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文化中的媒体视角

2010-04-22
  任何高度发展的大都会,名人文化是不可避免的。从狭义而言,凡社会上大部分人所认识且具有特定的身份者,均属名人。从广义而言,名人乃指因为某种因素而被受媒体所注意者。同时,名人可分成积极和消极两类,积极者意指其获得大众正面的评价;消极者则反之。同时名人文化当中,名人往往有其特定的文本以为载体,如明星基本的文本,则是电影、电视、音乐等。政治名人则指其政治的身份。

  学者Su Holmes及Sean Redmond在《Framing Celebrity》一书指出,名人文化的中心议题是奉承(Adulation)、认同 (Identification)、仿效 (Emulation)。奉承乃指一旦名人有了知名度后,奉承自然在台前台下出现;认同则是指其获某些人所支持,甚至成为他们的支持者或粉丝(Fans),同时意味他们对其表演或形象或行为有所认同;仿效则是名人效应的影响,群众出现仿效行为。当我们提到名人文化,无论从名人本身的视角,还是观众或读者,甚至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当中已意味着阶级及权力的落差和紧张。因为没有落差,名人一词由从何说起

名人的魅力及其效应
  名人往往有一种特别的魅力,成为其吸引他人的原动力。著名时装杂志《Elle》一九九六年十二月期号见标题「魅力!人们让它活起来,服装凸显它的特色,彩妆将它修饰至尽善尽美」。学者史考特 (Live Scott) 指出,魅力包含年轻、动感、外向、短暂、不受传统束缚、多变、公开的。学者尼古拉怀特 (Nicole White) 及伊恩葛里菲斯 (Ian Griffiths) 则补充,魅力还包括性感和神秘,同时其受到时效性和商业性所影响。当中媒体扮演着关键且重要的角色。因此名人成长过程中,其推动力及获得大众所认知的中介便是媒体。名人新闻日渐成为主流及小报化,据学者Sofia Johansson指出,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小报文化已是主流的新闻方式,二是小报文化所关注的高度聚焦的新闻点,这是名人可资利用的新闻点线面。

  任何名人,甚至其类别命名的过程中,均见发酵的过程,特别是类别命名往往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形成,绝少可以横空出世。

从「靓模」到「o靓模」
  以二零零九年一度成为潮语首位的「o靓模」为例,其形成的故事可以追溯至一九九九年。「o靓模」一词首见于二零零七年的报章报道,但其前身其实是「靓模」。早于一九九九年靓模的名词首见报章,当年四月份湾仔BANANA酒吧举行国际「男模」选举,其中一位土耳其模特儿Bora当选冠军,《新报》以靓模称谓。其靓模名词便相继用作对当时本地一些较年轻,但为专职模特儿的工作者的称谓,如杨峥、周汶琦、林志玲、Coco及Maggie Q。

  但到了二零零七年二月十四日,《壹本便利》刊载一篇名为〈Sun Boy'z William 索模女友网上隔空调情〉的报道,当中提到「Angelababy (别名Baby) 十五岁开始做靓模………」,「靓模」一词开始为本港媒体所使用。 


  到了二零零八年,媒体开始对「o靓模」作出全面报道,其报道量由二零零七年三篇大升至二零零八年一百六十一篇。到了二零零九年书展期间,「o靓模」现象达到高潮,全年报道量上升至二千九百八十九篇。媒体除了大篇幅报道外,更自设流行指标,如跟进畅销书榜等,加上「o靓模」为了争取曝光机会,各出奇谋,奇招百出,如「派奶」等,媒体发热,相关报道铺天盖地。 

   「o靓模」现象从「靓模」到「o靓模」的生成过程中,其实近十年光景,但「o靓模」一词则在三年间便达至高潮。如上所述,「o靓模」作为一种消极名人现象,其能够成为社会现象,媒体是关键所在,至于其本身的因素,则是如史考特 (Live Scott) 提到年轻、不受传统文化束缚,以及尼古拉怀特 (Nicole White) 和伊恩葛里菲斯 (Ian Griffiths) 所指出的性感和神秘;但重要者是商业性,媒体争取话题,「o靓模」争取曝光机会。 

网络元素造成的扩散力量 
  名人文化一般而言,其必须经历一段发酵的过程。但若加入网络元素,便会出现难以逆料的变化。如年初至今内地发热的「犀利哥」现象。资料显示「犀利哥」现象源自「蜂鸟网」的图辑,时间暂难确定,但网上资料估计最早应于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三日早上十时。其后于同日「天涯论坛」张贴一篇名有关《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帅到刺瞎你的狗眼!求亲们人肉详细资料》马上激起网上讨论,人红发热,不同的称谓及讨论此起彼落,如「极品乞丐」和 「乞丐王子」等。 

  从网上到传统媒体,情况一样热闹。内地最早报道由《中国新闻社》发稿,于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四日,题为〈史上最有范乞丐走红网络  不输藤原浩之流〉,文章不算长,仅见三百六 十八字。本港最早发刊有关报道,乃见诸于《大公报》于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六日的报道,题为〈宁波「拉风」乞丐蹿红网络眼神迷倒众生帅气尤胜小生〉。总计内地于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四日至三月二十三日止的 相关报道达六百七十八篇;本港 则见二百三十三篇。 

  从「犀利哥」现象可见,名人的时空因为网络媒体出现,大大压缩起来。特别是在网络所造成的扩散力量,这是极巨大且急速的。这种激化的现象却造成对名人文化的新理解。如果上文提到名人本身必然存在一股「魅力」。那么一名乞丐魅力应该如何诠释。「犀利哥」似乎为「魅力」注入新元素。学者Stephen Gundle在《Glamour》一书中提到,「魅力」在现代媒体中是一个具备特别因由的行语 (Buzzword),行语乃针对特定范畴中的意指,同时其可令任何外行的人们留下印象者。「犀利哥」正正为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者,一般而言,任何名人总有一个可资理解和把握的身份文本,如上述的「o靓模」,至少还有一个「模特儿」的身份。但「犀利哥」说明这个身份文本其实不用特定的内涵,纵使一名乞丐,只要有「魅力」便可以成为安迪•沃尔 (Andy Warhol) 所说的「十五分钟」的名人。安迪•沃尔也说,商业和艺术没有冲突的。其意味传统的界线正因为网络的衍生而变得日渐模糊。这到底是一种开放的表现,还是失序的危机。「犀利哥」是积极,还是消极性。如果议题需要发酵的过程,那么这个原来有序且线性的过程,已短得我们无法想像,已是完完全全的非线性的呈现。(有关「犀利哥」身份文本的讨论,部分想法乃源自仁大新传系同学的课堂讨论所启发。)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