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结果:
虚热外感
如没有你想要的结果,可在此搜寻文章内容:

咽喉痛就是风热感冒?

在中医上,经常提到感冒有分风寒、风热,由于咽喉痛就是有热气的病征,因此不少人患感冒时见咽喉痛,即认为这是风热感冒。的确,风热感冒的过程可以出现咽喉痛,但是咽喉痛却不是风热感冒的专利,在风寒感冒的过程亦可有咽喉痛出现。

感冒时出现热的病征如咽喉痛,这还需要进一步分「虚实」,辨别热属于虚热还是实热。临床上就算是中医师,也容易将「虚热外感」误诊为「外感风热」,两者的诊治大有不同,需要仔细辨别。

常有一类感冒的发病过程:病初起即见咽乾或咽痛,却未见发热,日后渐见其他感冒证如怕冷发热、流涕、鼻塞、喷嚏,或可见恶寒发热。由于见病始于咽乾痛,即认为是风热,用辛凉解表药物治疗,如「银翘解毒片」一类中成药,药后咽痛虽然接解除,但却出现咳嗽,拖延一、二周才能病愈。这种发病与与治疗过程,从中医来看,疗效过慢,本应一、两天能治愈的病情,却延误成一、两周才得愈,实为误诊误治所致。

1.    怎样才是「外感风热」?
各种感冒的基本病征,均见头颈部紧张或疼痛,怕冷(恶寒),脉象见浮脉。至于风热感冒的病征,在中医经典《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病条辨》亦说:「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凡是风热外感的感冒,必须要见「热热、不恶寒、口渴」三大病征。
仔细第说:典型风热感冒必须见:
第一、有发烧(发热)为前提,无发烧只见咽痛的不算风热外感;
第二、不会感到怕冷(恶寒),但必须注意,如果患者平素也感到怕冷的亦属此例,风热外感的患者,不怕冷之余甚至倾向喜欢冷的环境;
第三、必须要口渴。特别需要指出,口渴不等于口乾、咽乾,因为口咽乾之人未必希望饮水,口渴则必然渴欲饮水;再者现代都市人习惯生病则「多饮水」,习惯饮水跟口渴是不同的,口渴之人在饮水之后仍很快觉口渴,由于身体有热、热能伤津所致。
相对于风寒外感,风寒亦可有发烧,但在初起之时或许未必见发烧,故此风寒与风热感冒的必然差异,为风热初起即见发烧。风寒感冒见「恶风寒」,恶风即是怕吹风、例如不喜欢吹风扇,甚至用风筒吹暖风亦不喜欢;恶寒即是怕冷,不喜欢寒冷环境,喜欢多穿衣服。风寒感冒可见缓脉、紧脉,如果寒性更重,甚至可见作呕、呕吐。风热外感与风寒外感亦可见汗出或者少汗、无汗,故此出汗与否未能鉴别两者差异。

2.    外感风热感冒见咽喉痛代表什么?
传统中医理论的外感风热感冒,并不需要见「咽喉痛」,如果在前述三大病征的前提下再出现咽喉痛,这是代表病情逐渐深入,热邪进入「阴分」,下焦阴气偏虚而热气盛的特征,反映病情有传变趋势。外感风热过程见咽痛,属于「实热」证,有别于虚热外感之咽痛。

3.    什么是「虚热外感」?
在感冒初起时,首先见咽痛而无发热等证,其后才逐步见感冒诸证,此属内伤虚热基础上再得到外感风寒,故称为「虚热外感」,需要与一般外感风热作区别。

「咽痛」本身常见于内伤杂病,例如在秋季常见咽乾痛,即是由于肾水不足所致,亦可解释为阴虚而虚热上炎所致,若秋季只见咽乾痛而无他证,这时候的咽痛并非感冒,只是「虚火」的特征。咽喉部在上焦的顶端,当体内出现虚火,则容易上炎而见咽痛。若在感冒初起时见咽痛而无他证,由于咽痛可以是内伤而起,故不能以此诊断为感冒,可因各种成因导致正虚,继而产生虚热所致。

若在感冒初起即见咽痛而无发热,如前所述,咽痛并非感冒的初起特征,这时候咽痛并非「外邪」(风寒热)所致,而属于虚热外感。为什么见咽痛之时很容易出现感冒?这是由于咽痛是虚火的特征,代表正气偏虚,才会出现虚火,既然正气偏虚之时,人的正气在身体表面自然不足,未能守卫防御风寒之气,因此就容易感受风寒而出现感冒。

虚热外感的患者,往往未有察觉自己感冒的成因(例如感受风寒),因为他们出现虚火,代表身体正气偏虚,这时候即使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之中,例如平素在冷气房间中不觉得冷,可是由于身体虚弱之后,这外在环境已经成为了「太过之气」,身体抵御不住就受寒。因此咽痛虽然并非是中医上感冒的病征,但却是引起下一步感冒的条件之一。尤其是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如果见到咽喉痛出现,则应注意生活作息,避免下一步感冒发生。

4.    虚热外感与外感风热的咽痛有什么不同?
两者皆可以见咽痛,两者的差异,可以从咽痛的出现先后,以及咽痛的特点作比较:
一、    咽痛的出现先后。两种咽痛也不是感冒初起之证,风热感冒的咽痛,是病情发展,热邪伤阴之后则作;虚热外感虽然看似病初起即见咽痛,但实际上这咽痛并非感冒的特征,其后出现各种感冒的病征才算是感冒开始。如此理解,两种咽痛最主要的辨别方式,是咽痛之前是否有「发烧、不怕冷、口渴」。
二、    咽痛的特点。外感风热之咽痛,热势严重,见咽喉红肿疼痛,甚至灼热疼痛,整天持续出现,少有减轻的时候,亦必须要伴有发烧、不怕冷、口渴;虚热之咽痛,热势较轻,多为早晚疼痛加重,至日间正午则疼痛自然减轻,或随着休息较多、正气恢复的时候亦减轻,一般吞咽时才觉痛,不吞咽、平素只感觉咽部稍不适,咽喉未必见肿胀。

5.    虚热外感的咽痛属于风寒还是风热?
虚热外感之患者,其感冒多为外感风寒,而较少为外感风热。从医理上看,身体能够得热气之病,需要正气相对充足之人,才能产生热气,虚热外感的患者本身正气已经偏虚,则较难产生外感风热的病证。(详见后进深讨论)

6.    虚热外感如何治疗?
所谓「虚热外感」,是一大类感冒的总称,由于身体内产生虚火,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机理,五脏六腑之虚弱,皆可以产生虚火,故此当体内出现虚火,则要视乎虚火的成因予以综合诊断,在中医的临床上,对此亦需要经过进一步诊断之后,才能判断治疗方法。
例如正气虚较轻者,亦可按一般外感风寒的方式治疗;但如果热象比较重,又或者正气较虚,同时风寒邪气已有进入体内,这时候属于「寒热并见」、「虚实相兼」的复杂病情,则要视乎病情诊察治疗。这时候的感冒,已非一般「风热」、与「风寒」所能够归纳的感冒类型。提示「虚热外感」的目的,是在于鉴别不要因为见到咽痛,而误以为是「外感风热」,若以外感风热的方式治疗,则容易使病情加重。

7.    若虚热外感误用了外感风热的处理方式,有何结果?
由于外感风热与虚热外感,同时也有热的病征,故此经常容易误诊误治。若为虚热外感,使用了外感风热的药物治疗(例如「银翘散」药方,或者「银翘解毒片」等中成药,又或者使用薄荷、牛蒡子等辛凉中药),由于这些药物可有辛味,能有助去除风邪,故此在身体表面的一些感冒病情亦可消除,而这些药的寒性亦能治疗虚火,故此患者表面上感觉发热、怕风、咽痛等病证可有所减轻,因而以为处理方式正确。
但是由于虚热外感多为外感风寒的病情,寒病若单纯使用寒药,那就会加重寒气,使寒气「入里」,加重病情。寒气入里,轻则入肺而见咳嗽、咯痰,亦可出现各种病证如:心悸、心痛、胃痛、胃胀、腹痛、泄泻等诸多病情。故此中医上认为,感冒如果没有正确治疗,风寒之气入内,可以产生许多疾病,因此感冒可谓百病之首。
有趣之处,从现象上看,由于感冒的病情看似是有所减轻,只是病情改为出现咳嗽等入里的病情,患者或以为这是自己病情演变加重所致,但是实际上却因治疗处理不当有关。若能使用正确的治疗方式,感冒一般能一、两天治愈。

8.    进深讨论:为何外感风热临床上较为少见?
在临床上,较少见到风热外感之感冒,见咽痛之感冒大多属于虚热外感。为何临床上甚少见到外感风热?这是由于现代社会之中,普遍城市人体质偏虚,较难发展出外感风热的病情。

这里需要先对中医的发病观念稍加说明,对于传统中医上的发病原因,有两套理论解释,分别为:「概念性病因」与「辨证求因」学说:
「概念性病因」学说认为,感冒分为风寒风热,「风寒」与「风热」是由于自然界的「六气」太过,成为了「六淫」邪气。这就像一种「致病因子」一样,侵犯人体则成病。例如夏季天气热,人就容易得热病,认为外感风热感冒就是因为吹热风所导致。
「辨证求因」的学说认为,疾病成因并不可以单看外在环境,而要看人体正气强弱、正邪交争之后的结果。这种思想认为,并非天气太热就会患上风热感冒,例如临床上一个身体虚寒之热,遇到热的环境,亦难以发生热病。这在中医经典《温病条辨》之中说:「诊病者要知夏日亦有寒病,冬日亦有温病,次年春夏,尚有上年伏暑,错综变化,不可枚举,全在测证的确」,实际上中医对于诊病的认识,需要看患者自身的体质因素,以患者发病时的病征作为判断病情的依据,而非机械地透过外在因素判断疾病原因。故此「辨证求因」学说,乃为更根本的中医发病理论。

风热感冒的成因,能够在身体表面产生热证,代表该患者身体正气相对充足,正气抗邪、正邪交争较为激烈,因此才能产生发热、口渴的病情。而现代城市人因为各种因素,例如较少运动锻炼、身体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体质不如在乡郊生活之人强健壮实,故此较少能够患有外感风热的病情,而较为容易出现虚热外感。

                                                                 资料来源: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讲师李宇铭博士

相关分类
最后更新:2016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