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唇裂颚
兔唇,或称唇颚裂。七十年代时,唇颚裂是个严重问题。当时的父母非常担心患病的小朋友在成长中会受被歧视,还会担心其聆听、说话甚至饮食吞咽的问题。另一方面,即使完成兔唇治疗手术,患者面部亦多有畸形问题,嘴唇亦会留下手术印,手术的影响相当长远。时至今日,兔唇已有完善的医疗方式及程序,令患者及其父母的担忧减少不少。
症状
唇颚裂∶
所谓「兔唇」,是指患者牙床骨向外及向上突出,令其外貌与兔子相像,因而得名。当中有大概一半患者唇颚皆裂,即由鼻始,经唇至牙床骨,至硬颚及软颚均有断裂迹象;然而亦有患者只有唇及牙床骨小裂,或只有软硬颚裂开等。
隐藏性裂颚:
症状为肌肉分开、颚骨轻微裂开然仍有黏膜黏连。一般而言,无法凭观察外貌确认,须至小朋友吃食或说话状况不佳,后进行检查方得以发现。
皮尔罗宾氏症(Pierre Robin Syndrome):
症状为下颚较短及舌头向后移,此症主要影响患者呼吸,其并不一定有颚裂。患者不能自由呼吸或用餐,如情况严重,需于喉部开一小孔以助呼吸;如已严重至不能饮食,则需以胃喉或胃造口喂食。以往,此症患者之心肺发育未必理想,现香港已引进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为患者治疗。
病因
兔唇颚裂成因众说纷纭,有可能由抗抽筋药(癫癎药)等药物、过滤性病菌感染、母体二手烟等环境因素导致,但暂时未有研究证实有哪些特定因素直接令初生婴儿患上兔唇,唯一确定有一定影响的是遗传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兔唇颚裂多于怀孕初期形成,目前医学界总结出计算初生婴儿为兔唇患者的机会率的公式∶如没有家族兔唇病史,第一胎婴儿患兔唇机会率为0.2 - 0.3%,即一千名初生婴儿中有大概两至三名有兔唇;相对有家庭病历之初生婴儿,机会率为1对20,其第二个婴儿有兔唇的机会率为四分之一。
诊断
怀孕母亲约于十八至二十周进行超声波或立体超声波等产前检验,此能确定胎儿有否形成兔唇,更能得知母体中的婴孩有否其他结构性问题,若家中有类似病史则更需小心处理,了解会否存在其他缺陷。若确定腹中婴孩患有兔唇,母亲须先了解兔唇诊治机会及相关资讯,再决定是否需要终止怀孕。
现今科学昌明,即使有兔唇裂颚,婴儿生还及康复机会亦非常高,现有包括语言治疗、外科、整容、牙科、下巴矫型等各统合各专业的治疗团队,令婴儿康复机会更大。据资料统计,一年约七十多名因产前检查而得知婴儿患有兔唇的父母当中,大概只有两人决定终止怀孕。
治疗
当今科学进步,不同程度的裂颚有不同的治疗方式,但如问题出在颚,会比出在唇严重,因为唇仅仅是美观问题。除唇颚裂外,亦有其他类似影响下巴骨或面部骨的遗传病,需要整形外科、小儿外科、语言治疗科、口腔外科医生配合才能得以处理。
第一期矫正手术∶
引入牙床及鼻塑形器,对于有严重唇颚裂,即双侧唇颚裂的患者,可于婴儿出生时植入牙床及鼻的索形器,尽量收窄牙床及鼻的裂缝,并将裂开的牙床骨及颚骨放到合适位置,令外科医生的修补手术更易进行,否则,牙床骨会向后突出。
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如患者为皮尔罗宾氏症(Pierre Robin Syndrome)病患,可采用牵引成骨术进行治疗。此方式能避免影响患者心肺功能之发育,利用外科手术将牵引器移植至下颚,以数星期慢慢为患者拉长颚骨,当到达适当或所需长度后,即可拆卸牵引器。此方法令患者不用再依赖肺部气孔即可正常呼吸,从而逐渐改善咀嚼及吞咽状况。
康复之路
第一期矫正手术已发展至一定水准,现阶段应进一步发展第二期矫正手术,照顾上下颚发育不理想之病患。医管局及私营机构均能为唇颚裂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医护人员首要工作为让患者家长了解整个治疗程序,明白除外观上须修补颚骨外,还要留意听觉及颚骨之发展。患者于婴孩时期完成手术后,长大后仍有其他手术能使患者外观更接近一般人。
手术包括补唇、补颚、恒齿生长后修补牙床骨之手术,及适当的牙齿矫形治疗等,如上颚发展不理想,有部份患者能利用牙齿矫形令其达至理想程度;但如情况仍严重,则或须进行上颚手术,将上颚骨移出,此需要由合面外科医生跟进。
另外,即使手术理想,患者仍须接受一连串语言训练,才能有较理想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