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产权到公司化:何处是「公共」?

2005-11-15
香港电台的节目具文化历史及教育价值。
香港电台于十月二十九日就未来发展方向举行了公众谘询会,但早上的讨论,就如副广播处长吴锡辉当日所述:「意外地演变成一场有关知识产权的战场」。事缘谘询会举行的当天,有报导谓本港八间大学院校,因香港电台将部份节目版权转售了一私人公司,院校从此要向该公司把这些节目买回,才可供校内播放,遂引发了这场有关知识产权的争论。其实,笔者认为,有关港台节目的知识产权问题,根本与其定位问题同出一辙。故此,欲就这篇文章讨论这件事所牵涉的多个方向的问题。

早于一九九九年,八间院校与香港电台达成协议,港台让院校以教育名义,将部份港台节目录制成光碟于大学内播映,其后还把这权利伸延到可供大学网页下载。但大约今年八月,大学接到通知,谓港台已将部份剧集售予一间国际影碟发行公司(洲立影视有限公司)。今后大专院校如欲播放这些剧集,就要支付平均港币一千七百元一集的版权费。一些经典的香港电台电视剧集如《狮子山下》中的《天生我材》或《父子情》更叫价二千元。这一批的叫价剧集总共六十小时,包括《Y2K》系列及《杰出华人系列》其中数集。而据悉,港台有意在下一阶段向独立公司招标,出售约二百小时的电视剧集,相信也是较有名(有市场)的经典剧集。这条数可谓漫长。

为此,八间院校曾与洲立公司接触,要求该公司对教育机构作出减费(甚至豁免),但遭拒绝。在香港电台公众谘询会上,助理广播处长(电视)张文新声称,将会与该发行公司商讨对教育机构作出减费的可能。

知识产权成渔人之利?

这件事的曝光,正值香港电台检讨其公营方针的当时。故此,除牵涉知识产权与教育的角力外,还包括香港电台逐渐迈向商业化所产生的问题。

知识产权在近年是备受争议的课题,亦被视为杜绝盗版、挽救香港创意产业的方法。保护知识产权在学术界中更是重要不过;但学界作为教育机构,本身亦处于两难局面,一为保障学术产权著作,二为提倡吸取知识的自由,以负起其教育社会责任。

香港电台的节目一直是珍贵的教材,以至大专院校成为港台节目的大用家之余,亦是推广港台节目的渠道。为尊重节目制作的产权而要付钱恐怕理所当然,但观乎商营电视台也都只是要求十元一年的象征式费用,香港电台节目的版权费也委实昂贵。此例一开,大专院校面临的是每集庞大开支,在教育资源不断削减的当下,如何负担下去?更令人担心的是,纵使一所公营机构掏腰包支付另一公营机构以舒缓后者的财政,但不论香港电台现时与洲立影视有限公司的合约协定如何,估计收费中可观的一大部份利润始终归于该财团,那我们要问,在这个维护知识产权的安排中,谁是最终受益者?

其实即将举行的世贸会议,其中一个重要议题,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而理查斯(Richaros)亦指出,好些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基本原则及精神,是保障版权持有人的利益,但结果却建立及维持版权持有者长期的垄断。香港电台现时将部份节目转售给财团,将不平等情况 剧化,而这个问题正是世贸针对的其中理由:反对财团收购版权,再以高价卖出从中取利。现时大财团垄断怎样加剧世界贫富悬殊的局面,经已有不少讨论。港台此举万一变相协助大公司赚钱,恐怕有锄弱扶强之嫌。

走在政治及商业的夹缝中

香港电台一直在殖民时代,以至回归后致力秉承公营广播在香港的理念。香港市场小,商营运作主导,港台做到坚持「不偏不倚」的制作准则,提供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的文教节目,在社会非主流议题上发声,甚至在民主观念仍在发展的阶段,负起监察政府的角色,提供轻松幽默、嬉笑怒骂的时事评论节目,以讽刺手法吸引广大政治意识不高的公众去关心政事。公营广播,根据澳洲广播公司的看法,是「提供资讯、娱乐、教育及文化提升」。香港电台可以说达到这方面的标准,在今天有关文化议题日渐重要的香港环境内,制作甚具历史价值的经典节目,丰富香港的文化遗产,提升港人文化认同,这一点是值得记一功的。

但是,香港电台近期将其经典节目的发行权售予私人(国际)集团,反映公营机构怎样要经起财政考验及商业市场营运的竞争及压力。作为一个以公帑为主要财政来源的机构,港台要面对公费削减的威胁,及面向市场竞争,精简架构以开源节流。就连港台的模范-英国广播公司(BBC)也越来越要走大众化、商业化的路线,将节目趋向娱乐化,以挽回观众,加上其与英国政府的不咬弦,未来面对商业运作的压力,势将更盛。

另一边厢,香港电台不时被有关人士提醒要恰如其份。「谁是老板:就该为谁说话」令港台处于政治操控与市场竞争的两种压力中。在政治方面,港台承担为政府喉舌的责任,以至其讽刺时弊式议事节目被视为阴阳怪气、不识抬举,是典型的把「公共」与「政府」混淆的媒体模式理论。

在此间牵涉的,当然也是把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混淆,现今政府既不是古代中国社会中的父母亲,公帑也是人民的税收供给。港台的「老板」是公众,政府民众最少的关系是工作的关系,而公共媒体为民众负起监察政府的角色。中国大陆近年在改革下媒体经历翻天覆地的改变,香港电台的政治定位看法,绝不能仍然固步自封。

面向公众,教育「公共」

英国广播公司目前亦处于类似局面,政治上面对政府加紧操控的前景,营运上亦要逐渐走向市场化。诚然香港与英国的文化、政治经济有颇大的差异,不能一并而论。但在整个公司化讨论,我们要坚持的是香港电台必须「面向公众」,以提升符合教育公众、平衡社会不同群体的兴趣,为政府、公众,及不同社群作桥梁,以至为民众监察这些不同范畴的使命。根据贺克(Hawke)所言,在市场化的媒体政策中,人民必须理解,媒体消息不能单以个人喜好主导的消费理念出发,最有效及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消费,乃是一种公共群体理念为依昄的消费模式,才会达致一种有持续性的市场模式。

一个公营模式理应致力推动一种公共媒体消费的模式,谋求达到政府、民众及媒体的最可持续的关系,而香港电台亦有责任栽培在香港现时正萌芽的公民社会理念,令香港的民主进程在健康下成长。而要配合上述发展,政府更责无旁贷,须发展一套完善的文化及媒体政策,培育成熟的、多元思考的「媒体公民」。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广播的宿命

文乃扬
2020-04-30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

对公共广播服务的承担

张楚勇
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