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可怜可笑: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影视剧中内地人形象变迁

2013-09-11

  早前,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ADC艺评奖」揭晓,《从<低俗喜剧>透视港产片的焦虑》一文获得金奖。该文指《低俗喜剧》「以极富羞辱性的方式去「污名化」大陆人形象……香港观众则在尽情嘲笑大陆人的愚昧和不开化中享受到快感」(贾选凝,2013)。这一观点引发城中热话。

  本文收集并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香港电影及电视剧中的内地人角色,试图从历时的角度来审视以下问题:第一,1990年至今,香港影视剧中内地人形象如何变迁?第二,内地人形象变迁折射出港人怎样的文化心理?

研究对象
  本文筛选研究对象,秉承以下原则:

  第一,上映年份为1990年至2013年。第二,内地人角色为主角之一或者戏份较多。例如1998年电影《非常突然》与《惊天大贼王》同样有内地悍匪,但是前者内地悍匪戏份不多,而后者是以悍匪张家豪为主角,所以后者入选。第三,故事发生地为香港。例如2011年电影《单身男女》与《不再让你孤单》同样是讲中港爱情,但前者发生在香港,后者发生在北京,所以前者入选。第四,不包括古装片、动画片及三级片。

  本文参考卢伟力(2006)以及豆瓣网友Evelyn(2012)所总结的影视剧列表进行筛选补充。共有29部港产电影、电视剧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见右表)。

内地人形象变迁
  在1997年之前上映的13部影视剧中,内地人角色多为公安(61.5%)。如卢伟力所述,在香港社会中为数众多的新移民、港人内地妻子等形象在这一阶段的影视剧中缺席。九七之后,内地人形象更加多元化。九七之后香港影视剧中的内地人形象可以总结为四类:1)港人内地妻子/女友(37.5%);2)性工作者(31.2%);3)内地富商(18.8%);4)悍匪/杀手(18.8%)。

上映年份 体裁 中文片名 内地人角色 中港角色经济差异 港币人民币汇率*
1990 电影 表姐,你好嘢! 公安 中贫港富 0.69
1990 电影 赌圣 新移民 中贫港富 0.69
1991 电影 表姐,你好嘢!2 公安 中贫港富 0.71
1991 电影 老表,你好嘢! 公安 中贫港富 0.71
1991 电影 表哥我来也 古董专家 中贫港富 0.71
1991 电影 新精武门1991 新移民 中贫港富 0.71
1992 电影 表姐,你好嘢!3 公安 中贫港富 0.74
1994 电影 表姐,你好嘢!4 新移民 中贫港富 1.09
1994 电影 省港一号通缉犯 公安/悍匪 中贫港富 1.09
1994 电影 国产凌凌漆 公安 中贫港富 1.09
1995 电影 给爸爸的信 公安 中贫港富 1.08
1996 电影 甜蜜蜜 新移民 中贫港富 1.07
1996 电影 国产雪蛤威龙 公安 中贫港富 1.07
1998 电影 惊天大贼王 悍匪 中贫港富 1.07
1999 电视剧 创世纪 新移民 中贫港富 1.07
1999 电影 黑马王子 上海富商之女 中富港贫 1.07
2000 电影 榴槤飘飘 性工作者 中贫港富 1.06
2000 电视剧 缘分无边界 港人内地女友 中贫港富 1.06
2000 电影 九龙皇后 港人内地妻子 中贫港富 1.06
2002 电影 香港有个荷里活 性工作者 中贫港富 1.06
2002 电视剧 情牵百子柜 上海女中医 中贫港富 1.06
2004 电影 旺角黑夜 杀手/性工作者 中贫港富 1.06
2007 电影 性工作者十日谈 性工作者 中贫港富 0.97
2008 电影 性工作者2:我不卖身•我卖子宫 性工作者 中贫港富 0.9
2009 电影 天水围的夜与雾 港人内地妻子 中贫港富 0.88
2010 电影 人间喜剧 内地杀手 中贫港富 0.87
2011 电影 单身男女 港人内地女友 平等 0.83
2012 电影 低俗喜剧 内地富商 中富港贫 0.81
2013 电视剧 老表,你好嘢! 内地富商 中富港贫 0.79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的是:九七之后,为什么「公安」这一形象消失了?如果说「公安Vs.香港皇家警察」所代表的中港制度冲突在九七之后偃旗息鼓,那么又是哪种冲突取而代之成为这一时期影视剧的主线呢?那就是「婚姻与爱情」。更有意思的是,绝大部分的婚姻爱情模式都是「香港夫Vs.内地妻」,也就是说,香港人多以男性形象出现,内地人多以女性形象出现。直到2013年的电视剧《老表,你好嘢!》才出现了「内地夫Vs.香港妻」的模式。按照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来看,这一转变也微妙地折射出中港实力对比对港人文化心理的影响。

  然而,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内地人作为「闯入者(Intruders)」,这一形象在九七前后并未发生变化。九七前,内地人是制度上的闯入者;九七后,虽然内地人多以「受难者」(例如性工作者、港人内地妻子)的形象出现,但本质上仍是港人婚姻家庭生活的「闯入者」。

  剧中中港角色的经济对比,始终是中贫港富,直到2010年后,出现了逆转。如果参考表一所列出的港币人民币汇率:2007年港币兑人民币交易价格跌破1比1,人民币贵过港币,很多人始料未及;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内地富商」这类形象开始在香港影视剧中出现。此类角色多为中年阿叔,讲蹩脚广东话,讲话大声,品位低下,带有恶霸气质。有趣的是,TVB国语配音组职员刘一飞常年在剧集中客串此类角色,可以说是饰演「内地富商」的专业户。

  综上所述,九七之后,「公安」消失,多元化的内地人形象出现,但究其本质,仍被视为「闯入者」。主要的戏剧冲突,由中港制度冲突,转变为婚姻与爱情的冲突;换句话说,由「敌我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这种转变并非源于港人的心理认同,而是向「政治正确」的妥协。

内地人形象与港人文化心理
  艺术与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关系?Abrams(1971)曾经总结了四种理论:模仿说(Mimetic Theories),实用说(Pragmatic Theories),表现说(Expressive Theories)及客观说(Objective Theories)。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实用说认为模仿只是手段,艺术的最终目的在于寓教于乐;表现说认为艺术是作者的情感表达;客观说则强调艺术的自主性(Autonomy)。

  我认为模仿说与表现说都可以解释内地人形象变迁与港人文化心理的关系。一方面,前文所列的几类形象在香港社会中确实存在;另一方面,正如电影《甜蜜蜜》的服装指导吴里璐所讲:「…可能只是我们一直构想的『大陆形象』,暗地里混合了个人的取向与态度」。但是,根据这些影视剧所呈现的,如果说绝大多数在香港的内地人都是性工作者、港人内地妻子/女友等等,这显然不成立。我认为创作者的影响要大一些。那么,内地人形象变迁表现出创作者怎样的「态度与取向」?

  1990年至今,香港人对内地人的态度经历了三阶段变化:可怕—可怜—可笑。九七之前的「公安」是可怕的;2000年之后的「性工作者」、「港人内地妻子/女友」形象是可怜的;近年来的「内地富商」形象是可笑的,应该说是「怒极反笑」—愤怒到极点,反而笑了出来。

  贾选凝(2013)认为:「……当下中港矛盾中的焦虑症候—无论是「反大陆化」的热烈,还是反国民教育的坚定,港人作出判断的基础都是『恐惧』」。她的观察是准确的。但是,我并不认同她所说的港人的恐惧是「狭隘而毫无反思精神」。从「六七暴动」,到「六四」,再到今年「七一」前《苹果日报》被烧—港人的「恐惧」源于「恐吓」,这已然化为一种集体记忆,绝非无理取闹。

  需要警惕的,是「为了丑化而丑化」的趋势。香港观众乐于消费「可笑的内地人」形象,而创作者也以「本土性」为借口不断制造这种形象以迎合市场需求。没有经历过上述历史事件的年轻人看到的并不是香港人对核心价值的坚守,记住的只是「内地富商」的可笑嘴脸,激发起的是网络上「滚吧蝗虫」的谩骂。「向积极方面走,是恶少;向消极方面走,是瘪三」(鲁迅,1937)。相信无论「恶少」还是「瘪三」,都并非港人对自己的定位。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

从报章报导看近年香港大学生形象的变化

黄浿沂
王硕禧
郑梓峰
郑晓怡
莫浩廷
苏钥机
201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