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应设立查证机制 堵截虚假新闻尽问责

1998-08-15

  香港记者协会月前指《明报》一篇文章涉及自我审查,《明报》否认。记协再查证后发现,《明报》刊于九七年六月二十一日、报导澳门民运组织推介「港独」的文章,与自我审查无关;记协于是更正、道歉,并在九八年中英文版本《香港言论自由报告》中删除有关指控。 《明报》刊出记协道歉信件,表示不再追究。新闻专业组织事后抄出「假料」,如此不设防的确大失水准。未弄清真相就报导,违反新闻原则,有乖职守,值得检讨;当中也涉及新闻理念和价值观冲突,亟须仔细分析。

新闻生态圈还有多少净土?

  无独有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 (CNN) 和《时代》杂志,最近同踏「地雷区」,情形更狼狈:虚假新闻流通全球一段时间,到了九八年七月,才宣布撤回六月所发出一项「有严重错误」的报导,并向受众和美国越战退伍军人道歉;失实报导指越战期间,美军使用神经毒气对付逃兵和越南人。八月初,一个前美军特种部队成员控告这两家传媒,要求赔偿一亿五千万美元,因为他和该部队在不实报导中名誉受损。杜撰新闻不自今天始,现在连跨国传媒也制造虚假新闻,不禁要问:新闻生态圈还有多少净土?

  目前高度商业化的传媒机构里,新闻文化出了大毛病,才让市场力量几成为新宗教,使追逐在利润光环下的传媒人盲目崇拜,虚构和事实也分不开,没有好好履行报导者天职。有规模的 CNN 和《时代》,作业程序层层紧扣,依然冒出假新闻,不仅摧毁不少人对日趋小报化的新闻界仅余信心,更说明机构资源丰厚,并非新闻准确的保证。为了抢先报道,部份从业员玩忽职守,放松查证的防线,冒险用时间换取独家空间,随时砸掉商誉。

审核新闻勿单靠个人判断

  中文报刊编辑部大都没设新闻查证部门。日常实务中,编辑辨识事情真相、审核新闻来源可信性,倚靠什么机制?只凭个人判断,在例常新闻海洋中尚不易迷失,可在追寻新闻线索和复杂人物关系中,张冠李戴之事常有;缺乏整体编辑资源配合时,往往挂一漏万。

  新闻编辑向记者求证文稿内容,是恪守把关人规则;类似查核程序是必须但不足够。人治不足恃。记者是资讯搜集者,基于职业本能的自卫心态,加上易受消息来源误导,匆忙间摸不透资讯盲点,最好以查证制度 (research system) 支援编采人员,确保新闻品质可靠。

  一九八七至九四年我在中文《亚洲周刊》任事。该刊创刊即设资料研究部,聘用新闻研究员,从事全职资料求证工作。根据查证守则,重视交叉求证,以地毡式手法查验特派员、撰述员和作者稿件。编撰人员改写稿,必须传给特派员回流覆核 (playback) ,检验有否编审加工时形成错漏、歪曲等情节。

  这种「四脚凳」的制度,将编辑、特派员、撰述员和新闻研究员「绑在一起」,发挥集体互动能量,互相制衡。反覆查证文稿,仍难确保资料真实时,就由编辑决定,或寻求其他佐证,使不致触犯报导失实或歪曲原意、诽谤他人之弊。

《时代》查证制度要求严格

  这样做,传媒经营者须投入资源,重视后勤支援,务使虚假新闻或片面传闻不易「出街」。我经常向同行说,新闻研究员的工作类似验尸官或法医做法,总在最细微处或不为人注意地方,厘清纰漏提出疑点。编辑未征得研究员同意下坚持付印,出岔子后根查原因不难:「四脚凳」涉及的工作者,分别在经手文稿本上签名作实。《亚洲周刊》编采部门这种查证工作的安全网设计,源自美国《时代》杂志的编辑政策;当年的《亚洲周刊》,属于时代华纳集团旗下刊物。

  《时代》杂志国际版亚洲新闻编审姜敬宽,九三年在所着《时代七十年》第六章中「严格的查证」一节透露,该刊风格不断变动,但编辑部沿用的查证制度却保持下来。这个资料求证机制的目的,只有一个:「保证一切事实的正确」。可是九二年四月二十日起,《时代》内容大变身,大刀阔斧改版,沿用数十年的独特编采政策开始变质。姜敬宽表示:「(《时代》高层)迫使驻外通讯记者直接撰稿,以减少在纽约总部改写的过程,直接的打破『集体创作』的基本作业方式,间接的否定了《时代》历经考验而有效的、层层加工以提高质量的原则。」可以说,七十年来该刊特派员、编辑、撰述员和研究员互信互动的机制,慢慢走了样。九十年代中叶以后,《时代》版权页所印编辑部新闻研究员的编制,逐渐收缩;也许是集团裁员,或者商业利润挂帅的后遗症?这样,会不会间接导致新闻查证资源不足,给虚假消息大开中门?

  记得七十年代初美国「水门事件」吗?当年参与揭露尼克逊总统「真实谎言」的《华盛顿邮报》记者坚持,凡涉及该事件的传闻或消息,须得到三个独立新闻来源证实才刊出,确保不滥用知情权,自毁掉监察建制的长城。

传媒口味日趋名人化花边化

  《时代》杂志和 CNN 也发布假消息?骤听真有点儿匪夷所思。国际上其他老牌传媒机构,不止一次上假新闻的当;问题症结在于编辑疏忽,还是新闻查证机制失灵?结果总是新闻从业员有亏职守,能不脸红?

  美国传媒口味日趋名人化、花边化,题材越来越「不政经」。例如美国总统克林顿与前白宫见习生莱温斯基的性传闻事件,主流传媒煞有介事,放在头条位置,可是多的是性渲染而非深度报导,黄色新闻化非常明显。市场导向影响下,新闻小报化渐成传媒大趋势。据调查,过去二十年,美国新闻传媒报导焦点不断向生活品味、名人和娱乐「八卦」倾斜,而「硬性」的政治和外交新闻篇幅,日见萎缩。

  大众传媒的声誉,建基于专业表现和社会责任感。为了提高向受众的问责,新闻机构看来必须重拾传媒报导、教育、娱乐等基本功能,不宜偏废,并且认真改进新闻查证水准,以免传媒公信力在屡犯屡错的道歉声中,不断滑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香港传媒高层访京团背后

吕秉权
2018-10-22

假新闻 Vs 新闻自由

彭家发
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