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6:台湾电影产业的困境与发展

2008-01-15
辅导金制度可补助新生代导演。
蔡明亮零二年开始透过校园行销其作品。
  经历了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初的持续走低,二零零二年的台湾本土电影产业开始具备了一些反弹的契机。陈国富执导的《双瞳》一「吓」成名,创下了台北36,929,110元(新台币,下同)的票房佳绩;同年,易智言的小品电影《蓝色大门》也是桂纶镁的大银幕处女作,台北票房4,645,410元,让人惊喜。不过,迫于加入WTO的压力,当地政府修正《电影法》,废除具有反好莱坞垄断的条文,台湾电影失去最后防线。

  二零零四年,策划与行销得宜的轻松喜剧《十七岁的天空》颇受青睐,台北票房5,380,190元。而纪录片《生命》更是异军突起,收获破纪录的10,411,950元台北票房。该片是吴乙峰导演关于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的灾难记忆,触动人心的故事本身,与政府合作进行的(强制性)宣传,媒体报导 │ 尤其是智邦生活馆「网路写手」在部落格上相互「串连」带来的免费推广,成为影片的制胜关键。更重要的是,纪录片的商业价值开始受到肯定。

  二零零五年,描写台南老农民的纪录片《无米乐》和关于参加体操比赛的小学生的纪录片《翻滚吧,男孩》继续了这一势头。《无米乐》是公共电视台委制的作品,耗时三年,投资近一百万,播出三次后,就照惯例被收入仓库,束之高阁。后来经过制片冯贤贤的牵线,我认识庄益增与颜兰权两位导演,并请中映电影公司向公共电视台取得发行权。尽管放映条件简陋,使用投影仪,却并没有影响观众的热情。据悉公视有关该片的DVD就获利八百多万,同时也开启其他纪录片获得DVD发行的机会,让原本只在影展或是特定地点放映的纪录片,得以进入商业管道贩售。

  二零零六年,中环娱乐集团大举进军电影市场。作为实力雄厚的电子产业公司,中环娱乐或许是投资抵减营业税的诱因吸引,于二零零五年大举跨入影视行业,后成立电影公司,总投资近二十亿,取代中央电影公司成为新龙头。二零零六年推出的《诡丝》台北票房22,181,987元,不过同近二亿的制作成本相比,还是不甚理想。但其企图心不改,之后还有两部重头戏,一部是吴宇森的《赤壁之战》,一部是侯孝贤的《聂隐娘》。

拟定有效的行销策略
  纵观这几年的发展,有几点转变值得关注。

  一个是蔡明亮,从二零零二年的《你那边几点》,开始采取「全省走透透」的校园行销方式,锁定五十所大专院校进行放映或做活动。此一做法,让原本由中央电影公司发行时毫无票房的情况大幅改观,《你那边几点》票房甚佳,也让「跑校园」成为台湾导演影片发行时必要进行的工作。只是,蔡明亮诉诸学生同情心的苦行僧方式,第一次虽有一定效果(在巡回中蔡明亮会跑到火车站或百货公司,自己推销),但随着次数增加效果锐减,其后作品《不见不散》与《黑眼圈》等,从票房来看并无太大的实质帮助。电影发行公司对于如何透过校园行销,仍须针对不同的影片,拟定有效的行销策略。

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二就是电影政策检讨暨推动委员会的设立,尽管存在时间不长(二零零四至二零零五),但位阶高于电影处,也制定了十大电影政策,引导电影行业朝务实良性的方向发展。当时新闻局长林佳龙的想法是电影处作为事务机构,负责业务包括电检等庶务,不宜作为电影政策制定单位,因此改由学者、教授和行业精英组成委员会来制定,致力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创作者争取资金(投资与融资)以及辅导的产业环境,例如引入行政院开发基金投资电影,主动与银行交涉,让银行了解电影及产业提高融资意愿。

  最后,就是二零零五年辅导金制度的改革,从计点制改为面谈制,即并非根据该公司以前拍过什么,就计多少点,而须递交详细的企划书,并进行面谈。这样一方面是让申请人必须明确说明制作与发行规划,另一方面藉由审查委员的专业,在过程中提供实用的建议帮助新生代导演。过去辅导金随着不同的审查委员在艺术与商业二个补助方向摆荡,新的制度确定辅导金补助对象的标准主要有二,一是看影片是否对整个台湾的电影艺术水准有所提升,比如创新、有启发性的观念和手法;二是能否对电影产业有所帮助,即票房预期,主要指一些商业片。

  总结起来,在辅导金制度的补助下,低成本的电影制作仍是台湾电影产业的主流模式,绝大多数影片国内票房为一百万以下,投资报酬不成比例,若影片无法售出海外版权,除少数影片外,几乎都没有回收的可能。

亟待解决的困境
  除此之外,下列困境亟待解决:一是政府对电影产业仍未重视,无专责单位(新闻局为政府发言人的单位,不宜主管电影产业);二是电影文化素养缺乏,无良好教育;三是民间投资意愿仍旧低落,无足够资金;四是电影制片与编剧能力不足,无优质人才;五是电影发行缺乏整合行销,无有效发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电影文化未得到足够重视。

  做电影需要taste(品味),体现在影片创作的各个环节,这不是在一个三十小时的训练班况就能养成的。目前艺术大学或专科学校的电影科系,着重在技术层面的训练,但是学生在文学、文化与产业等方面素养不足,影片的内涵深度不够,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也不足,因此台湾电影在制作端与发行端都还十分软弱。台湾电影产业应思考如何与综合大学结合,比如中文或英文系学生。有良好人文基础是很有潜力的电影制作、编剧、发行人才。当然,要培养一个多才多艺的通才,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并不容易,单一的教育模式让学生的眼光和思想都过于「直」,缺乏灵活和弹性,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却也不是朝夕之间能够解决,有待长期努力。


(*原文来自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及媒介与传播研究中心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专题讲座。整理:王桢)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电影发展现况与问题

史文鸿
吴昊
陈嘉欣
201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