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初,亚洲电视关门大吉、迈向永恒。 同时,黄耀明举行了「美丽的呼声」演唱会,唱尽了丽的 / 亚视的剧集主题曲,当中填词十之八九是卢国沾,而作曲则多是黎小田。 黄伟文、林夕及于逸尧在黄耀明演唱会上说,黄沾、顾嘉煇的无綫电视剧主题曲固然流行,大家都似乎忘记了卢国沾、黎小田的丽的电视剧主题曲(2016.4.1)。到了六月初,无綫制作了特备节目「乐坛词圣卢国沾」,以宣传七月底的「歌词大师卢国沾作品」演唱会。 一个写了三千首广东流行曲、荣获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金针奖、发起过「非情歌运动」的词人,只能等到坐在轮椅上,才得到属于他的致敬音乐会。 更甚是因为政治立场而不能在红馆开演唱会的黄耀明在麦花臣球场的「美丽的呼声」,才唤起了大众对卢国沾及其作品的记忆。 最终,靠着无綫的推波助澜,被遗忘的亚视歌曲重现于镁光灯下,也让创作了不少亚视歌曲的卢国沾得以现身无綫。[1]
由此可见,我们对香港流行曲的理解及认知终究还是在依赖无綫的表述,连非无綫的歌曲都似乎要得到无綫的认可才有曝光的机会。归根究底,这个「无綫主导」的香港流行音乐论述从何而来?本港观众有没有意识到这个情况,并试图去戮破无綫主导的幻象?
众所周知的香港流行曲发展
「香港流行曲发展史」将非无綫的媒体、人物摒于门外,而书写香港文化的学者似乎完全接纳了这种说法。无綫自1967年开台以来,除了带动香港免费电视的发展,也很快奠定了它一台独大的收视优势;近年衍生「惯性收视」一词,可见该情况的普遍性,甚或已达到负面的地步。
在书写香港流行音乐时,大都会引述黄沾的博士论文来追本溯源──第一首流行的广东歌是电视剧「啼笑姻缘」的同名主题曲(黄湛森,2003,105)。[2]而把这个热潮吹捧下去的,不外乎是更多的(主要是无綫的)电视剧主题曲或许冠杰讽刺时弊、口语道地的广东歌;当然,后者的流行也可连系到同样是在无綫播映的综艺节目「双星报喜」(同上,124及131)。除了黄沾自述与无綫的关系,其他研究香港流行曲的学者如朱耀伟及冯应谦等,都曾提及香港流行曲的发展与无綫的关系。[3]电视剧以外,无綫的音乐节目亦间接推动了本地乐坛的发展;例如:联同华星唱片合办的新秀歌唱比赛(新秀)为本地乐坛提供新晋的歌手、流行一时的音乐节目劲歌金曲、不定时为个别歌手推出的音乐特辑,还有曾经让各歌手斗过你死我活的、每年三次的劲歌金曲季选及年度总选。
新秀歌唱比赛-全球华人新秀歌唱比赛-超级巨声-?
当劲歌金曲收视欠佳甚至最终改到J2台播放、季选由三次变成两次、多年没有投放资源去制作音乐特辑,无綫对本地流行音乐的推动似乎欠缺新猷。以歌唱比赛为例,无綫与有附属关系的华星唱片举办新秀,在华星于1996年卖盘后,则与英皇合办「全球华人新秀歌唱大赛」或自行举办「TVB全球华人新秀歌唱大赛」。然而,当比赛规则变成像华裔小姐竞选一样有地域之分以后,1996年之后的参赛者,除本身是「超级巨声」出身的,大多只是昙花一现就湮没消失于香港乐坛之中,或者也在地域上无心于香港发展(如马来西亚的曹格及陈势安或加拿大的萧亚轩最后都以台湾做基地)。这个比赛仍然每年举办一次,或许成功吸引香港以外的华人社区关注,但在香港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皆不可与华星时代的新秀同日而语。
2009年,亚视推出「亚洲星光大道」(即台湾的「超级星光大道」歌唱比赛香港版),无綫亦步亦趋,马上推出另一个歌唱比赛「超级巨声」迎战。[4]其实这也是旧酒新瓶的做法:无綫其后成立「星梦娱乐」(前名星焕娱乐),以自家的附属唱片公司来与超级巨声的参赛者签约。本地观众似乎很受落,「巨声」的收视率比「星光大道」高,而后来的电视剧主题曲大多由「巨声」或「星梦」歌手主唱,观众只有继续「硬食」无綫的选择。但「巨声」只办了几次,又无疾而终了。或许要等下一个危及商机的情况,无綫才再会在音乐节目上进行变法。
版税纷争及劲歌金曲颁奖礼
事实上,无綫成立「星梦娱乐」,很大程度与无綫不愿意缴付版税一事有关。事缘于2009年,无綫与香港音像联盟(Hong Kong Recording Industry Alliance Limited,即HKRIA)发生版税纠纷,属于HKRIA会员的「五大唱片公司」[5]的歌曲因此不能在无綫播放,同时这五间公司旗下的歌手亦不能在无綫的节目中出现。 唱片骑师及学者黄志淙指,无綫与国际主要的唱片公司如百代、宝丽金(即现在的环球)、新力、华纳等签订了「众所周知的霸权合约」(notorious hegemonic policy)令这些公司的歌手只可在无綫亮相,而这些公司的歌手则在无綫的颁奖礼上占尽优势(2010,224-225)。以上国际上的四大唱片加上本地的博美娱乐就是事件中的主角「五大」唱片。无綫与HKRIA的磋商一直没有太大进展,至2011年底才「破冰」,以致「五大」旗下的歌手及歌曲在无綫消失(星岛日报,2011.11.20,A04)。[6]更甚的是,五大唱片公司的歌手及歌曲直至2013年才再在无綫的颁奖礼出现;如是说,2009至2013年间,无綫一直处于「歌曲荒」及「歌手荒」,能在无綫唱歌主要为非「五大」的、英皇唱片或「星梦」的歌手,直接令劲歌金曲颁奖礼变成「英皇/星梦颁奖礼」,亦间接令「四台联颁」的奖项于2010年度被取消,至今亦没有再续办(东方日报,2010.11.6,C02)。[7]
这数年间,既是英皇旗下又是无綫「亲生仔」的林峯在2009、2010及2011年度三夺亚太区最受欢迎香港男歌星,并于2011年度凭「Chok」夺得金曲金奖,却因此引来大批网民质疑该歌曲得奖的资格(明报,2012.1.29,C08)。[8] 本文无意讨论各乐坛颁奖礼的获奖机制,否则更应从本地第一个颁奖礼 (1978年港台的「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说起,但本地观众对无綫在音乐选择上的质疑,却在2011年因为林峯得奖而引爆。这应该是我们首次意识到无綫如何主导我们的音乐选择,同时无綫也逐步失去了主导本地乐坛的地位。
小结
继新秀在1996年落幕、2009至2013年间无綫与五大唱片的纷争、2010年四台联颁大奖被取消,「无綫主导」的香港流行音乐终于在2012年头被「Chok」走。可是,由2012年至此的数年间,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似乎没有因「无綫主导」的局面被打破而有任何好转,唱片的销售量更持续走下坡。即使无綫想继续主导本地乐坛,它举办的歌唱比赛和音乐节目却毫无新意。新意欠奉的「内忧」,加上韩流等「外患」,在这个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分庭抗礼的时期,我们对于无綫的角色实在有反思的必要。
本地歌手对于媒体有什么期许?欠缺一个带头人对于本地流行音乐会做成什么影响?缺少了临场表演的机会,缺少了拥有「惯性收视」媒体的支援,歌手的生存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而现实环境似乎是,2016年的今天,本地乐坛对于无綫仍然又爱又恨:无綫近日又再与环球唱片就网上平台播放歌曲的版权有纷争,版权属环球唱片的歌曲将分批在无綫的网络上消失(苹果日报,2016.5.19,网上即时新闻);[9]但被无綫封为「乐坛词圣」的卢国沾在其演唱会上表示,他在无綫开台之后三个月加入无綫,写了不少无綫电视剧的主题曲(2016.7.23)。在割席与拉关系之间,似乎无綫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指标?
在「成也无綫,败也无綫」之下,研究者对香港流行曲的研究似乎也只能集中于无綫之上。其实,单靠无綫去理解香港流行曲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可行。或许,以后对香港流行曲的论述,实在有需要加以考虑其他传媒机构、发表模式、或表演场地等,重新发掘无綫以外的音乐选择。
[1] 卢国沾也有为无綫写过歌词,但以在演唱会上的表演曲目,卢在丽的/亚视的作品较多。朱耀伟指卢在加盟丽的后才「真正步入成熟期」及「逐渐建立起个人风格」。详参朱耀伟编着(2009),《岁月如歌──词话香港粤语流行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页62至63。
[2] 在同页的注释中,黄指「黄志华、张月爱、梁宝耳、朱耀伟各位对香港流行音樂研究下过功夫的論者,大致上都采纳这說法」。而2003年后有关香港流行曲的研究,此说法则大多引用黄沾的博士论文。
[3] 情况可参见朱耀伟(1997/1998/2011),《香港(粤语)流行歌词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香港: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流行歌词硏究计划/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亮光文化;梁文道(2012),越来越热闹的香港 越来越寂寞的黄沾,《普普香港一:阅读香港普及文化2000-2010》,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页289-293;冯应谦、沈思(2012),《悠扬‧忆记》,香港:次文化堂。
[4] 对新旧歌唱比赛的意义及评论,可参考文隽,炒作歌唱比赛(2009.7.29),星岛日报,E06,及;水月一及Danny,全新歌唱选秀两个意义(2009.7.31),星岛日报,E07。
[5] 这里指的「五大」,并非说它们是本地五个最大的唱片公司,而是引用传媒在此事中对该五间唱片公司的称谓。
[6] 无綫五大唱片版税破冰 两年争拗 两败俱伤(2011.11.20),星岛日报,A04。
[7] 英皇一怒:以后唔玩(2010.11.6),东方日报,C02。
[8] 金奖惹祸(2012.1.29),明报,C08。
[9] 想食住环球?无綫反食恶果 网络平台所有歌须下架(2016.5.19),苹果日报,网上即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