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采访手记

2016-03-23

  一连两星期的全国人大及政协会议,如常以总理李克强的记者会终章。 香港电台中文新闻部今年一共派出四位同事到北京采访, 有经验老到运筹帷幄、有初试啼声勇气无尽。他们的感想,或可令大家对这个每年一次的政经焦点,当中采访的辛劳与技巧,得窥一鳞半爪。


大会堂众里寻他 (文采扬)

  每次人大或政协召开全体会议,人民大会堂都变成战场,上演一场又一场追击战。

  有次与同事守候时,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人群中走过,我才刚要起步追过去,同事已用媲美刘翔的速度跑到其身边,双手分别按开录音机与手机,口中喊出问题,行云流水的动作,是事前反覆练习与准备的成果。

  由开口问,到被工作人员拦下,很多时都是几秒间的事,对方会否开金口,视乎问题是否「正中下怀」,最终那天李源潮留下一句「中央一直支持香港发展」。

  想「野生捕获」目标,清楚他们会行经什么地方亦非常重要,大会堂内的「食糊位」多为「洗手间外」,皆因「厕所位」几乎是进入会场的必经之路,亦有政要准备回应大自然呼唤时,被一众记者截击。

  在人民大会堂,要成功众里寻他,事前准备、临场反应、经验、运气缺一不可。

***   ***   ***

灯火阑珊处  (周晓旸)

  有前辈形容,采访两会犹如玩电子游戏机时「打大佬」,务求逐一采访主要官员,其中一个就是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王光亚。今年有两次采访王光亚的机会,一次偶遇洗手间外,一次安排大会堂中。

  主管港澳事务的领导人,每年在两会期间都会与港澳政协会面。会面只有首数分钟开放给传媒拍摄,其余时间都是闭门,记者只能在外等候。

  当日就在政协委员进进出出洗手间之时,王光亚突然出现;相信他当时刚洗完脸,满脸是水,准备从专门让官员进出的侧门返回会场,但工作人员竟然认不出他,要求他与其他政协委员一样从正门进入。就在这刻,我与一名电视台记者立即上前追访,问他对旺角骚乱及明年特首选举的看法。这是他首次就这两件事表态。

  事后两个记者作「赛后检讨」,都认为能访问王光亚,其一是运气,其二是我们时刻都处于「作战状态」,器材全程跟身,否则即使王光亚出现,身上没有摄影机或录音机,就只能无奈目送。

  除了器材,脑海中亦必须准备好问题,作「条件反射」式提问。以往曾听说前总理温家宝出现在某行家面前,但她当时想不到问题,最后只与温家宝握手,白白错过宝贵的机会。由于在追访过程中,官员往往都是边走边说,因此提问必须精简,否则恐怕未问完,官员已经离开了。

  这次「洗手间外的偶遇」,只得我与另某媒体得手,其他行家则失诸交臂。港澳办其后罕有地向传媒发短讯,「友情提示」王光亚在列席全体会议前,会经过人民大会堂的北大厅,记者可以到场等一等。如此难得的机会,各传媒都「驻重兵」,派多人在不同位置守候。

  最后王光亚「企定定」在北大厅的采访区接受提问,但只答了一条问题,工作人员就拉走他。香港传媒当然不会就此满足,在旁守候的多名记者立即冲前追问,外交官出身的王光亚当时「哈哈哈」笑了几声,身旁的工作人员则不停推开记者,最后在重重包围下,王光亚简单回应有关退任的问题。

  无论是「偶遇」抑或事先安排的采访,事前准备和部署必不可少,稍有松懈的话,千载难逢的机会就会流走,令人空留余恨。

***   ***   ***


十年记者七年等 (林家萍)

  自今年二月始,我首次驻京,不时觉得做港闻的经验,在北京并不管用:即使关乎民生,例如环保和重建等问题,若非当局主动召开记者会,平常是难以获得官方回应,更遑论接触到有关官员。所以在三月的两会,不论中央或地方主要官员都齐集北京,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除了在人民大会堂的全体会议,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还会分散于京城京中,举行小组会议。某天收到上司的建议,可以跟进浙江省拆十字架事件,并告知我政协宗教组的开会地点。

  到达后,对比起其他组别,发现宗教组开会的地点保安严密,亦比较神秘。以港区人大和政协小组会议为例,他们部分会议会开放给传媒旁听,即使不公开,传媒亦可在会议室外等候,趁会议开始前后,代表进出时采访。但这政协宗教组会议,从来不供开放旁听,甚至会场大楼不让传媒进入。当时在门外遇到友台行家,唯有冒着寒风守候。

  苦等两小时,同场其他组别会议结束,委员纷纷离开,但仍未见目标人物出现。保安告知,中心有多个出入口,心中焦急兼又「打定输数」,不知宗教组何时结束,也不知目标人物由哪个出口离开,可能「食白果」。

  后来看到穿着袈裟的政协委员,打听下得知宗教组政协,在不远处的下塌,于是移师酒店门外等待,才能访问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房兴耀,谈浙江大规模拆十字架的问题。若非两会,能面对面采访的机会近乎零,那报道便不如现在完整。

  在内地采访并不容易,我这驻京初哥仍在摸索中,把握每个机会,报道有意义的内地新闻。

***   ***   ***


衣带渐宽终不悔 (陈妙玲)

  参与两会采访8年,一半时间都要兼任采访小队小头目的工作,要完成任务,学会「调兵遣将」是第一步。

  仅以采访人数相比,香港电台的两会小队人数不过5人,面对香港各大传媒派出16、17人的采访大军,别说要从中取胜,想力保不失,首要是将勤补拙,亦要了解各队员的长处,知人善任,再加以训练,才能「双拳敌六手」。

  大量的预备功夫,要在出发前做好准备,包括每年拟订的新闻重点,在人大和政协代表中,找出合适回应的人选,将目标人物的肖像制成图表,分发予队员,预先带首次采访两会的「新鲜人」,熟悉采访地点的「地形」,学习在大会堂内「走位」,都是作为小头目的我,每年必不可少的事前工作。

  纸上谈兵过后,在实战中,能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各人发挥如「猎犬」般的洞察力,要细心观察对手的动态,互通情报、队员间互相配合和提醒,要充份发挥团队精神下,才能运筹帷幄。

  两会采访虽然每天要鸡鸣即起,甚至在开幕和闭幕日等大日子,日出前出发,在大会堂门外摄氏零下的气温中,餐风饮露排队,以便占有 最佳的采访位置,一直至夜阑人静也未能就寝,未曾参与其中的人,实在无法体会这种身心交瘁的苦况,但偶尔出奇制胜,以少赢多,发掘具报道价值的新闻,成为当日的报道焦点,个中的满足感,也是笔墨难以形容。

  能见证大时代,与来自全球的记者比并,这种经验实在难得,两会的采访,令人又爱又仇,大会堂也是令记者急速成长、提升EQ和AQ的最佳格斗场。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