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中的「更真实」狂热:真人实境节目的心理技术

2007-03-15
  早前,英国第四频道的真人实境节目《名人老大哥》(Celebrity Big Brother)因节目中的种族歧视争议,不仅创造该节目作为真实事件的收视高潮,甚至由电视世界扩及真实世界,演变为英国及印度的外交风波。然而,这事件值得关注之处,绝不只是一般媒体内容所可能引发的种族歧视及文化差异等争议。反而,作为一种「真人实境」的节目形式,将没有剧本、真人参与的节目进行本身,操作为电视内、外所有人都能卷入的媒体事件,恐怕才是此一节目类型更值得关注之处。
当前不分中外,一股全球化的真实电视风潮,正悄悄地宣告当代社会主体与电视依存关系的转变。各式真人实境节目的设计,不仅反映当前阅听人愈来愈想在电视上追求「更为真实」的观看欲望,也在其中展现由媒体、科技来界定真实的多重文化政治。

「真人秀」的新电视写实主义

  以「真实」为名,强调真人真事、没有剧本,以及由摄影监控见证真实发生的reality TV ── 真人实境节目,或称「真人秀」节目,在近几年席卷了各国电视。某些在欧美较受欢迎的实境节目,也能以外销节目的形式,输出到其他国家。比如《酷男的异想世界》(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美国)、《超级名模生死斗》(America’s Next Top Model)(美国)、《恋爱巴士》(日本)等,近年在台湾都有一定的收视群。而相对于「外来真人秀」,台湾电视节目在二零零三年以来,也出现一波波以真人真事为诉求的「本土真人秀」制播热潮。比如早先的《TV搜查线》、《最后的晚餐》,近期的《分手擂台》、《八号侦查庭》......等被称为「吵架节目」的本土真人秀。

  到底这类真人实境节目的全球化热潮,对观众的吸引力何在?在一个必须「提供具可信度的真实影像」前提下,我们或可将「真人秀」节目所鼓吹观看的特定真实,视为是一新电视写实主义(new realism of TV)的崛起。包括强调平凡真人的参与,使平凡人比名人更真实;以及强调没有剧本的现场立即纪录,使真人真事也比一般的电视表演来得更真实......等形式。可以说,真人秀节目所呈现的新电视写实主义,首先都是一种要在电视上追求「更真实」的新兴观看欲望。

  其次,「真人秀」的新电视写实主义,还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媒体科技心理与文化面向。这便是由电视媒体,以及强调现场监控的新媒体科技,比如隐藏式摄影机、麦克风,小型数位摄影机的纪录、跟拍等作用,作为「真人秀」得以见证真实的科技论述(technological discourse)形式。这些媒体科技的运用,让数位时代下的真实见证,形式愈为多样,也愈来愈不困难。

  关于数位时代的电视媒体文化,师承麦克鲁汉的加拿大学者de Kerckhove,曾提出一种「心理技术」(psychotechnology)论点。心理技术指的是当代媒体科技(比如电视、摄影机、卫星、网际网络、行动通讯等),如何将人们的心智予以模拟、延伸与放大的种种形式与作用。此一论点认为,我们应由科技与主体间的相互形塑关系,而非单由科技本身或人性心理,来检视当代媒体科技的相关效应。尤其是,在种种媒体文化现象中所展现的集体心理感知状态的转变。

「更真实」的心理技术

  本研究进行了四十四位外来或本土真人秀的台湾观众深度访谈。关于「真人秀」的「更真实」风潮背后,尤其是媒体科技与阅听人关系的心理技术意涵,我们可由以下三个面向予以讨论。

(一)视觉化、奇观化的更真实:
  「真人秀」的吸引力,在于鼓励观众一再在电视上寻找关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及其梦想,如何能在媒体中「被看到」的机会。节目中所宣称的「真实」,其实不只是真实,而是将欲望与真实场景,化为「可见的」、「奇观化」的更真实。透过监控摄影的形式,种种真实生活中不可见的存在状态,比如个人内心情感、人际互动关系等等,便能在发生的当下被纪录、被保存,甚至变成电视内容公开播出。

  「真人秀」的媒体科技形式,正是放大、延伸了人们对于这类不可见、但又真实存在得以「被观看、被见证」的渴求,使观众觉得更真实。然而这些真实,其实总是更特定的。比如不是突显华丽、梦幻的真实(比如名模、酷男等节目),便是创造目睹创伤、难堪或告白等奇观化的真实(比如评审的评论、《恋爱巴士》中的告白及结果)。这使得「将真实视觉化、奇观化」,成为真人实境节目关于真实的首要心理技术。

(二)技术阅听人:
  其次,「真人秀」也突显出一种媒体科技与主体相互形塑的的新主体性──「技术阅听人」(the skilled audience)的崛起。技术阅听人,指的就是当代愈来愈具有媒体产制相关知识等技术性能力(technical skills)、甚至有小规模产制能力的阅听人特质的崛起;同时,也是愈以其技术能力来回应媒体内容的阅听人。因而,「真人秀」观众总展现一项很特定的观看策略,就是启动所有他们对媒体产制形式的技术性知识,既判断节目中真人的真假表现,也用来判断节目本身的真实程度。更重要的是,也因而获取一定的观看真实,由真假判断中寻找更真实的乐趣。

  如此突显其技术能力的「真人秀」观众,某种程度也反映了当代电视文化及数位科技引领下,阅听人也愈来愈习于将媒体延伸为自我认同及身体的一部份。在内容上,人们希望在媒体上看到更多关于自身的真实(reflexive reality);在制作形式上,这类节目也不断在与观众的媒体产制知识进行交涉。于是,有人会因看到真实而感动,但也有人会边看边骂,觉得作假破绽连连。这两种反应表面上看似相互矛盾,但更能在「真人秀」节目的心理技术中和平共处。可以说,这种技术阅听人特质的出现,明显展现出媒体科技文化所形塑出的当代新主体性。

(三)全球/本土的真实位阶:
  最后,在台湾观众的比较下,外来及本土「真人秀」的差异,展现了全球/本土关系中的「真实」文化政治。观众普遍认为国外真人秀比本土真人秀「更真实」,而这种真实位阶,正好突显出真人秀心理技术的全球化连结下,所具有的在地断裂景象。台湾「本土真人秀」,总是被认为「很假」,这是透过新电视写实主义的全球化流通,而对比下的假。即使中外「真人秀」节目都有虚拟真实的成份、都有高度的人为建构,但「本土真人秀」的「假」却比「全球化真人秀」的「虚拟」来得更假。

  可以说,正是由于没有距离的、处于真实的本土社会情境脉络中,而不是如外来真人秀节目,就多存在于虚拟世界(不论是透过电视频道,或网路所接触的资讯)。与我们真实生活比较近的「本土真人秀」,反而因为能被「真真正正的,抓到作假」的真实证据,而使其作为真人秀的真实位阶,在全球化的真实文化政治中,更轻易地被贬抑。
綄上所述,本文认为「真人秀」所代表的新一阶段电视文化政治,必须在数位媒体时代及全球化的双重脉络下加以检视。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