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传媒亦派采访队在开战前作实地报导。
十二年前,从新闻的角度而言,战争是这样打响的:美国有线电视网络(CNN)的记者,身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家酒店的房间内,窗外忽然出现空袭的火光,记者大叫起来。发生在十二年前那场波斯湾战争,是以美军为首的多国联军,以解放者的姿态,进军科威特与伊拉克南部的多国军事联合行动,但因为美国传媒的主导,战争成了美国的软资产,而这场战争也令CNN声名大噪。二十四小时有线电视新闻与「图像报导」(Infographic),把战争连续剧与连环图化,开展西方媒体主导世界的「新时代」----又或是西方「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但是,这些不过是餐桌上吃剩的碎屑。
美国军方让「合作」的传媒,分得采访的优先权,让名利心切的记者获得奖项,但在骨子里,美国白宫与军方一直视传媒为战争的宣传工具,合作构造「零?最低伤亡」的无血腥战争场面,打一场全理性战争,不让反战派找到动员群众的感性借口,令美军重蹈越战腹背受敌的覆辙。
同时,十二年前美国的出兵决定,最初能合理化,除了伊拉克的侵略行为外,却很可能是从一个感性、噱头味十足的公关骗局开始。
科威特驻美外交官的女儿,在由美国著名公关公司搭建的美国国会布景前,哭诉伊拉克军队连婴儿也不放过,从科威特医院抢走婴儿,三百多名婴儿下落不明。片段在美国主流电视媒体播出,美国民众照单全收,主战派遂占上锋,美国坦克继而隆隆上路。这个骗局后来被揭发,除了说战争是诡道之外,也表现了媒体跟战争可以有何负面作用。
全球新闻媒体起哄
美国新闻媒体,亦跟荷李活电影、可口可乐、麦当劳与美国军事力量,成为雄霸世界的美式文化有机的部份。而各地受众亦相信标榜专业精神、人权自由与新闻道德的美式新闻,是构成开放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部份。
在这十二年间,世界经历了多场地区性战争,媒体在战争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的讨论,在战时状态中,传统新闻道德还管不管用;新闻工作者在主战与反战阵营之间,可否拥有自己的立场;在爱国与人道两难之间,又应如何取舍,媒体的角色是典型,还是非典型。诸如此类的问题,传媒工作者一直争论不休。
无论如何,这些问题都没法从学术层面来求证,只能通过现实经验,亦即实践去验证。
十二年后,舞台似乎相同,剧本却迥异。仅由美军与英军组成所谓联军,在全球反战的浪涛中,挟解放者的包装,以侵略者的行为,为石油与美式阿拉伯新秩序,挥军巴格达。
美国总统乔治布殊,向伊拉克发出四十八小时最后通牒,登时全球媒体磨拳擦掌,立即起哄。有记者形容其中的心情,犹如世界杯首场足球赛开场球证鸣笛般亢奋。
其实,早在最后通牒之前,全球各地包括香港的媒体,都组织记者队远赴中东,大做开战前采访,找寻那战前最后一刻的新闻。这些采访究竟有何价值,实在见仁见智。
老记者怀缅当年如何采访越南战争,年青记者则对戴着防毒面具做现场报导,大感新奇。然而,当炮声打响,大部份记者又一哄而散。战地采访始终不是闹着玩的事情,香港的所谓战地记者,跟国际水平仍有很远距离。这是一场新闻媒体高科技投入的战争,数码化技术、电脑图像化、卫星传送、多媒体与多点同步交汇采访、即时评论、全球化与二十四小时无间断......像CNN、BBC与许多媒体,即时叫其他新闻「让路」,在过去近一个月,只执着报导美伊战争,世界彷佛因为它而停顿了。
今次,美军容许五百名记者随军,作近距离报导战情。超过一千名来自世界的记者,云集伊拉克。美军这副开放态度,令人啧啧称奇,有记者认为是新闻自由的一次突破。也令不少人相信,这才是民主国家处理战争新闻的应有态度。而第二次波斯湾战争,顺理成章,会成为人类历史上透明度最高的一场战役。
人们或许又以为像看球赛般,在家中或酒吧,「欣赏」一场啤酒罐加花生米伴高科技映像管传送的战争。然而,这不过是一厢情愿,因为这种战时新闻自由,不过是一个对新闻工作者的「圈套」。兵凶战危,记者亦成为攻击的对象。
假消息的新闻价值
早从布殊上任总统,就有过多次轻蔑新闻界的纪录,信仰高科技主导战争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经常批评传媒,鹰派官员根本不是善男信女。
起从开战的头二十余天,交战双方除了实体战外,也打心理战,而所谓心理战,其实就是传媒战。一开始,英美传媒就锁定是美军发报假消息的渠道,而对象既是敌人,也是全球媒介受众。
假消息层出不穷,由伊拉克将动用化武与大杀伤力武器、侯赛因父子或伤或死亡、伊拉克人民起义、大批伊军投降,到营救被俘女兵、美军被沙尘暴所困、战线与补给线过长、主战派犯了战略错误、打不开北方战线、战争会打多久的预测与实际的伤亡数字,太多的假消息,使受众根本分不清楚哪是虚拟,是刻意的误导;哪是真实,是真正的新闻价值所在之处。
那边厢,在实体战上只拥有五、六十年代武器的伊拉克(其稍先进的武器似乎都在上一次战争中给消灭了),也利用媒体大放烟雾,战俘照片、跟联军对着干言论、侯赛因露面的片段,以小搏大。这种针锋相对的做法,新闻发布会为每天战情解画,在阿富汗战争中,也曾出现过,只是当时双方实力更为悬殊。
假消息、假新闻的来源还来自新闻工作者自己,个别记者更因此而丢职。
早前美国国防部的官员曾批评媒体搞是搞非,在文官与武官意见分歧上大造文章,它们对战情根本所知极少,只是从「点」的层次上掌握支离破碎的战情,即只看到个别事情与局部场面,就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瞎子摸象,从而扮演专家,对战局指指点点。其实政府比传媒掌握的更多,后者连「线」的层次也未到,更遑论全面。
这种批评,只是道出了客观世界与媒体主观的关系,了无新意。战争的实情,比从新闻所能知道的片段,当然更加复杂,这其实是必然道理。我们不是上帝,人不可能全知,「战情不可知论」,只不过反映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先天局限。新闻工作从来都是在「点」的层次上进行,希望藉此透视全局。
媒体或专家夸言可以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事态的发展,不过是商业宣传的滥调,正如交战双方都抢白「最后胜利必归自己」一样。
这种批评或嫌流于阴谋论,有论说:尽管人类历史不断重覆,但每场战争都是新经验,对新闻工作者尤甚。对这场实体与虚拟同时并行的新战争形式,媒体正在不断适应与调整,以追上新形势。战争需要善后,战争新闻亦然,过后的反思非常重要。只是人们埋怨媒体愈来愈不懂得自我反思。
在实体战上,美伊双方虽然实力悬殊,但在媒体战上却曾有拉踞均势,「战争公关学」成了新一代军事传讯人员与战地记者的必修新课题。
这是一场飞弹跟记者招待会重叠的新类型战争,双方每天新闻汇报,已是例行公事。一个擅于跟媒体打交道、能言善辩的新闻官,跟一位四星上将,对战情发展,可能更加重要。
然而,交战双方利用媒体的方式与心态,其实并无分别,就是不断向新闻媒体发放有利自己的虚假消息。兵不厌诈,这无可厚非,问题只是今天的媒体工作者如何及能否判断与清醒而已。
亲英美西方媒体的战情新闻画面,又有一个怪现象,就是乾净得像和路迪士尼的节目,看不见血肉横飞、呼天抢地的场面,叫人不可思议。然而,这却是认识今次所谓战争新闻本质的关键所在。
非西方传媒崛起
现实的战争不是荷李活电影,但净化处理,也属战争宣传手段之一,直接的效果是令美国受众降低对战争暴力的抗拒,更迷信靠着高科技军备的优势,美伊战争也会像科索沃战争一样,是一场净化过的战争,让反战派找不到穷追猛打的着力点。
另方面,美国军方则指半岛电视台是伊拉克的工具,引起该台的严重抗议。而伊拉克电视台也成为轰炸的目标,半岛电视台的网站又怀疑给亲美的黑客入侵。人们不禁要问,CNN跟半岛电视台谁更可信的问题。
美国《新闻周刊》最近便有文章说,如果读者怀疑除了美国军队外,伊拉克战争中另一个赢家是卡塔尔的二十四小时阿拉伯语半岛电视台的话,到搜索引擎Lycos 50去看看。
说话不无酸溜溜,但今次我们看到一种多元化的媒体新生态登上国际地平线,许多非美国与非英语媒体都藉机扩大市场占有率,找寻、确立专业形象与训练人员的大好机会。这次虽然不是大型国际体育盛事,没有高昂的转播权费用,但媒体如果要参与今次「盛事」,就要在人力、器材与政治取态上投资。
其中例如中国的中央电视台,CCTV第四台差点成了美伊战争的专题频道,是入世后中国大陆媒体通向世界的新契机,中国官方对报导美伊战情开了绿灯,显示了大陆媒体的优厚潜力。另一个全情投入的华语媒体,便是凤凰电视台,该台在「九一一」事件的表现上曾叫人眼前一亮。
当然,最初宣传说数天便打完的美伊战争,如今一拖再拖,加上净化过程,受众已渐失去兴趣,若旷日持久,在新闻娱乐化(Infotainment)的前提下,最终或将尾大不掉,沦为票房毒药。其实,这正是现代人心智麻木的悲哀。
有人认为自第一次波斯湾战争,经过十二年的科技发展与新闻全球化的趋势下,以为这是互联网对抗电视新闻的新时代,由CNN过渡往CNN.com,这种观察其实不大准确。虽然,网站资讯为今次战情提供了非常大量的报导,也发挥了新闻资料库的作用,在立场取态上,它们更灵活热闹。但我们看不出网络新闻会取代电视新闻,或者可以这样说,两者虽然互相争夺受众有限的时间资源,但彼此的关系不是互相取代型,而是互相补充型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