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命人创造,全部约5,000多字。《宋史‧列传‧夏国(上)》:「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教国人纪事用蕃书,而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

这种西夏官方文字,是仿照汉字所造的方块字,二者骤眼看来形态相近,实质大大不同。西夏文属表意体系,多为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即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文字笔画由点、横、竖、撇、捺、左拐、右提组成,但没有汉字常用的竖钩,较多用撇、捺等斜笔;书体则分成楷书、行书、草书、篆书四种。

因西夏国民热衷于吸收新的知识文化,当宋人在11世纪研发出活字印刷术后,西夏人很快便学会,并用来印制大量西夏文书籍和印刷品。现存世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中,就包括了一些西夏佛经。

西夏亡国后,西夏文流传了大约三百年,但亦逐渐散落失传。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史学家张澍游览武威清应寺时,发现藏匿已久的《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为现存最完整、字数最多的西夏文与汉文对照的西夏碑刻。近代西夏学专家李范文先生花上大半生,钻研西夏文,于1970年代编制出全国唯一一本夏汉文对译字典,令这一度被认为经已失传的古国文化得以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