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营广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香港电台的经验

2005-03-14
广播处长朱培庆 (左二)与出席大中华地区广播电视业发展前瞻研讨会的讲者嘉宾合照, 包括: (左起)尼尔森媒介研究大中华区董事长王德林, 广东电视台副台长陈永光 及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韬文.
今天讨论的题目是「公营广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香港电台已经踏入第七十七个年头,作为香港唯一公营广播机构,我们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和当中有何机遇?这是我们要不时检讨的课题。我最近翻阅读了英国广播公司(BBC)前总裁Mr. Greg Dyke的自传,谈到他在BBC的工作。他上任之初,即与各地员工会面,了解他们的情况。他每次都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应如何改变以改进我们的服务?(What do we need to change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service?) 我相信,每位在公营广播机构工作的人都应不时问自已这个问题,检视自已的工作。在今天的传媒环境中,我们不单要改进服务,还要作一些改变,来适应社会环境、技术进步和公众期望等各方面的转变。今天,让我由Greg Dyke这个问题开始,检视公营广播的公共价值。

传统上,公营广播机构肩负着「提供资讯、教育及娱乐」三大功能,这是一九二七年英国广播公司成立时,其第一任行政总裁Sir John Reith提出的理想 。他认为,公营广播服务,应超越商业考虑,同时独立于政府的控制。这三大功能的具体任务是服务市民,拓展文化和民主,这说明我们的服务是服膺于公众利益,代表市民大众,反映他们的想法。这些理想在上一个世纪,一直被视为公营广播机构重要的使命,得到广泛认同。

然而,社会不断发展,民主与教育程度提升,受众对广播服务已不单单满足于传统上「提供资讯、教育及娱乐」三大功能;旧日受众是单向和被动的接收讯息,今天,他们已懂得选择性的接收,而且主动地要参与其中,广播制作因而要考虑加入互动的内容。在这种变化之下,公营广播的功能与角色,起了怎样的转变?我们如何因应这些转变,继续发挥功用?我们是否要为公营广播重新定位?我们将面对什么的挑战?作为公营广播机构,我们有那些机遇?我尝试从海内外同业的例子,与大家分享香港电台近年发展的经验。


香港电台今天面对的挑战及对应策略

过去,无论是电台还是电视,公营广播服务的出现,都是因应技术规限 ---- 大气电波的有限频谱资源,加上其推动社会及文化发展的角色,和公众对商营广播服务的不信任和不满足,让公营广播服务在世界各地,虽以不同形式营运,但却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席位。然而,数码年代来临,受众有多种渠道取得其所需的资讯,广播服务不再站在资讯传播的高地,制作节目「传播」予受众,相对于过去受众只能选择观看(收听)或不观看(不收听)节目,又或者只能在有限的电台或电视台之间作选择,今天,他们的自主性就大得多。由于频道众多,传递方式五花八门,受众已由被动的接收者转而成为具有主动权的「用家」。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从而起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单向的传递,变为双向互动。

User,即「用家」是新媒体常用的术语,我们现在要如何照顾这群用家的需求?

美国佛罗里达州WHYY. Inc 的经验让我们明白传播媒体不能固步自封。WHYY成立于五十年代,在佛州分别营运一个电视和一个电台频道,多年来发展停滞不前。一九九七年新主席上场,提出新的发展路向并大规模改革工作文化 ;WHYY首先开展建立「公共空间」策略,节目制作务求更贴近社区需要;又重组制作队伍,定出长者、儿童、教育、文化艺术和新闻及公共事务五大节目发展方向,以跨平台方式筹划节目。另外,又加强与地方组织建立关系,甚至借出地方予当地团体,举办文化活动。由此,WHYY由单纯的广播媒体,成功变身成为一间具影响力,与佛州社区关系密切,同呼吸同生活的广播机构。

内地对公营广播的概念与西方发展虽然略有不同,但在提供服务方面,却有共通之处,他们都没有脱离群众;广东、湖南、浙江及云南等省级电视台的公共频道,很有特色,形象鲜明,例如,广东台把公共频道定位在生活服务,北京台的公共频道定位是旅游交通,海南是生活、服务和娱乐,浙江台的公共频道更提出「以人为本,服务公众」的理念 。河南电视台的公共频道对自己的社会形象就更在意,启播后即展开各类型关怀社区的活动,成功在短时间内建立频道的影响力,现时,这频道已成为河南省内覆盖率最高,极具影响力的电视频道。

公营广播的服务还需要多元化。多元化除了节目种类,反映社会价值外,也包括了发送渠道。

香港电台近年尝试制作多种类型发挥跨媒体效应的节目。港台周末一个很受欢迎的节目《与CEO对话》,从一个电台为本的制作发展为电视节目;去年初,我们的网上电台TeenPower启动,这个发展一方面是回应现今青年人较多使用互联网,另方面也尝试在另一平台提供服务。TeenPower除了加入视像和互动的网上元素外,部份节目也与电台节目互相挂①A扩大节目的影响力。电视部每年的外判及内判计划,都是鼓励年青制作人员创意的计划;今年初推出的一个关于拯救濒危华南虎的制作---- 《放虎归山》系列,是年青制作人员的新尝试,节目把电台广播、电视制作和互联网三者结合一起,把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透过不同的平台发挥,当中的意义又岂是收视率或收听率可以涵盖!在不久将来,港台网站会进行一些改革,令用户在节目编排上享有更大自主权。

在探讨新技术方面,香港电台很乐意担负先行者的角色。过去,港台多次走在广播技术发展的前线,例如一九七六年我们率先采用短波调频立体声广播,开创亚洲先河;一九九四年香港电台是本港首个推出互联网服务的媒体,香港电台网上广播站今天已是一个内容丰富,资料多样的网站,每天平均点击率达1,800万次,反映我们的努力得到公众的肯定。近年,我们先后测试不同制式数码声音广播技术,探索最适合香港环境的数码声音广播技术。对于数码电视即将在香港推出,我们今年已经着手筹划以数码制式制作的节目,以及尝试以高解像技术摄制部份节目。我们期望,无论是节目类型、摄制方式和制作人员培训等方面,都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我们也很乐意把经验与业界分享。

世界各地的公营广播机构都面对财政压力的难题,不断被削减资源成为各公营广播机构的共通问题。最大的矛盾在于资源收缩,令机构不愿意作新尝试,于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下不断萎缩。外界一般认为,公营广播机构每年坐享政府大笔拨款或者牌照费,没有盈利压力,通常不思进取。

恰恰相反的是,公营广播机构不能靠市场受落的节目赚取利润,却要不停思考:我们能为公众提供什么优质的服务,以取得拨款或者牌照费?这正是推动公营广播机构为社会建构价值的根本动力。

海外同业的经验说明,只有与市民大众更贴近,彼此同步同呼吸,才得到广泛支持。英国广播公司在二零零零年面对牌照费检讨时,曾经大刀阔斧改革,投放更多资源在节目制作上,结果得到大众认同,牌照费得以增加1.5个百份点。

节目质素对公私营广播机构同样重要,在资源投放方面,公营广播机构因为没有盈利压力,会更愿意投放资源制作优质节目。英国广播公司制作《蓝地球》系列,筹备前后五年时间,投放了七百万英镑,单是首集在英国就取得1,200万观众的收视 。商业机构受制于成本与回报的计算,纵使是优良节目品种、上佳的创作概念,也未必付诸实行。由此可见,公营广播机构投放的不单是金钱和时间,还包括培育制作人员与为观众提供高欣赏价值节目,这都不是商业回报可以衡量的。

就以我们投入比较大量资源制作的《杰出华人系列》为例,当我们定出采访人物后,制作人员由资料搜集、接触被访者、深入了解被访者,以至订定采访计划等,筹备时间与精神心力, 在本地电视制作中,堪称空前。


重塑新时代的价值:更可信、更开放

欧洲广播联盟主席Mr. Arne Wessberg 曾经提出,在数码年代,公营广播机构应着力推展民主及多元化;确保我们的服务让每位受众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取得 。Mr. Wessberg道出了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定位及运作模式。而在今年一月底,欧广联更召开联席会议确认:「公共电视台应成为支持社会凝聚的基本力量,在地面数位电视发展中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消除造成数码用户和非数码用户之间的差别,并向公众提供免费享用的不同内容和新服务。」

二零零零年,BBC开展了由节目、服务到机构文化的大规模改革。当时新上任的总裁Mr. Greg Dyke认为,BBC需要自强以应付激烈竞争,除了节目上大刀阔斧的改革外,他也在机构文化上着手,推展一项名为 「Making It Happen」的计划,由员工提意见,总的目标是要探讨如何改革以改进服务,重塑机构价值。结果,员方反应热烈,综合收集的意见,员方提出机构六项核心价值:

(一)以可信为英国广播公司的根本,要独立、公正、诚实;
(二)以观众为服务中心;
(三)以制作高质素具效益节目为傲;
(四)以创意为核心;
(五)以个人最大努力缔造多元发展;
(六)以团结为力量。

这些核心价值反映在节目与服务上,就让一个公营广播机构成为一所以人为本,可信可靠并具创意的机构。

去年,BBC再提出政策文件,探讨如何在数码世界中重建英国广播公司。文件陈述建构BBC的三大原则:普遍性(人人皆可获取)、公平公正(反映社会不同需要及利益)及公众问责。在新的数码年代,BBC进一步提出,要为社会创建五项公共价值:

(一) 民主价值:提供可信和不偏不倚的报道与资讯,支持公民生活及国家政策辩论,鼓励参与。

(二)文化及创意价值:丰富文化生活,培育人材及创意,颂扬文化艺术遗产,拓展全国沟通。

(三)教育价值:提供正规及非正规教育机会,提升公众的技能与知识。

(四)社会及社区价值:加强沟通了解,促进社会凝聚与谅解。

(五)环球价值:提供可信的国际新闻及资讯,支持英国的全球角色,并向世界展现英国文化。

在数码年代,广播节目竞争激烈,公众选择众多,公营广播机构的角色必须作出调整,与时并进。台湾公共电视认为,公共电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环,制作人员应比商营电视台有更高的自我要求。去年,台湾公视尝试透过成立读书会、读「影」会,鼓励讨论风气,提升员工对制作质素的要求 。

我们在去年底,也开展新一轮关于香港电台使命与信念的讨论,探求在新时代的角色和服务。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公营广播机构,港台计划在未来创建新时代的公共价值与效益。具体来说,我们有两个目标:就是成为一个更可信和更开放的媒体。

在可信层面上,我们设定的工作目标有:

*成立一支专业的队伍,筹划提升专业素质,定期举办研讨与外界交流,也要求所有员工需定期接受专业培训;
*与学界及专业团体研究,订定公信力调查,并定期跟进;
*在新闻及资讯节目方面,积极研究成立新闻及资讯频道;
*推动传媒教育,共同提升传媒专业水平,并开放工作实习机会,协助提升传媒新血的专业 能力;
*定期召开公众讲座及研讨会,聆听公众意见,提升服务。

在开放方面,我们对外的承诺是:

*开放港台节目库,方便公众观赏及收听;
*开发更多不同渠道,发放更多港台电视及电台节目;
*与商界合作,以不同形式,开发更多港台产品,服务公众;
*与教育界合作,开发资源,推动通识教育;
*开放邀请公众参与协助节目制作,提供节目素材。

与内地和海外媒体合作方面,我们的计划包括:

一:加强人材培训及技术交流。就以星期一刚在广东电视台播出的《泛珠三角演义》,便是香港电台与广东电视台最新的合作计划,摄制9+2泛珠三角经济融合专辑。这个节目去年在香港推出,反应良佳,这次合作大大发挥两个媒体的各自优势,真正做到人材与技术交流。

二:目前我们又与广东电视台筹划,共同制作一出探讨中国近百年留学海外华人成就的纪录片 ----《百年留学》;另外,又与南方电视台商讨合力制作《粤港建筑系列》,及《让梦飞起来》儿童专辑。

三:在地区合作方面,我们今年会特别与亚太广播联盟属下会员机构,跟进南亚海啸灾难后的重建工作;香港电台将为有关专题制作,担任监制的角色。

无论与内地,抑或与海外媒体的合作,这些计划都是以「交流、合作、发展」为宗旨,一方面让制作人员从构思题材、资料搜集到拍摄,互相交流心得和意念,另一方面也为不同地方的观众,引进新制作,增强制作的观赏群,刺激观赏度。


总结

在开始的时候,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如何改变以改进我们的服务?香港电台将透过我们的专业的团队,为公众提供高品味、回应社会需要和反映香港文化价值的节目,发展成一个更可信、更开放的机构。


(*编按:原文发表于二零零五年三月十日「大中华地区广播电视业发展前瞻」研讨会)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广播的宿命

文乃扬
2020-04-30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

对公共广播服务的承担

张楚勇
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