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选举滚动调查准确程度

2012-09-13







  从1995年开始,笔者在每次立法局或立法会选举都有进行滚动调查,起点是选举截止提名,候选名单初步确定开始,而终点就是选举前的一或两天,以便紧贴选情的发展。关于滚动调查的理念和操作,笔者在2004年立法会选举前曾经撰文解释,包括「善用选举民意调查 发展传媒专业操守」和「滚动调查小常识」等文章。

  简而言之,滚动调查就是每天进行调查,按日完成若干样本,然后总结分析。之后再向前增加一日及向后减少一日,按照滚动样本每日进行分析。

  今年9月,为了增加公众对滚动调查的认识,尤其是滚动样本的准确性问题,笔者又撰写了「如何解读滚动调查」的文章,详细分析2004和2008年立法会选举滚动调查的最后数字,与真正选举结果的落差。有关文章的网上版本,已经以数表形式详细罗列当年参选的每张名单,在滚动调查的最后支持率,与真正选举得票率的比较,在此不赘。整体分析大致如下:

  「2004年……建制名单的得票率平均被低估1个百分比,泛民名单平均被高估不足1个百分比。在2008年,建制名单平均被低估1个百分比,泛民名单被高估不足1个百分比。不过,由于相同派系的名单可能被个别高估或低估而互相抵消,因此,民研计划亦有基于每张名单的绝对落差数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2004年,建制名单的最后得票率平均偏离滚动调查5个百分比,泛民名单平均偏离3个百分比。在2008年,建制名单平均偏离3个百分比,泛民名单平均偏离2个百分比。」

  「得票比率以外……2004年最后滚动调查中前列30个候选人中28人果然当选。2008年最后滚动调查中前列30个候选人中27人果然当选,成绩算是不错。」

面对更多挑战
  今年的滚动调查,虽然方法依旧,但就遇到更多挑战。

  首先,由于议席增多,比例代表制最高余额法变相成为多议席单票制,大部份政党于是分拆名单参选,又把目标放在低票当选,民调结果于是出现参选名单的支持比率全线偏低。结合样本的抽样误差,胜负的研判变得困难。

  其次,由于不少政党放弃高票当选的策略,实行以配票工程务求多张名单以低门槛当选,因此,不少政党及选民都在等候滚动调查的最后结果,再作决定,甚或改变先前的决定。滚动调查因而变成配票活动的一环,与选情互动,民调与选举结果因而出现较大差距。今年的选举结果证明,能够掌握低门槛配票策略的阵营,比不懂配票而胡乱告急的阵营,的确能够更加有效地把选票转化成为议席。

  最后,与往年一样,部份带着政治偏见的评论员,或者出于误解,或者基于任务,都在抹黑我们的调查工作,为我们的研究团队,尤其是前线工作人员,增添不少压力。笔者可以做的,就是不断作出澄清,和公开交代我们的工作。例如,在选举前举行的最后一个记者招待会,笔者就一再强调,民研计划及笔者从来没有在选举期间,包括选举当日及竞选期间,为任何政党或候选人提供选战服务,包括民意调查服务,而所有在选举当日或之前的民调告急呼吁,一概与笔者无关。把民研计划说成是一门生意,甚至是怀有政治动机,轻则误解,重则诬蔑。

  面对上述各种挑战和作出相应措施后,究竟我们今年的滚动调查又有多准确呢?以下是今年的最新统计,可以视为2004和2008年的后续研究:

调查的落差
  
数据显示,以今年最后发放的滚动调查计,横跨五个选区和一个俗称「超级区议会」的功能组别,不论是建制或泛民名单,选前被高估或低估的情况都不太严重,除了九龙东梁家杰名单被高估 8 个百分比,和九龙西谭国侨名单被低估 6 个百分比之外,其余差异都可算合理。况且,梁家杰名单在 2008 年的九龙东滚动调查中,亦被高估 10 个百分比外,情况甚于今年。

  若果以各名单的绝对落差数值进行分析,则横跨六个选区和组别,建制和泛民名单的最后得票率,都是平均偏离滚动调查 2 个百分比,比 2004 和 2008 更加准确。至于今年引进的当选机会标签,在最后调查中有 12 个候选人被列为「胜算极高」,结果全部当选; 10 人被列为「机会较高」,结果亦全部当选; 37 人被列为「机会均等」,结果当中 18 人果然当选,正是一半。所有标签都非常准确。

  单看今年新增的「超级区议会」的话,由于样本充足,抽样误差相对减少,任何不寻常的差异,会更能反映滚动调查的设计局限。不过,数据显示,以最后数据计,滚动调查的平均绝对落差数值是建制 3 个百分比,泛民 1 个百分比,可谓相当准确。就算出现差异,可能亦是因为最后配票工程的影响。

  换句话说,民研计划今年进行的滚动调查,虽然在个别明单上可能出现较大的落差,但整体而言都是具有颇高参考价值。当然,从参选政党的角度看,这些或大或小的误差,可能已经超过他们主观和客观上可以容忍的范围。结合配票和宣传需要,有些人士尽量诋譭滚动调查,说调查不可信,甚至把我们的调查说成是选战服务,笔者可以理解。

  笔者希望,选举过后,这些人士会重拾理性,以客观态度审视选举民意调查的发展,与我们共同建设选举制度以外的民主配套机制。选举制度鼓励配票,是制度的问题。民意调查如果能够为所有人士提供建基于科学的自由资讯,只要资讯并非虚假,人人共享,那怕选民是用来调整选举策略,也有它的价值,也应受到尊重。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警队与社交媒体

黄子健、马伟杰
2017-05-08

2016年度新闻与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调查

马伟杰 周展梁 叶诗颖 伍淑冰 梁俊仁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