品建立发展平台的功能上提供「新血」。四台与香港作曲家联会及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CASH)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更将四台建立成为香港音乐创作一个重要「基地」。

  四台自1982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辖下的国际现代作曲家交流会(International Rostrum of Composers,简称IRC),获得良好反应后,每年继续由香港作曲家联会选拔出由四台制作的优秀香港作品录音,并由「CASH音乐基金」赞助相关作曲家出席交流。通过这项活动,香港音乐作品得以向国际传扬,四台亦得以交换得到世界各国的优秀现代音乐作品在电台播放,保持香港和国际音乐创作发展的紧密联系。

  经过三十多年来的累积,今日四台除了收藏有大量现代音乐作品录音,所拥有的「香港作曲家作品录音资料库」,藏品之丰,当会称冠。此外,更直接的是由四台委约香港作曲家创作新作品,举行公开音乐会,作为电台节目外,并将录音制作成唱片出版。这样子的「一条龙」式节目计划,就更将音乐交流平台,和推动音乐创作的功能作出更有效的发挥了!

三、冲出广播道去推广
  作为「音乐艺术电台」,将美乐推广给更多人,自然是要发挥的其中一项重要的社会功能。这除了在广播大厦内制作各种形式的音乐推广节目外,自八十年代初,四台便开始有「冲出」广播道录播室的活动。1982年高德礼出任台长时,便不时和香港艺术节合作制作节目。后来又和香港演艺学院合办过夏季,和秋季广播音乐会(1987年)、「早期音乐双周」(1996、1998年);与市政局(和拆局后的康文署)合办的音乐活动就更多了。

  此外,自1993年开始,第四台更协助第四台之友于香港公园、九龙公园、香港文化中心广场等户外举办「逍遥音乐会」,还有2002年「为生命打气」,和2003「为生命喝采」的音乐会。至于在香港公园举行了八年才于去年搬到金钟添马公园旁的海滨长廊举行的「圣诞园林音乐会」,更已成为一年一度的圣诞假日音乐盛事。同时,原在录音室举行一年一度的「十大乐闻齐齐选」的揭晓活动,亦曾搬到香港文化中心大堂、香港艺术中心、香港中央图书馆等地举行,让第四台的美乐讯息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发挥更大的影响。

四、积极参与承担使命
  四台不少节目制作,更是紧扣着香港的音乐活动舞台,成为推动香港正统音乐事业发展的活动,如各种音乐比赛、各种各样的论坛研讨会节目、一年一度的「十大乐闻齐齐选」,和组织管理香港电台室乐合唱团、香港电台弦乐四重奏,甚至出版音乐艺术台节目月刊《美乐集》,都采取积极参与,承担使命的态度,来介入香港的音乐生活舞台。

  笔者在四台主持的主要是音乐杂志式节目及评论节目,亦曾主持过介绍香港作曲家作品、中国音乐、CD评论的节目。三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的评论节目,那就更是需要有使命感才能发挥影响的节目。

有限资源无限挑战
  作为一个使用公帑来营运的政府电台,不能不担负起提升香港社会质素的责任(这其实亦是作为社会公器的传媒应有的责任),能提升独立思考的文化艺术节目、严肃的音乐节目、古典音乐(美乐)的广播,就更是香港当下大众传媒最欠缺,但亦是对香港社会质素提升不能或缺的重要一环,这一环的重责便由第四台肩负起来了。可以说,等待着第四台去推展的工作,几乎是一个无限的空间。

  现时四台每日广播二十四小时,午夜后有六小时与三台合播(其中四小时为流行,怀旧或爵士音乐)。也就是说,全年无休地,每天要制作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节目便多达十八小时。这些节目单是广受欢迎的音乐会现场直播(或录音转播),目前一年便约有六十场。然而第四台的全职员工合共只有十三位,办公室空间大概只有六十多平方米!产能之大,如从「衡工量值」的角度来算,这确是难以让人相信的奇迹呀!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广播的宿命

文乃扬
2020-04-30

两会采访手记

香港电台中文新闻部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