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传媒教育三层次──分享美国培训课程体验

1999-04-15

  今日在香港当记者,三至五年已称资深,名片上少不了「高级」两字,这除了反映社会整体职衔通胀之外,行业本身不易留人亦是原因;传媒主管不吝衔头,固之然有正面嘉奖的成分,但如此轻易「资深」,是否亦反映了大众对目前记者工作的操作模式已然满足?对于追求快捷的报道,香港记者的确优而为之,几年的锻练,相信的确没有什么操作环节会难倒适应力强的香港记者。然而相信有志之士一定不想就此止步,觉得还有满怀未及整理出来的故事未写,只是当中尚欠一点火候,一场转化的过程:一个复修的机会。

  然而复修式的在职培训向来是香港传媒生态中最匮乏的一环。现今的传媒行业并没有对在职工作者有太多的照顾。有志进修的行家如不是重投院校,另攻一门学科,便是放洋留学,无论采取哪一途径,都必须停业停职:未必是人人付得起的代价。

同业观摩交流大会

  上月,笔者有机会到美国东岸参与几个在职培训课程,体验了当地三种层次的传媒教育,相信有本地借镜的地方。

  IRE 的全国电脑辅助探访会议 (http://www.ire.org) IRE 是美国的侦查报导记者及编辑组织的简称,成立于一九七五年。这个不牟利机构最初由前线记者及编辑发起成立,旨在组织同业互相交流砌磋心得的研讨会及工作坊,藉此提高全国侦查报导新闻从业员的编采技巧及水平。七六年其中一名发起人在凤凰城追访一宗土地诈骗案时被涉案匪帮于闹市中炸死,激起其他记者发动「亚利桑那计划」,组织了一队志愿记者军对事件作深层的报导,揭示了当地帮会只手遮天的影响,同时亦引起全国对新闻资讯自由更深入的讨论。亦奠下 IRE 的发展规模。及后有密苏里等大学传理新闻系的参与,引入大学的支援,以及主事人在其所属机构内鼓动其事,每年 IRE 都在全美各地轮流组织大型会议及工作坊,成为同业的观摩大会。近十年则以发展电脑辅助编采 (Computer assisted Reporting) 技术为主。十年发展下来,有关技术已成侦查报查的主流工具。

  我所参加的是三月初在波士顿召开的四天会议。参与的美国记者接近五百,来自全美数十间电子、广播,印刷传媒机构聚首一堂,除了座谈论坛外,主要还是工作坊。参加者均可 hands-on 一番,体验组织最新开发的网上报导技术,今次会议的主题有两个:如何利用官方及民间网上资料辅助报导,及如何利用现有软体撷取官方网上资料并建立自己的资料库,讲者全是现役记者,带来成果(报章文稿或电视纪录片)现身说法,层层阐释一则报导由构思到上网寻找资料证据至实地采访写作、制作的过程。难得的是同业之间坦诚开放的交流,虽云美国地域广袤而媒体众多,竞争未必直接,但这种交流模式真令人眼界大开。部分小组会议更有某州省的官员列席,回答台下记者有关资讯开放程度的问题,虽说美国五十一州官方资讯向大众开放的步伐并不一致,但基本原则是凡能以传真电话或印刷文件中有的资料,在网上均能找到,当中不乏原始数据。

  反观香港,且莫论官方保密法的紧箍咒,只看官方以技术理由(如人手翻查需时,尚未更新,或已见载于某报告等等),延误资讯流通的情况,真够泄气,何日可在本地网上见音容?新闻自由的基石在于资讯流通,特区政府是否也会急起直追?而 IRE 现届会长 Brant Houston 宣布十年磨剑革命有成。从此再无需电脑辅助编采会议,因为电脑的应用已然成为美国记者的一管笔。见诸美国行家对先行者经验垂询的殷切,相信距离事实亦不远。作为同行,不能不警惕。

紧守新闻道德操守

  佛罗里达的 Poynter Institute (http://www.poynter.org) 位于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市的 Poynter Institute 是美国享负盛名的传媒教育中心,由当地圣彼得堡时报的已故创办人 Nelson Poynter 在 一九七五 年成立。Poynter 的办报方针是优质报导及编辑自主独立,而为了培育新闻业人才,Poynter 索性以报章的盈利办报,而 Poynter Institute 运作二十多年,甚具规模,课程十分多元化,程度兼及中学水平至专业进修,平均每月有五至六项课程同时开办,包括进阶新闻编采制作技巧、传媒行业最新科技应用及新闻行政管理学等,而笔者所上的课程则是月前在香港闹哄哄的课题:新闻道德。

  在五天半紧凑的课程内,Poynter 的导师确然提网絜领地提出各种类的新闻道德难题:个人隐私及资讯流通的平衡、保护青少年及受害人的考虑、商业利益及同业竞争的压力、如何处理线人及机密文件、先进科技应用的底线以及语言的选用等。全班二十人为小组,以模拟编辑室为背景,透过角色扮演,令我们在个案的讨论中对问题有更深刻的思考,亦体会到编辑室内各岗位易地而处后的难处。同班同学绝大部分来自美国各地的不同传媒机构,包括电视、电台、报章及网上版面的行家、资历由地区电视新闻的老总、大学新闻系讲师到刚毕业的纪录片助理编导。小组讨论时,大家莫不悉力以赴,所讨论的个案大部分均是真实案例,过程永远激烈,而结论亦永远不等如是「正确」或唯一的答案,只是在这类练习中,大家更能体验到在决策过程中「新闻道德」与「报导事实」之间是如何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和统合,虽是模拟,但一样痛苦。校方并请来美国业内翘楚作专题演讲,实质上是同业坦诚的交流。

  Poynter Institute 的课程无疑是极为成熟的。当然在座的人都明白这里是佛罗里达风光明媚的温室,而我们的真实生存空间,未必有如此阳光空气。我问主任导师 Bob Steele 美国的新闻机构编辑室是否都如此运作,他说当然不尽然。上这班的都是主流媒介人之中自我拣选的一群,对新闻道德操守警觉特别高者。

  然而,我们熟知「理想与现实」有差距,但仍然视这样的课程不可多得,除了在理念上有更清晰的掌握外,更难得的知道同途仍有人,得到精神的支援,尚可以继续作某种坚持,五日半的相处,大家都明白到世上无乐土,处处都有侵蚀新闻道德的威胁。美国的行家同样要面对庞大的商业压力、恶性竞争,他们同样不齿几大电视网络通篇累赘的都只是莱温斯基,同样也觉得新闻过分娱乐化;地区电视台新闻也会由营业部左右,甚至要求在新闻时段插入报导商业集团的消息。而美国报章同样要面对权贵要求修改照片的情况。

  但综观课堂内的美国行家,他们对保护青少年及性侵犯受害人有更人性的考虑:从不报导强奸案的过程。和受害人的名字;为防止诱发抄袭,不会报导在私人地方发生的自杀案,遑论图文并茂;对报导十七岁以下犯事人的姓名有很严谨的规范,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审视每一条消息和资料,都表现充分的尊重。道德操守和专业精神原是不可分的。Poynter 的导师在第一课说 Ethics 和 Excellence 共用同一个 E 字,只有在编采过程中没有忘记道德的报导才会是优质的报导。毕竟所有报导都是处理「人」的故事,没有了对人的尊重和道德的考虑,传媒的意义何在?

开拓视野的进修

  新闻从业员不是真空的载体,每天的工作都会把自己的部分倾注倒出去,久而久之既有金属疲劳,亦有乾涸之日,而哈佛大学的 Nieman Foundation 正好予人一个游学充电的机会。

  Nieman Foundation 成立于一九三七年,源于 Milwaukee Joumal 创办人 Nieman 委托遗孀向哈佛捐出的一笔款项。Nieman 的遗愿是藉此推动及提高美国记者的专业水平。大学当局决定成立基金,并拨出一幢房子为其总部。此后基金每年甄选二十名美国记者到哈佛留学一年,及后基金亦招收海外记者,如果不能申请到奖学金资助,学员便要自行筹措费用,目前估计要二万五千美金。要申请成为 Nieman Foundation 的研究员 (Fellow),只须有三年全职新闻工作经验,并且得到雇主同意停职一年。

  研究员在哈佛可以随意选修多个院系的课程,亦必须完成与讲师所协议的功课或研究。此外更要出席由基金会所办的大小研讨会与四方到访的人士交流。

  笔者拜访了几位研究员,大都觉得这种游学生涯,最有意思还是可以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政治人物及其他传媒同业,在没有工作压力下,讨论交流,追上潮流尖端的显学、印证及整理以往的工作经验,开拓视野。

  当然要到这里来。除了经费之外,最难过仍是老板的一关,要得到停薪留职的祝福,所有记者无分中外一样艰难。这样子长时间脱产的人力培训,从来不合老板的算式,所以能来的都要一番争持。

人才培训的价值

  以上三个层次的在职传媒教育,香港能提供的不多。而所述的三个机构,二个为传媒老板建立,一个为记者自发组成,宗旨可以综述为:在不同的培训层面,透过提升学员的编采制作技术,对有关科技的掌握、丰富个人的认知素养,追求真正的优质报导。一如 Poynter Institute 的宣言:告之公众,并启导 (enlighten) 民间的讨论。

  看到在资本主义主导的美国社会里,仍有人坚信并且实践新闻及资讯自由的独立价值,是民主社会的第四支柱,是我此行的大收获。事实上,记者要在群众之间穿梭往来无窒碍,所赖者不外「信用」两字,而 Credibility 一旦受损,业界监察政府∕社会的功能难免土崩瓦裂。本地传媒既可投放如此丰厚资源对王菲等二十四小时贴身追踪,何以不对人才培训略为眷顾?

  资深记者不单要有娴熟的操作技巧、亦须有经常更新的认知内涵、以及贯通其中的基础:严谨的新闻专业操守。

  说回衔头,想起前上司吴明林的旧名片,一直只得两字:记者。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财经新闻教育模式

宋昭勋、吴静、赵应春
2016-11-24

拒绝废话的自由

傅景华
2015-05-02

学生记者调查:渐趋成熟的新闻采访与社交媒体应用

马伟杰, 李丽芳, 戚韵瑶, 黄锦瑜
201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