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工业要救?怎样救?

2002-10-15
当阿欣知道父亲拒绝她获释后回家居住, 感到前路一片迷茫。
阿欣生活放纵,沉迷玩乐,以偷窃为生。
欣母对阿欣管教严苛,为免她重蹈覆辙。
阿欣明白母亲的苦心,开始重新做人。
欣母得到丈夫的支持和接纳,给与阿欣一个全新的家。
二○○二年九月十二日,香港电影界响起了警号:尖沙咀港威戏院四点场,录得零票房----即没有一位观众的惊人记录。同地区的另一间戏院的十二时半场,只售出两张门票,真可谓闻者伤心、见者摇头,令人为之叹息不已。整个香港一共有五十三间戏院,生意可用两个字来形容:惨情!


戏院减价能否吸引观众?

香港电影院的票房,亦由一九九三年每日平均四百二十八万元,骤减至去年的二百八十四万,跌幅33%,更跌至今年九月十六日的五十一万六千元,跌幅达到85%,破十年来的新低,对香港电影而言,无疑是噩耗一个。如果我们还记得的话,香港全盛时期,单一日的票房纪录是七百多万元。而过去十年的票房总收入,一九九三年全年有15.65亿元,一九九八年为10.53亿,二零零零年为9.49亿,二零零一年为10.40亿。今年的首八个月,票房为7.53亿,比去年同期减少12.8%,暑期旺季的七、八月份,票房较去年同期更下跌超过33%,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今年九月份,有两家戏院相继关门大吉,在此危急时刻,六家电影公司包括寰亚、寰宇、美亚、东方、星皓及英皇等,于九月十七日召开紧急救亡大会,一致通过要求院商由周一至周四全面减票价,希望定在三十五至三十六元之间,周五、六及日维持原价。而早期实施的周二及三的减价成效有限,迫得六大公司联合出面,与院商讨论削价,企图挽救香港电影于危难之中。

但不是每个院商都赞成再扩大减价的建议,戏院商会理事长黄韦琪于九月十七日表示,由于租金及营运成本未有随通缩下调,加上经济不景气,以及影片质素参差不齐,拖低入座率,原先提出的二十五元优惠价已是「蚀本价」,戏院已没有再减价空间。影协主席洪祖星亦认为现时戏院经营已经困难,如果再扩大至周一至四,只会令戏院做到死。


政府「三一一计划」救亡方案

现在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减价多少天,而在于影片的创意缺乏,吸引力大减,无能力将观众重新拉回戏院,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不解决这个问题,其他恐怕都是空谈。再说,戏院经营需要一定的成本,如果不顾成本,票价是继续减了,结果是戏院也倒了。

而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亦于九月十八日召开「振兴香港电影工业会议」,商讨拯救方案,用业界与舆论压力,向政府建议。因此,香港政府工商及科技局局长唐英年在上月的立法会资讯及传播事务委员会上,提出一项名为「三一一计划」挽救电影业的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为:电影公司自己筹资三份之一,政府出资三份之一,然后再做电影公司的担保人,向银行借余下的三份之一。政府准备动用三年前设立的一亿元电影发展基金,已用去一千万元,剩下六千万元作为业界的担保,向银行贷款,由银行拥有影片的菲林版权。影片上映后,资金回笼须先归还银行及政府借出的各三份之一,余下才是电影公司的收益,然后影片的菲林版权才归还电影公司。据电影工作者协会代表岑建勋在九月底一次《城市论坛》上透露,他们有数据证明一部认真制作的影片,很少会连制作费的三份之二----即建议向政府及银行借贷的款项,都收不回的。

岑建勋的估计未免过份乐观了点,不相信,可看看近年上映的影片,亏本的比比皆是,否则,也不会有零票房的空前记录,更不会有今日业界的救亡会议了。世界上有钱赚的事不会没有人做的,现在香港没有人出钱拍电影,就是看不到它有赚头的缘故。造成今日的局面,原因当然很多,最主要是上面提到的缺乏创意,这都是业界自己首先需要检讨的地方,自己做不好,自己没有要求在先。因此抄袭、重复不断发生,这是直接影响观众拒绝进入戏院的理由。然后才是社会富裕、文化及娱乐等活动种类多元、消遣节目处处、看电影已不是主要或唯一的选择,再然后才数翻版的影响。而事实上,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美学(或艺术),在新世纪的来临,造就了数码(或电脑)影像美学时代的到来,也是新一代年青人的至爱,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喜不喜欢它,它----数码影像美学已经降临到你的面前,并且,正扩展你我的无限想像空间。


解决问题根本

当然并不是说电影业濒临存亡的关键时刻不应去救,恰恰相反,应该想办法去救。主要理由是电影除了商业因素之外,尚涉及文化元素,甚至是艺术元素。虽然,香港绝大部份电影人只将电影视为赚钱的商品,本来无可厚非。但既然是商品,自然有自由市场的规律依循,经不起市场的考验,亏本了也只能倒闭;经得起考验,会继续发展下去,这正是自由市场的真谛。现在要救市,主要是文化层面上的考虑,而且,香港电影有辉煌的过去,它曾经为香港在海外的形象增添了光彩。

业界要求政府以纳税人的钱资助,并向银行作担保借贷,非谨慎不可,立法会议员尤其得把好关,公帑不能乱花。特别是拍摄电影,动辄数百万元以上,甚至过千万之数,审批如此庞大数目的贷款,必须设立一个尽量透明、尽量公平、尽量能平衡各方的完善审批机制。也就是说,审批机制的组成人员需包含业界、商界、会计界、学界,以及有关官员等,并且订出为各方所能接纳的客观准则,作为批款的依据。尽量做到下面三点:(一)切忌由一小撮业界人士把持,形成小圈子,将公款批给「自己友」。(二)不能只看是否有大卡士担纲,以至置公平于不顾,令没有势力或关系的人士永远没有机会。(三)有一定时间限制,如一年或两年为期,申请成功获批人士或公司,在期限内不能再申请。

就算通过审批机制获得政府及银行的贷款,电影公司必须先运用自己三份之一的资金,并以有效单据证明确实用了,政府和银行才可发放贷款。这样做的理据是,避免电影公司只利用政府公帑和银行贷款,自己到头来不用拿出分文,甚至可能紧缩制作费,将公款或银行贷款部份袋袋平安,影片是拍完了,自己非但不必花一毛钱,到头来反而有钱赚。事后影片放映与否,或卖座与否已不重要了。倘若赔了,公司大不了倒闭,一乾二净,不必还款。这种情况在台湾的电影辅导金制度下屡见不鲜,有目共睹,政府应以此作前车之鉴,早日堵塞漏洞。否则,公帑早晚会被掏光,救市原意达不到,公帑像被丢进咸水海里,无声无色,有的却是民怨。

以公帑救市是一时燃眉之急,偶一为之,笔者是有条件支持,希望政府早日筹谋,让「三一一计划」能早日真真正正帮到业界。事实上,为了香港电影将来的健康发展,长远而言,政府应该在中学阶段开始发展影视教育,增设影视媒体文化的欣赏课程,培养中学生对影视文化的兴趣与认识,这才是解决电影界问题的根本。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电影发展现况与问题

史文鸿
吴昊
陈嘉欣
201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