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合伙人》仲夏上映,其好评如潮,但从坊间可见的文字媒介中,相关专业影评似乎数儿仅见,于是不禁引起笔者的好奇,「好评」到底以何种方式呈现得来?笔者于十多年前曾在电影杂志兼职,当时的影评已「沦」为次等的版面,封面人物故事才是每一期主题。从前影评是大块文章,今天影评则「短小精悍」,但长短争论已不是关切所在,关切者是影评可能已到了存亡之秋的关键时刻。
影评的目的与功能
托尔斯泰(Leo Tolstoy)于1908年曾如此评论过电影这种「玩意」,他说:「你可以从这些小巧的设计与转动的轮轴看到我们的生命,生命也因此而改变。」电影似乎是一种与别不同的文化有机体,因此,我们需求不同评论来滋养电影成长。法国学者Jacques Aumont与Michel Marie曾提到,电影评论的目的乃在于让人深入了解一出作品后,能以鉴赏力来欣赏一出影片。Jacques Aumont和Michel Marie又指出,电影评论功能包括告知(informer)、评价(evaluer)、推广(promouvoir)。告知者乃透过媒介发表电影的资讯,令受众知道相关电影的资讯。评价(evaluer)则透过媒介发表电影的意见或看法,以批判的手法分析电影,提升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力,以电影理论及美学为基本,与观众分享电影的生活意义。推广者则从商业角度来考量,其透过媒介发表电影的资讯,令受众接受和喜爱一部电影。可见,影评「任重道远」。
Timothy Corrigan在《A Short Guilde to Writing About Film》一书中指出,所谓影评者,乃意指一般以报章杂志及相关日常媒介刊载的电影文章,仍以大众为主要读者群。其补充道,影评功能有三大要点,首先让自己更了解这部电影;其次是说服别人喜欢或不喜欢某部电影的原因;最后是教育大众电影知识、并让电影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以盼其得以保存。
影评本身亦可分成影迷评论与专业评论两大类。影迷评论者,其流露出影迷对电影的热情,也可以说是在爆发式热情与求知欲望之间着墨。专业评论则是以理论为依据,抽丝剥茧来分析电影,以任何可能构成一种理智的态度看待一出电影。
库勒雪夫(Lev Kulechov)是苏俄时期的电影理论家,他于1929年出版《电影艺术》,这部《电影艺术》及库勒雪夫本人均被视为电影理论及分析的先躯。库勒雪夫则认为影片分析以半理论、半实践的观点,系统化地述理电影艺术的基本问题,以剪接、灯光、布景、摄影、剧本、演员等方面分析电影。有关电影分析的原则,首先,其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分析通则;同时,电影分析是天涯无尽的,没有长度、没有类别、没有好坏选择。分析者必须注意电影及电影分析的历史。
电影分析路向其实多种多样,包括作者主导、故事主导、演员主导、纯理论主导、纯技术主导。作者主导即所谓导演主导,作者论的电影路向,关注导演如何将个人的风格及看法,在电影中表现出来。故事主导(叙事)则关注故事本身,或者以叙事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注意主题与文本的关系。演员主导者,其注意评述演员的表现。纯理论主导,则以结构主义及叙事学的分析为路向。结构主义者将电影分成词组,如字幕、主题(主场景)、非主题等。叙事学则注意主题与文本的关系,以及其叙事功能如何在电影发挥出来。至于纯技术主导则针对剪接、灯光、布景、摄影等环节。
费里尼指出,电影评论真正需要者乃是一份伟大的真诚,这是一种从容且严格的影评。
《中国合伙人》的评论分析
电影《中国合伙人》如是好潮,相关专业影评从量而言,其实况如何?本文以电影《中国合伙人》为例子,以上映日2013年5月30日为界限,阅读和审视了前后一周坊间各大文字媒介的相关评论及报道,即5月23日至6月6日,总计共23种报章和杂志,当中包括《东方日报》、《香港经济日报》、《信报》、《星岛日报》、《am730》、《头条日报》、《太阳报》、《晴报》、《苹果日报》、《成报》、《新报》、《明报》、《爽报》、《文汇报》、《FACE》、《大公报》、《东周刊》、《Milk》、《都市日报》、《新Monday》、《智富杂志》、《东Touch》、《香港商报》。
为了分析更具效率,本文相关评论及报道分成为五种,包括专栏、专访、影评、娱乐新闻报道以及其他类。本文初步发现,专栏类占46篇,占其总数比率36.5%,这些专栏是以固定栏目者为要;相关人物专访,如陈可辛的访问文章,其见9篇,达7.1%;娱乐新闻报道则达42篇,占33.3%;至于影评则见21篇,占16.7%。其他者则是非娱乐新闻报道及评论,引用了《中国合伙人》为引子,但内文其实则不涉及《中国合伙人》的电影内容及评论,包括一些政经文章。
《中国合伙人》相关报刊文章统计
栏目 篇数(%)
专栏 46(36.5)
专访 9(7.1)
影评 21(16.7)
娱乐新闻报道 42(33.3)
其他报道及评论 8(6.3)
总计 126(100)
这些评论对《中国合伙人》的看法,或其所持的立场又如何?本文发现对电影评价正面者高达57篇,占34.1%;但对电影评价负面者则仅见4篇,占3.2%。可是没有任何电影评价者则达65篇,占41.4%。文章没有任何电影评价者,其大部分为专栏和娱乐新闻报道为主要。除了21篇以影评栏目框架作为影评文章,在专栏中亦见31篇涉及电影评论,其余者往往借《中国合伙人》引出其故事和内容,重点还不是《中国合伙人》电影本身。总计这52篇涉及《中国合伙人》电影评论文章中,本文按上述电影分析方法中有关不同分析进路为依据,若仅见作者、故事或演员为中心的评论,但未见涉及作者论或叙事学等相关理论者,其定性为一般电影评论类别,结果发现一般电影评论为43篇。若涉及纯理论主导、纯技术主导者,或从作者论或叙事学等理论分析电影,则视为深度电影评论,相关深度电影评论则仅见9篇。如果这9篇影评才是具意义的影评,即「好评如潮」的立论依据,份儿是否太过单薄,9篇文章仅占总文章数量逾7%而已。
以影评栏目框架的影评文章仅见21篇,比较总数126篇的相关文章,数儿不足。专栏涉及《中国合伙人》的电影评论文章见31篇,当然亦可视为影评,但这些专栏作家才高八斗,执笔谈论电影,自然胜任有余,但比较起专业影评人,其文章自有不同。专栏同时亦见总数最多类别,这是有趣的现象,反见专业影评已作「次等」类别。有时自己亦猜不透,到底通才,还是专才,始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此外,娱乐新闻报道占42篇,仅次于占首的专栏类别,但这些娱乐新闻报道根本没有评论电影的国度,大部分均以电影或首映礼活动为主场故事,以明星絮语访问为要。然而,这些报道没有专业影评内容,却见华丽褒词,如「成绩彪炳」、「引发热潮」、「合伙人时代」等。
如果影评或电影评论功能包括告知、评价和推广,三者之间是否需要某种的无形平衡力;又或者影评若能成为文化一部分,并得以保存下来;影评是否可获得某种的尊严。如果进一步而言,影评为何只针对票房理想作品,因为从文化角度而言,电影没有好坏,只有意义含蓄和露骨、深刻和浅薄,又或是耐人寻味。有时候,被视为最烂的电影亦见一个场口或一句对白,让人有所共鸣,牵缠而放不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