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排序:
笔划

我们的科学家: 化学成真 - 支志明

支志明是现任香港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兼讲座教授。他当年以35岁之龄成为港大历史上最年轻的讲座教授、他是当年最年轻也是香港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香港首位获得有中国诺贝尔之称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科学家。

播出日期:2017-11-05
我们的科学家
科学家

我们的科学家: 基因煜航 - 卢煜明

卢煜明博士重点研究基因与医学。他于1989年发表文章,指出有可能利用DNA技术分析孕妇的血液内存有胎儿的细胞,并在1997年发现孕妇血浆中存在胎儿的DNA,其后领导中文大学研究团队,开创无创性产前诊断。至2011年底,无创性唐氏综合症产前诊断至今得到全世界九十多个国家、地区的应用。

播出日期:2017-10-15
我们的科学家
科学家

我们的科学家: 查干花镇上的一片绿 - 林汉明

查干花镇位于中国吉林省,蒙古语的意思是白色,因为那里有一大片盐份非常高的荒地。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林汉明教授,选取了这片只有杂草能生长的土地,试验种植俱有抗盐基因的大豆品种,期望荒地有一天能够变成良田。

播出日期:2017-10-08
我们的科学家
科学家

我们的科学家: 流水行者 - 李行伟

李行伟,世界知名的环境水力学学者,曾任香港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现为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讲座教授。多年来,他一直参与和领导香港多项水利工程,由海港净化、水质管理到红潮预报,都不乏他的身影。工程学讲求知行并重,故李行伟坚持不论环境有多纷乱,也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他钻研多年的「浮射流」理论,更成为多项工程的理论基础。

播出日期:2017-10-01
我们的科学家
科学家

我们的科学家: 邂逅于神经细胞之间 - 叶玉如

叶玉如教授,国际顶尖神经生物学学家。叶教授多年来致力研究神经细胞之间的传讯和沟通,她在脑部发育及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病因的领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亦因为她对于神经营养因子的神经细胞存活、发育及功能方面的卓越研究而闻名,而神经退化症疾病,更加是叶教授一直研究的范畴。

播出日期:2017-10-22
我们的科学家
科学家

我是地球儿: 四色地铁

法国导演杜鲁福、洛比桑、日本文学家村上春树、台湾绘本家几米都曾以地下铁为创作题材,皆因这个穿梭地底的蜘蛛网络,充满色彩,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而在不同国度,地下铁亦展现出不同面貌。我们找来几位旅居外地或本土独立制作人,各自写下他们的地铁视像日记,包括伦敦的梁思颖、纽约的陈耀成、巴黎的雪美莲及台北的吴介民。 统筹:陈卓玲 监制:陈敏娟

播出日期:2004-03-22
我是地球儿
文化
芝加哥国际电视节

时代的记录 铿锵集: 第七集 「时代的记录-铿锵集」《铿锵集》2007年《「第一个十年系列」- 回归后的一代》2014年《新香港人》

第一节《「第一个十年系列」-回归后的一代》:回归后十年的七月一日,不少年轻人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意见,到底土生土长以及内地来港的新一代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分?青年人文化学术组织Roundtable举办的中港交流活动「我这一代中国人」,讨论城市发展的「竞争」与「竞合」,为两地年轻人带来思想冲击。在未来的四十年,年轻人该如何为香港重新定位?第二节《新香港人》:「新香港人」的名称源自《人民日报》,指赴港定居的内地居民。《新香港人》讲述一群于内地或外国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不同原因到香港念书或就业,并选择留在香港继续生活。对于中港矛盾的争议,一些人不以为然,也有些人欣然接受「新香港人」的身份;一些人以观望态度看待香港的社会发展,但也有些人选择以自身经验去改变社会的紧张气氛,打破「新旧」对立的观念。

播出日期:2017-01-17
时代的记录 铿锵集
铿锵集

时代的记录 铿锵集: 第三十七集 「时代的记录 - 铿锵集」 《铿锵集》 1984年《中英协议草签特辑 一》 1984年《中英协议草签特辑 二》

第一节《中英协议草签特辑一》: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在北京就香港前途问题,草签了一份声明,确认英国政府,将于1997年6月30日,把香港交还中国。文件正式签署后,香港正式踏入回归中国的过渡期。第二节《中英协议草签特辑二》: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在北京就香港前途问题,草签了一份声明,确认英国政府,将于1997年6月30日,把香港交还中国。文件正式签署后,香港正式踏入回归中国的过渡期。

播出日期:2017-02-28
时代的记录 铿锵集
铿锵集

时代的记录 铿锵集: 第二十一集「时代的记录-铿锵集」《铿锵集》1980年《寸金尺土》1981年《择木而栖》

第一节《寸金尺土》:早在1980年代,房屋已经成为最严重的民生问题。香港地少人多,楼价高升,投机炒卖人士、地产商以及政府透过卖地从中取利,真正需要房屋的市民遂成苦主。社会各阶层都希望政府实施对应的房屋政策,以解决居住问题,如多建居屋、平抑地价、发展土地等。第二节《择木而栖》:许多人饱受住屋问题困扰,一方面负担不起昂贵租金,另一方面也等不及公屋,只好僭建木屋。1981年,香港约有400个木屋区,估计居住人口达75万,占香港总人口七分之一。区内水电供应不足,偷电情况严重,卫生环境恶劣,政府成立专责委员会处理,但因为种种原因,木屋问题未能解决,反而日益严重,更延伸到1990年代……

播出日期:2017-02-06
时代的记录 铿锵集
铿锵集

时代的记录 铿锵集: 第五十五集 「时代的记录 - 铿锵集」 《铿锵集》1997年《沉默的羔羊》2002年《心灵收窄》

第一节《沉默的羔羊》:香港回归前半年,特区筹备委员会提出把较宽松的公安条例及社团条例废除,还原殖民地时期法例,包括任何游行都要事先得警方批准,集会人数多于30人需向警方申请等,意味抗议请愿行动都可能变为非法。时任特首董建华以社会安全为由予以支持,但民间团体则认为此为恶法,有违人权,剥夺港人集会及结社自由,打压反对声音,并担心警权过大,于是群起反对。回归之前,筹委会提出还原恶法,无疑令市民对香港前途、一国两制失去信心。第二节《心灵收窄》:「公共空间」是属于大众的,每位市民都应该可在此空间自由活动,包括游行集会。「公共领域」是「公共空间」的一个伸延。人与人之间可自由交换意见,宽容而具耐性。民主社会下,政府应在公共空间听取意见,作为施政的根源,从下而上。香港特区回归五周年,政府进占公共空间,空间充斥政府一方之见,社会分化。加上警方一连串的限制和拘捕集会人士行动,令我们不禁要问:政府是否在传达某种信息;我们的公共空间怎么了,社会又正在向着什么方向走?

播出日期:2017-03-24
时代的记录 铿锵集
铿锵集
1 2
3
4 5 6 7 8 9 10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