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广播发展新趋势

2010-01-14


  二零零九年的「国际公共广播会议」(Public Broadcasting International (PBI))十二月初在京都举行,来自三十九个国家和地区接近一百五十多位广播业仝人,聚首一堂,交流公共广播机构发展最新动向,意见纷陈,丰富多采。出席会议的香港电台代表有广播处长黄华麒、助理广播处长 (电视) 张文新、机构传讯组副总监李少媚和笔者。今次会议一个重大突破是缺席多年的美国公共广播机构 (PBS) 和新加坡MediaCorp重新参与。另外,首次出席会议的还包括乌克兰、蒙古、沙地阿拉伯、伊朗、巴布亚新畿内亚等国家的公共广播机构;此外,来自欧洲广播联盟 (EBU) 和亚太广播联盟 (ABU) 的会员,也参与其中。可见PBI确是一个理想平台,让全球的公共广播机构,均可参与沟通,分享经验。

  今年讨论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一)公共广播机构如何面对急促转变的技术环境、如何处理与观众关系的转变?(二)公共广播机构如何克服因世界经济情况转坏所带来的冲击?

经费来源的困扰
  十二月七、八日的两天会议,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广播机构,均表示受经费来源的困扰和来自商营机构的压力。个别机构在预算经费被裁减两成的困局下,只好转而寻求更多的赞助、或广告收入,甚或重整节目制作流程,冀求开源节流。

  会上,欧洲同业对公共广播机构的前景,持较悲观的态度,但刚重返会议的美国代表,则较正面和乐观,他们的主要经费来自民间捐助,现正向政府施压,增加补助。

  近年PBI年会的议题,经费来源是一大重点。意大利研究机构IsICult的研究指出,全球首十个经费最多的公共广播机构,由BBC的718亿 (港币,下同) 到奥地利ORF的 106亿,反观香港电台只得五亿左右,差距颇大。预算经费排名全球十大的广播机构,除日本NHK、韩国KBS、加拿大CBC之外,全是欧洲广播机构。(见附图)

新广播技术发展的意义
  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一日千里,冲击传统电视播放模式,现时提供传输影像的渠道,已超越电视屏幕,还包括IPTV、手机电视等,而新款的电视机,已具备接驳互联网的功能,面对这些新发展,公共广播机构如何回应是今年大会一个焦点。

  在大会未讨论技术转型这话题前,今年PBI的主办机构NHK已捷足先登,在会期之前,邀请与会者早一天到东京,参观他们的科技实验室 (NHK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Laboratories) 及其研究成果。因篇幅所限,简述如下:

  (一)立体高清电视 (3D HDTV movie from Lunar Orbiter Kaguya):利两个不同时间拍摄的月球表面的2D画面,重叠营造3D效果;

  (二)超高清影院 (Super Hi-Vision Theater):其规格为7680 x 4320 pixels (16倍于现时的高清电视)、60 frames per second progressive scanning、22.2 multi-channel sound system。

  (三)超高感光摄录机 (Ultrahigh-Sensitivity HARP Camera):在接近全无光线的环境下,仍能拍摄到清晰颜色的物像,其感光度为五十倍于目前的摄录机。

  (四)地震预警自动系统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Receiver Terminals by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s):利用广播时的 auxiliary channel,作为传递预警讯号,接收一端可以是收音机、电视机、手机、闹钟、或其他流动装置。

  (五)立体电视 (Integral 3D TV):不用特制辅助眼镜观看,如观众转换观看位置,均可看到影像的不同角度。

  (六)互动突字显示屏 (Interactive Tactile Display):把电视影像及文字,转化为突字显示,方便弱视人士。

  (七)你的节目 (TV4U / TV for You):透过电脑程式 TVML (TV Programme Making Language),只需输入剧本文字,描述动作和对白内容,便能在既定的范本内,以电脑动画 (computer graphic) 和合成语音 (voice synthesis) 制作节目。

  NHK代表在大会上论及新广播技术发展的意义,其他与会者皆认同,公共广播机构应担当领导技术研究和发展的角色,大机构如NHK(日本)、BBC(英国)、KBS(韩国)、RAI(意大利)等,固然有经济资源从事科研,小机构则只能在意念上或服务上配合技术发展而转型。

  论及广播媒体与电讯传递二者合流时,与会者均认同宽频传输将是大势所趋,Video On Demand 是将来的必然服务。从BBC的经验,已看到年青的一代使用互联网观看电视,将来的电视广播,可能只是网上内容的其中一个环节。

  KBS提出:将来媒体消费者,会是庞大的网民,公共广播机构应「不论何时 (anytime)、何地 (anywhere)、何种载体 (any device)」,保持与观众接触,例如观众可以建立个人的节目库图的超连结,配合流动载体 (mobile device) 的跨平台的戏剧节目浓缩版本等。法国提出的 HbbTV (Hybrid Broadcast and Broadband Television),则尝试在技术上探讨,如何增加电视及互联网上的互动功能。

  除了影像载体与观众保持密切接触外,观众直接参与节目制作亦有明显趋势。台湾公视提供了公民记者 (citizen journalists) 的渠道,让市民大众上载录像、相片、文字等报导身旁发生的事情。去年八一八风灾,屏东灾情惨重,公民记者即时发挥作用,唤醒大众关注遍远地区的灾情。此外,现时电视影像屏幕由谁主导?谁是制作人?也是会上探讨的课题之一。

香港电台的公共广播机构身份
  会上,香港电台广播处长透过一出关于机构发展的短片,介绍香港电台八十多年来的转变;也提及特区政府去年九月确认香港电台的公共广播机构身份,并计划增加资源,开设新的数码广播频道,供电台和电视使用。席间有与会者问到,既是保留政府部门身份,如何确切执行编辑独立?处长回应指,机构的公信力、认受性就是明证,无论过去、现在、将来,节目质素将是日后重要指标。其他公共广播机构对香港电台的未来发展,均表示十分关注和支持,港台经多年努力,得到国际上不同机构的认同,确立公共广播的角色。

  在本港,香港电台新使命的谘询,刚好在一月初完结,期望肩负新使命的香港电台,不单在本港发挥功能,在国际上也能推动公共广播的发展。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广播的宿命

文乃扬
2020-04-30

ICT Use at Home and Telecommuting Practices in Hong Kong

Louis Leung
Renwen Zhang
2016-07-25

数码媒体Vs人类福祉

李月莲
2015-05-08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