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台坚持制作高质素节目。
朱培庆在网上写blog分享感受。
要谈香港电台的角色,我们可以先从公营广播机构本身的概念出发,再从香港电台在香港这个独特的环境所提供的服务作讨论。朱培庆在网上写blog分享感受。
公营广播机构
公营广播机构在传播学上有其特定的定义与任务。根据世界电台电视议会(World Radio Television Council)定义,公营广播机构是一所不受制于商业或政府利益,为公众服务的传播机构。过去,公营广播服务的出现,是因应技术规限-大气电波的有限频谱资源。这说明大气电波是公民所拥有的大众的宝贵资源;公营广播利用全民所有的资源广播,她需要面向每一个公民,鼓励公民接触及参与公众生活,启迪知识,拓展公众视野,使公民更好地了解世界。
公营广播机构因此肩负着「提供资讯、教育及娱乐」三大功能,这是一九二七年英国广播公司成立时,其第一任行政总裁John Reith提出的理想。这三大功能说明公营广播机构的服务,是服膺于公众利益,代表市民大众,反映他们的想法,这些理想至今仍被视为公营广播机构重要的使命,得到广泛认同。
现今社会的广播模式可分为私营、国营及公营广播。公营广播的出现,简单来说是由于公众不信任市场主导下的商营广播机构,对政府的国营广播机构能否提供不偏不倚的报导也存疑,因而有公营广播机构的出现。
公营跟私营广播之间最大的分别,便是私营广播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而公营广播则以制作高质素节目,服务公民为目的。
在财政来源方面,世界不同的公营广播机构有不同的营运模式,部份的公营广播机构是以牌照费为主要收入,也有倚赖公共基金及赞助的。例如,澳洲的公营广播机构(ABC)经费来自政府;英国广播公司(BBC)及日本放送协会(NHK)的财政收入来自牌照费;也有不少公营广播机构采用公帑和商业资助的混合模式。另外,现今也有公营广播机构以吸纳广告、开辟缴费服务或推出全面的商业活动,以资助其主流服务。但须注意的是,这些收入都不会成为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以免公信力受影响。
新西兰电视台(TVNZ)的经验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参考。新西兰电视台于一九八八年重组,成为一所要自负盈亏的国营企业,经费主要来自广告收益,多年来,新西兰电视台都面对一个两难局面,既要肩负公营广播的职责,又同时要为争取广告收益而制作的大众化节目,或大量外购成本较便宜的海外电视制作,公众近年提出新西兰电视台过度商业化的质疑,新西兰政府也得再给予新西兰电视台拨款,让她可以更好扮演其应有角色。
英国广播公司曾经于四大洲二十个国家进行研究,指出公营广播财政应遵从四项基本原则,包括其财政必须充裕,使公营广播机构可以与商营服务抗衡而不至于被「边缘化」。其次,其财政必须独立,毋须面对商业及政治压力。此外,其财政必须是可预期及稳定,而财务上的增长也应符合公营广播的成本,公正和简单。
香港电台每年从政府得到四至五亿元拨款,我们曾经概略计算,即每名市民每天给予港台两毫经费。在公共资源投入方面,这个数额是多是少?从表(一)的海外公营广播机构例子说明,香港电台获得的公共资源投入是较低的。
公营广播通常是透过法例成立,她不是一个政府部门,不会直接由政府管辖,一般是由一个独立的管理委员会去经营,她享有充份的自主权,同时也应免受政府和官僚的干扰。一些国际性组织如:国际公营广播联盟(Public Broadcasting International)、世界电台电视议会(World Radio Television Council)、英联邦广播协会(Commonwealth Broadcasting Association)和亚太广播联盟(Asia-Pacific Broadcast Union),都是很关注公营广播服务,不时举行会议探讨公营广播服务议题。
然而,数码年代来临,受众有多种渠道取得其所需的资讯,加上科技、通讯与广播的汇流,今天,受众的自主性很大。由于频道众多,传递方式五花八门,受众已由被动的接收者转而成为具有主动权的「用家」。公营广播机构在回应这种与受众关系的根本变化,必须坚持独立性、制作高质素节目及提高效益。
香港电台历史背景
香港电台起初是一群热爱广播的「发烧友」,于一九二八年,利用私人广播器材,在中环毕打街邮政局三楼设立了一个广播室,每日广播两小时开始的。
翌年,香港政府成立一个民间组织「香港广播节目委员会」,并把这个私营广播电台交由工务局的电器部管理。到了一九三二年的时候,香港电台由邮政大厦搬到告罗士打行三楼,同时电台也交由邮政局管理。
后来电台持续发展,于一九三八年,香港政府把这电台正式交由邮政局管理,而「香港广播节目委员会」只扮演顾问的角色,到了一九五一年,广播工作由政府公共关系处接管,一九五四年,香港电台又脱离政府公共关系处,成为独立部门,由广播处长主管。从此,香港电台便游走于政府部门及公营广播机构的身份之间。
港台在香港的独特角色
香港电台是香港唯一的公营广播机构,首要职责是为港人服务;制作优质节目、追求卓越、取信于民是我们最近订定的目标。那么,我们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是怎样,市民如何评价我们的节目?
最近,我们委托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研究中心,调查市民大众对香港电台所提供服务的意见。调查以随机抽样方式,用电话成功访问一千一百一十名十八岁或以上市民。结果显示,超过七成被访者对港台整体印象良好,接近八成受访者认为港台应监察政府,批评政府政策;近六成受访者认为港台不应为政府政策「讲好说话」。
这个结果清楚反映市民对香港电台作为公营广播机构的要求,对于长久以来关于港台应否成为政府喉舌,宣传政府政策的争议,看来应就此告一段落,让我们前瞻性地、更具体地以服务回应市民诉求。
跟传统的公营广播机构不同,我们并非由一个独立的董事局运作,体制上港台是香港政府的一个部门。营运上,港台根据三份文件规管日常工作。我们与政府订立了「架构协议」,说明香港电台编辑自主,依循一套有效的既定程序运作,而广播处长是香港电台的总编辑。我们又与广播事务管理局签订了「谅解备忘录」,自愿接受广管局的规管。另外,参考海外公营广播机构的制作人员守则,香港电台经反覆讨论,把节目制作标准及编辑方针,以书面形式于一九九八年订定「节目制作人员守则」,增加电台运作的透明度及问责性。
在财政来源方面,香港电台的经费来自政府拨款,今年的经费约四亿三千万港元,可是近年收费电视、网上收费电视、网上电台、数码广播的发展一日千里,香港电台若要在这百花齐放的大环境下继续为大众服务,必须投放庞大的资源去发展。然而,面对政府近年削减资源影响,香港电台经历非常艰难的日子。
我们没有因此而停下来。在新媒体环境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广播机构是我们一直秉持的目标。随着数码年代来临,香港电台也不停思考如何回应社会因着新技术发展而带来的诉求。
近年我们在传统的广播模式外,开拓了新平台。二零零四年初,港台的年青人网上电台Teen Power (http://teenpower.rthk.org.hk) 启动,这是由年青人当家作主的自由空间,鼓励大家透过文字、声音、视像等不同媒介,一展身手,凝聚年青人的创作力量。Teen Power的咪前与幕后班底都是和大家年纪相若的年青人,他们自己负责策划、制作、主持节目、网页设计、宣传等各范畴的职责。在传统广播模式以外,打造一个属于年青人的空间。
个多月前,我们推出一个针对年青网民的节目《原林部落》,以轻松活泼的方式提供本地及国际新资讯给大家,也欢迎听众及网友于网上写blog (http://blog.rthk.org.hk/nblogger/),彼此互动交流。我于刚过去一个星期为节目写blog,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到我的blog,也可以留言给我。
刚才说到今天的受众已不再是单向的接收讯息的一群,他们要求有个人选择,从「广播」到「度身订造」,香港电台已迈出了第一步,发展流动播放器。我们的概念就是RTHK On The Road,把过往有些地区接不到大气电波或互联网去不到的地方,而又想享用香港电台的制作的话,利用不同的下载方式,接收节目,港台网站 (www.rthk.org.hk) 的Podcasting和Video Podcasting已在试验中。
香港电台会继续透过我们专业的团队,为公众提供高品味、回应社会需要和反映香港文化价值的节目,发展成一个更可信、更开放的机构。
(*编按:广播处长朱培庆应香港树仁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邀请,于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八日于该校演讲,本文为讲稿原文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