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揉合电视、电台制作的探索

2011-07-05



  2009年,香港电台的电视部、电台部及新媒体拓展组一起制作了《香港档案‧X》 (http://hkfilex.rthk.org.hk/),一次跨媒体合作,制作了互动网站、10集电台广播剧、10集电视剧,最后以电视及网上电台同步播出的一小时节目作结。三种不同媒体,各有特性和受众,于港台内部而言,颇有实验意义,除了探讨不同媒体间的协同,也测试部门间不同专业的互动;自我放大一点,也可说是广播界的一点新尝试,毕竟基于各种因素,香港电台是本港唯一同时拥有电视、电台及互联网平台的媒体。幸运地,《香港档案‧X》得到部份外国制作人员青睐,获得了好几个国际奖项,算是有个交待。

  今年,我们再拉拢了三个媒体一起制作《DJ生还者‧Teen行者》(http://rthk.hk/special/teenwalker/)。港台网上青年平台TeenPower每年举办《DJ生还者》旨在招募有潜质的新血。今年获选的六个「生还者」同时成了「Teen行者」,在电台及电视节目中比试,争夺最终的优胜名衔。同样地,《DJ生还者‧Teen行者》包括网站、7集电台和电视节目。

  两次「实验」我都有幸参与其中,在此分享一些制作团队间的讨论和经验。

新媒体的角色
  电台、电视发展多年,角色定位相对清晰,受众群相对稳定,因此,除了具体节目内容外,制作团队讨论较多的是新媒体的角色。有这样的讨论,因为我们都相信新媒体不只是「节目重温」的平台,期望新媒体能补电台、电视之不足,突破Air Time的限制,把内容及当中的意识形态从电台、电视节目延伸开去。

  以《香港档案‧X》为例,一切从互联网开始。网站以视觉记忆为题,呼吁网民上载分享旧照片,重塑香港本土的视觉记忆;接着抛出一些香港历史谜团和有趣故事,引发网上讨论;最后加入网民提供的线索或故事,制作成电视和电台节目的总结版本。

  至于《DJ生还者‧Teen行者》,电视和电台的制作同步进行,而互联网的内容,则主要由六位参与其中的「Teen行者」以手机即时在网页内更新他们的经历。

  若以旺区的地铺比喻为电视、电台,互联网站就像是楼上铺。电视、电台通常有一定的收视和收听率;但全球的网站何止千万,偶尔闯进某一网页的受众少之又少,所以,以网页支援电视、电台节目,提供额外的资讯容易,但要引领消费模式更为主动的互联网用家收看电视、收听电台,成效便不易彰显,除非网站已凝聚特定社群。

  《香港档案‧X》早于节目播出前,先行推出「视觉记忆档案」网页,便是希望吸引对香港历史故事感兴趣的社群。但也有这样一个经验:我们提出的历史谜团中,其中一个是「港督府秘道」,这个在民众间流传已久的「谜」,吸引了不少其他传媒和受众。一天,我们发现「港督府秘道」的故事,成了香港雅虎网站主页的新闻头条之一,《香港档案‧X》网页的参与率随之突然大幅上升。曾经以为是网上的社群把故事广传,但经仔细讨论和分析,宣传的果效还是主要在传统媒体发酵的。我们相信,故事之所以成为雅虎新闻头条,是因为多份报章刊载了有关故事,再被雅虎转载。

  我是网上媒体的大好友,不仅不否定网上内容的重要性,还认为要投放更多资源来开发这片「蓝海」。个人其实不大认同为电台或电视节目制作一次性的特备网页,除非这个网页盛载了大量与节目相关的资讯,或内容有着建立延伸讨论的潜力,否则,一般「节目重温」内的空间已足以提供额外的补充资料。至于那些为宣传数集节目而开设的Facebook专页,更是大可不必,因Facebook专页同样需要长时间「育成」,专页初见成效,很可能已是节目播放完毕之时。

  个人认为,对电视、电台节目而言,网站应扮演凝聚社群的角色,建立平台让受众能在节目之前和之后作延伸讨论。然而,要藉着短短十数个星期,每星期播出一集的电视或电台节目,凝聚特定的网上社群,似乎甚为吃力。 楼上铺是需要长时间经营的,口耳相传,再加上适当宣扬才能茁壮发展。既然网上社群需要的是时间和资源来经营,似乎不是单一电台或电视节目的特备网页能够做到,特别是没有自己频道的香港电台。但集多个电台、电视节目又如何?那是另一次「实验」了。

资源分配
  笔者六月出席在南韩首尔举行的INPUT (国际性的公营广播电视节)时发现,如何利用互联网同样伤透很多国外制作人的脑筋,资源当然是关键之一。制作出色的网上内容一点也不廉宜,声音、影像、图片、设计、程式编写,在在需要资源,但如何衡量网页的成效?这是很多制作人员思考的问题。要利用网上衍生的内容筹措制作经费,亦远较电视或电台困难。

  三种媒体联合制作,如何分配资源也是学问。以《香港档案‧X》和《DJ生还者‧Teen行者》为例,电视方面的制作预算相对较多,(这点很容易理解),参与的编导人数较多,内容选取和制作很自然地向电视一方倾斜,但电台和互联网制作所需各有不同,同一主体,各自制作,三种专业间的平衡不易取得。

  还有,《DJ生还者‧Teen行者》的电视、电台和互联网合作,衍生了两个有趣问题—时间性和受众群重叠与否。尽管我们希望《DJ生还者‧Teen行者》节目能够实时报道Teen行者们的最新情况,但电视节目制作需时,电台次之,网上平台建立后,资讯更新是很快捷和方便的,问题便出现了:电视「跳拍」时,网上内容是否按电视播出日期延后?但在实时互动的互联网环境,这样将大大减低使用者的兴致。最后,基于片段式的网上消费模式,我们让网上内容紧贴现实情况,与电视、电台的时序脱勾,但如此一来,网页不是早把剧情暴露?会否消减了协同效应?也有另一种解说:电视、电台、互联网三种媒体的受众各不相同,但这未必是复杂的消费模式的简单认知。

一切由网上开始
  在这里提供一些外国传媒应用互联网的例子。

  去年国际艾美奖的青少年及儿童组别的得奖作品,是纽西兰电视制作的Reservoir Hill。Reservoir Hill (http://tvnz.co.nz/reservoir-hill/) 是在网上播放的互动视像剧集,网民可以利用网上平台、电话短讯和剧中女主角沟通,讯息会在剧集中出现,并影响少女主角的决定。视像剧集明显需要不比电视剧少的资源,单单是讯息的更新和影响剧情一项,已叫制作人员头痛。

  另一个有趣例子是在INPUT参展的纪录片。制作人员设立了一个Facebook群组,让60、70年代的嬉皮士参与,上载照片和影片,制作团队再挑选当中的有趣个案和故事,拍摄成纪录片。节目监制反映,要长期维系Facebook群组也是挑战之一。

  互联网如何揉合电视、电台制作,仍在探索阶段,值得庆幸的是,香港的制作并没有落后于国际市场,但要推动投放资源开发网上制作,以乎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广播的宿命

文乃扬
2020-04-30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