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香港报章报道自杀新闻的手法和转变

2019-07-02

  自杀是香港及全世界其中一个常见死因,香港的自杀率及本地报章报道自杀新闻的数目近年均有下降趋势,但亦有批评指责报章过度报道学生自杀。自杀新闻不时出现在香港传媒,远高于外国传媒的报道比例。

  传媒在报道自杀新闻时,均有不同的考虑因素,其中一项因素是案件的新闻价值。传媒或会增加大众对某种自杀方法的好奇或兴趣,如果报纸集中报道某种自杀方法,而报道的篇幅较大,自杀传染效果亦会较大。传媒倾向报道较特别的自杀方法,在传媒的曝光率较实际比例高。在传媒眼中,崭新的自杀手法较有新闻价值,故报道亦较显著,如果传媒在某段时间集中报道某种前所未见的自杀方法,以该种方法自杀的人数可能会增加。

  报章之间的报道手法会互相影响。如果有某些报章频繁地报道自杀,其余报章随后亦会增加自杀报道的数目;如果有报章以较煽情的方法报道自杀,亦会影响其余报章在处理自杀新闻时的行文风格。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就自杀报道作出一些建议,自世卫指引推出后,不少国家亦意识到自杀报道会出现传染效应。2013年香港报业评议会亦发布《处理自杀新闻守则》,希望传媒能避免以煽情的手法报道自杀事件。

  我们尝试分析在1998至2018年间,本地收费报章报道自杀新闻的数目、字数及版面分布,以及与实质自杀率是否成比例等,以观察报章在处理自杀报道的手法上有何转变,以及报道是否符合世卫对自杀报道的建议。

  本文有以下几个假设:(1)传媒较倾向报道特别的自杀方法;(2)如果传媒集中报道某种自杀方法,以该种方法自杀的人数会增加;(3)自杀报道指引有助遏制传媒报道个别自杀;(4)报业市场结构会影响自杀报道数目。

研究方法

  我们抽取一些本地收费报章在1998至2018年期间的自杀身亡报道作为样本。自杀报道的数据来自慧科新闻(WiseNews),搜索期由199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标题包含「自杀」二字,并刊登在「港闻」栏目的新闻。所有非本地、描述自杀数字及相关政策的报道、评论或专栏文章被剔除,企图自杀/自杀未遂的报道也不包括,只抽取个别自杀死亡个案的报道。我们找到1,580则自杀死亡报道,涵盖1,198宗个案,数据来自10份本地收费报章的报道,包括《明报》、《大公报》、《苹果日报》、《东方日报》、《星岛日报》、《经济日报》、《成报》,及已停刊的《新报》、《天天日报》及《太阳报》。

  我们记录自杀报道的出版日期、版面、字数,看报道的标题有否标明死者的自杀方法、原因,以及死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报道版面分为「头版」、「重要」、「次重要」及「不重要」四类。「头版」指A1版面,「重要」是刊登在A2至A5版面,「次重要」刊登在A6至A10,「不重要」刊登在A11或更后的版面。按照香港报章的报道风格及立场,可分为大众化、精英类及亲建制三种报纸。

  香港每年真实的自杀数字,来自死因裁判庭的《死因裁判官报告》,相关报告由2003年起在司法机构网站公布,涵盖至2017年。报告除了包含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亦记录了以不同方法自杀的数目,和死者的性别、年龄及职业分布。

死者的特征、版面及字数分布

  在1,580宗自杀死亡报道中,共有1,855名死者。其中66%是男性,34%是女性,与真实男女自杀比例相符。报道的死者以40至59岁的中年人最多(36%),其次为30至39岁(23%)、18至29岁(22%)、60岁或以上(15%)及17岁或以下(3%)。死者职业方面,58%的报道有提及,以无业人士最多(12%),另外5%为学生,3%为商人,其他有特到提到的身分包括退休人士、教师、名人、主妇等,但均是在1%或以下。

  表一显示了每年自杀死亡报道的总数,以及报道版面及字数的分布。1999年的自杀死亡报道最多(120宗),2018年的报道总数最少(8宗),2015年起自杀死亡报道的数目持续下降。

  在版面分布上,49%的自杀报道刊登于不重要的版面,其次是次重要版面(36%),14%的报道刊登在A5或更前版面,当中包括1%刊登于头版的报道。在1998至2008年,平均有12%自杀报道刊登在头版及重要版面,在2009至2018年的平均上升至17%,显示过去10年自杀报道刊登的版面较以往前,但刊登在头版的比例仍低。

  精英类报章倾向将自杀报道刊登在较后版面,62%的报道刊登在不重要版面。我们收集了22篇刊登于头版的自杀报道,当中21篇来自大众化报章,其余一篇来自亲建制报章。大众化报章将自杀新闻刊登在报章较前版面的比例最高,20%的自杀报道刊登在A5或更前版面,比精英类报章及亲建制报章高(后者分别为8%及3%)。

  在1,580篇自杀死亡报道中,平均字数为463字,有55%的自杀报道为400字以上,可见大部分的报道篇幅均不短。整体而言,过去21年的自杀报道在字数上没有明显转变。在字数上,三类报章均有逾50%报道超过400字,并没有明显差别。精英类报章600字以上报道比率为30%,略高于其余两类报章。

不同自杀方法个案:真实比例vs.报道比例

  死因裁判庭的资料显示,在2003至2017年间,自杀个案由1,195宗减至895宗,跌幅约25%,而这时段的自杀死亡报道数目同样下降,跌幅为84%,幅度大于实际减少的个案数目。

  表二显示,由高处堕下、一氧化碳(烧炭)、上吊及服药/服毒是香港最常见的四种自杀方法。其他不常见的自杀方法(包括通电、吸氦气、吞枪等)的报道比例一直远超于真实比例,而且一直上升,由2003年的21%升至2017年的44%。然而,每年平均只有6%的个案以其他方法自杀。在2003至2010年,由高处堕下是最常被报道的自杀手法,但自2011年起,这种自杀占所有报道的比例显著下降,然而真实从高处堕下的自杀比例维持在很高水平,反映报道所呈现的并不合乎真实比例。

  另外,烧炭自杀的真实比例持续下降,其报道比例亦跟随下降,但烧炭自杀的报道比例仍略高于真实比例。死因庭资料显示,平均每年有22%的上吊自杀个案,然而其报道比例平均只占10%,反映报章对上吊自杀的报道兴趣较低。反之,每年平均只有4%的服毒/服药自杀个案,相关的报道比例却占8%。

报道标题提及的死者资料

  有410篇报道的标题提及死者的个人背景及特质,占整体26%。在这些标题中,38%指出死者患病,25%显示死者是老人,18%指死者欠债。在标题中提及自杀方法、自杀原因及死者性别的比率,分别为68%、40%及71%。不论报章类型,大部分报道(约七成)的标题都有提及自杀方法及死者性别,提及自杀原因的报道比例也有40%。

  世界卫生组织对传媒报道自杀新闻的建议中指出,自杀的成因复杂,传媒不应简化自杀原因,同时亦不应强调自杀者的个人特质、背景或宗教。如果标题包含了死者的自杀原因,或会令读者在阅读新闻时,对死者的自杀原因加入了主观判断。 提及死者的身分,可能令背景相同的人士错误以为自杀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造成传染效应。本地报章的报道标题提及自杀原因的比例有四成,值得关注。

  然而,各类型报章的报道标题提及自杀原因的比例,在过去20年有下降趋势,以精英类报章的跌幅最明显,由1999年至2008年平均56%,下降至2009至2018年的29%。其次是大众化报章,在这两个时期的比例由42%下降至31%。亲建制报章则由51%下降至43%。

  至于标题有提及自杀方法的报道比例,从表三可见,过去20年整体没有什么变化。亲建制报章的报道标题提及自杀方法的比例减幅明显,由1999至2008年的79%,下降至2009至2018年的66%。大众化报章在过去20年间均维持在66%的水平;精英类报章则由63%稍稍上升至66%。

  标题有提及死者性别的报道比例,在过去20年整体同样没太大变化。亲建制报章的变化最明显,由1999至2008年的平均77%,下降至2009至2018年的63%。精英类报章的比例轻微下跌,由66%降至64%;大众化报章的报道比例则维持在约71%。

  综合而言,大众化及精英类报章过去20年在报道自杀新闻时,有减少在标题提及死者的自杀原因的趋势,当中精英类报章的减幅较明显,但在减少提及自杀方法及死者性别上,则没有太明显的变化。亲建制报章呈现减少在标题提及自杀方法、自杀原因及死者性别的趋势。

自杀新闻指引对报道的影响

  2006年,香港报业评议会对部分报章以头版大篇幅报道学童及教师自杀新闻表示关注,向本地传媒提出六项世界卫生组织对处理自杀新闻的建议。在发出建议前一年,共有100宗自杀报道;而建议提出后一年,共有84宗报道,下降了16%。在版面上,2005年刊登在头版及重要版面的报道共有16%,2007年则减少至8%。但在建议提出后两年(2008),自杀报道维持在与2007年相约的数目,但在2009年刊登在头版及重要版面的报道比例显著上升至23%。

  2013年9月,报业评议会发布《处理自杀新闻守则》,以提高传媒在报道自杀新闻时的责任感。在守则发布前,共有96宗自杀报道,而在守则发布后一年,自杀报道数目则稍微减少5%至91宗。在版面上,2012年刊登在头版及重要版面的报道共有17%,2014年则下降至12%。在守则发布后两年,报道数目持续下跌至62宗,刊登在头版及重要版面的报道比例则上升至23%。

  整体而言,自杀新闻指引对于减少自杀报道数目有较显著效用,在短期内亦能促使报章减少将自杀报道刊登在较重要的版面,但在一、两年后的效果就会消失,假设三未能够完全成立。

  从不同报章同日刊登同一宗自杀事件,可观察到一些特点。综合而言,只有被视为新闻性较高的自杀个案,才会被多份报章在同日报道,例如通电、服药或服毒自杀、短时间内有多人自杀、身分较特别等。虽然传媒倾向将报道刊登在内页,属于报章较后的版面,但报道的篇幅都较长,有详细描述自杀原因、自杀方法及死者的个人背景,这些均违反了世卫的建议。

  报章在报道崭新自杀方法时也有模式。2012年9月8日,香港出现首宗吸氦气自杀个案,共有5份报章在翌日报道此事,平均字数超过600字。全部报章均有详细描述自杀方法,包括如何将氦气与胶袋连接。当中有报章描述氦气的特性、用途及对人体的害处,介绍氦气自杀的来源及外国相关案例,更有介绍氦气的售卖地方及价钱。当中只有一份报纸加入了呼吁字眼,呼吁售卖氦气的卖家及社工要多加注意,以免出现仿效。首宗个案出现的10日后,发生第二宗吸氦气自杀个案,共有4份报章报道。与首宗个案相比,刊登这宗个案的版面较后,报道平均字数较少,报道对自杀方法及过程的描述不及首宗个案详细。

  在2013年,共有10宗涉及以氦气自杀的报道,牵涉7宗个案,以氦气自杀的个案显然较以前多,能够支持假设一及二。但传媒报道氦气自杀时,显然没有再像首两宗以氦气自杀的个案般重视,只有零星报章报道。这反映传媒重视崭新的自杀手法,会以较大篇幅报道,但当这类自杀个案数目上升时,其新闻价值便会降低,传媒不会再用很大篇幅。

自杀报道的整体趋势

  整体而言,在1998至2018年间,报章报道自杀的数目明显下降,与真实自杀个案数目下降的趋势相符,而自杀报道的跌幅远高于真实自杀个案的跌幅。但另一方面,在2003至2004年间,真实自杀数目上升了10%,报道数目却下降了22%。在2004至2005年,真实自杀数目下降26%,报道数目反而上升了11%。自杀报道的数目升跌,并不完全反映真实自杀数字的变化。

  报章会选择性报道一些被视为新闻价值较高的自杀事件。报章较着重报道年轻人的自杀行为,30岁以下的自杀个案占整体报道约25%。在2003至2017年间,30岁以下的自杀报道,比例更由25%上升至32%。惟死因庭资料显示,在同期30岁以下的自杀个案,占整体比例维持在约15%。60岁以上的自杀个案占整体报道比例不足15%,同期的自杀报道比例更由20%持续下跌至5%。然而根据死因庭资料,60岁以上的自杀个案由27%持续上升至40%。可见传媒忽视老人自杀,反而过度报道年轻人的个案。

  大众化报章刊登的自杀报道数目最多,有逾六成报道是来自大众化报章。在12份本地中文收费报章中,有5份是大众化报章,它们将自杀报道刊登在头版及重要版面的比例较高,自杀新闻数目亦较多。然而随着免费报纸加入市场,加上网上即时新闻迅速发展,传统本地收费报章的经营愈来愈困难,近年有收费报章相继停刊,这可能是在2015至2018年间,自杀死亡报道数目显著下降的一些原因,数据似乎能够支持假设四。

报道着重描述死者背景

  世卫有关传媒报道自杀新闻的建议中提到,传媒不应强调死者的身分及个人特质。整体而言,有逾四成香港的报道有提及死者的个人职业,当中以无业者占最多数;亦有两成半的报章在标题明确描述死者的个人背景,当中最多的是指出死者患病、年老或欠债。

  如果死者是警员,所有报章都会在报道标题上强调死者的身分。警员自杀的报道篇幅较长,比其他自杀死者(包括囚犯、病患者、老人及欠债者)的字数为多。如果死者的背景较特别,即使并非名人或明星,也会被多份报章报道,反映本地报章为了增加报道的可读性,过份着重描述与公众利益无关的死者资料,容易令读者对死者产生主观的判断。如果这些资料是负面的话,例如欠债、出轨等,读者更可能对死者有所责备,同样是违反了世卫对传媒报道自杀事件时的建议。

倾向报道特别的自杀方法

  报章会选择性报道较为特别的自杀方法,包括通电自杀、饮通渠水及服健身禁药。如果出现崭新的自杀方式如使用氦气,大部分报章都会详细报道其方法及自杀过程。当传媒增加了大众对罕见自杀方法的认识、间接令以相关手法自杀的数目增加后,传媒便会减少报道该种自杀手法。

  例如在1998年,香港发生被视为全世界首宗烧炭自杀的个案。当时被传媒广泛报道,其后更成为香港最常见的自杀方法。近年传媒报道烧炭自杀的数目大幅下降,除了是因为真实的烧炭自杀个案减少,亦因为烧炭自杀变得普遍,除非死者有特别背景,事件的新闻价值亦大不如前。

  我们这个研究有一些限制。首先,由于研究范围并不包括所有自杀报道,只包括标题有「自杀」二字的报道,部分自杀报道的标题并不包含「自杀」字眼,或采用「堕毙」、「烧炭死」、「轻生」等其他字词,故研究并未能完全包括每年自杀报道的真实数目。其次,研究数据来自慧科新闻,只包括报道的文字内容,但没有新闻图片,而配图或会增加自杀报道的影响力。此外,各报章的市场占有率不同,各报章报道自杀,对读者造成的影响程度亦有不同。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公众能轻易透过网络搜索到自杀相关的资讯,报章的自杀报道并非唯一的接收资讯途径。以后的相关研究可注意上述几点,以作出改善。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从报章报导看近年香港大学生形象的变化

黄浿沂
王硕禧
郑梓峰
郑晓怡
莫浩廷
苏钥机
2019-03-08

港股资讯类电视节目的大陆市场需求

庄太量
路遥遥
2018-02-09

个性迥异的大学学生报

潘乐遥
苏钥机
2017-07-25

无綫与你的音乐选择

黄熙婷
2016-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