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Insight Out工作坊的高清体验

2008-08-15
Insight Out工作坊于德国HFF电影学院举行。
业界专家示范及讲解HD新技术。
  自二零零五年起,每年德国柏林近郊的波茨坦市(Potsdam),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由欧洲广播联盟(EBU)及德国HFF影视学院(The Film & Television Academy「Konrad Wolf」Potsdam-Babelsberg)合办、业界人士主讲的数码电影及高清电视制作工作坊「Insight Out」。今年的工作坊首次开放予欧洲以外地区人士,我们因此得以一窥欧美最新数码制作技术和发展方向。

  为期五天半的Insight Out工作坊,主要划分为三个部份:首两天的Executive Track是给业界决策者们了解数码制作的「速成班」,它提供宏观的数码制作概览、3D数码摄影介绍,并邀请制作团队分享数码制作时所面对的挑战。随后的三天Production Track集中介绍数码制作的最新技术。最后半天的Film School Day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影视学院代表展示他们如何迎接数码世代的来临。

  讲座在HFF影视学院内举行。然而工作坊亦包括参观行程,包括到访柏林著名的后期制作公司、在业界响负盛名的ARRI Schwarzfilm,及HFF旁边的影城等。事实上,该学院座落的Babelsberg地区,是柏林一个历史悠久的媒体制作中心,电影史上重要作品《大都会》(Metropolis,1927)当年都在这里拍摄。城内还有德国的公营电视台、电台、制作公司、录音室,及全球数码制作设备最先进完备的电影学院HFF。

数码海啸势不可挡
  欧洲广播联盟全年都会举办不同内容和主题的培训课程,以推进成员国的媒体发展及交流。据估计,到了二零一三年全球半数的电影院将成为数码影院,而在更早的二零一零年,一亿五千万个家庭将会拥有高清电视机,故此EBU无法不把数码制作列为未来影视发展的重大课题。

  然而,数码制作技术在过去几年经历了重大的跃进,新研发的高科技专业器材各有不同的制式(format)、编码(codec)及播放标准。制作模式流程统一的老好日子已一去不返。在Insight Out工作坊的首天,课程总监Professor Ulrich Weinberg便直接指出,纵使在欧美的先进国家,电影及电视媒体工作者在面对数码世代的来临时,同样感到不安及混乱:以伺服器(server)取代菲林录影带,以映像点(pixel)模拟真实场景,以数据(bits & bytes)多少决定画面质素 │ 数码电影与高清电视的洪流,犹如一场「数码海啸」(Digital Tsunami)。四年前初办Insight Out时,内容尚在讨论我们「该否」改用数码制作?四年后的今天,Insight Out已把目光放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数码科技,建立适合的工作流程。

  为了配合这个主题,今年的Insight Out首度引入HD Expo,展出最新的数码制作专业器材:从摄影机、手提硬盘、伺服器,到后期制作的电脑剪接、影像合成、调色、混音等等不同品牌的产品,加上HFF学院内的先进数码制作设备,一并展示于学员面前。Expo内最有趣的是一个实地制作示范:安排多部由不同厂商出产的数码摄影机,在学院内拍摄同一场包含实景及蓝布幕的戏剧,再运用展出的器材加以剪辑、合成及调色,翌日于在学院的2K数码影院放映。此举除了展示出数码制作的工作流程及其效率外,更测试了大部份现今市场上最流行数码摄影机,包括备受业界注目、全球最小型,以RAW档纪录,且具备35mm菲林4K解析度的摄影机Red One Camera。

数码世代全面改变传统观念
  然而,数码制作真正的难题,远比花大钱买器材复杂,科技演变的同时,亦引伸出数据管理与存藏、制作预算的方法以至美学观念等等的改变。业界如何在这急速而多向的转变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呢?我们认为,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单一的「正确方向」。而Insight Out目标亦非如此,反倒是协助业界理清数码科技上的种种误解及混淆之处,并由拥有丰富数码制作经验的先行者分享其成(或败),让与会者自行领会及决定切合自身需要的方向。

  Insight Out的讲者来自不同技术范畴的专家。其中一节讲座的讲者Joe Lewis便曾参与《魔戒》及《金刚》的制作,并以新作《极速赛车手》(Speed Racer)讲解motion control的要点。而著名视觉特技公司ILM的CG主管Gerald Gutschmidt就以其公司负责的《变形金刚》(Transformer)为例子讲解数码特技的工序。他们都是站在世界电影工业第一线的人,然而一样要面对创意与科技之间的磨合,所不同的是其他人面对技术困难时还可向他们借镜,而这些荷里活的专家则只能靠自己去冲破难关。

  为照顾不同学员的需要,Insight Out工作坊由浅入深,首重清晰的概念及逻缉,而非拒人于千里的深奥技术,所以即使只有基本数码制作知识亦能轻易投入。参加工作坊的学员科技知识水平参差,有制作公司的CEO、独立制片人、摄影师、电影学院技术员及讲师、电影学生、电视台行政人员、影视及广告导演,甚至是戏院的放映技术顾问等。

扩阔视界拥抱新技术
  作为节目创作人,Insight Out的课程令我们增加了HD制作的认识及扩阔眼界。因为能接触到不同国家的独立制作人,课堂中又常以播放影片去辅助讲解,从中可以看到跟我们不一样的制作思维:从选取题材及角度上,在国际市场中挣扎求存的独立制作人,确实拥有较开放的态度,和较宏观的视野去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记得课程完结后回港,刚好遇上一年一度的影视娱乐博览,部份我们在Insight Out接触过的数码摄影器材同样在港展出,但好些业内人仕仍对数码技术抱有怀疑态度,坚持现有的技术与电影菲林质素尚有一大段距离。或许现今数码电影的画质确实尚未能超越菲林的水平,但一年后呢?三年后呢?我相信现在已无必要再花时间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了,在这个来势汹汹的大潮流下,何不放下成见去拥抱新技术呢?

  执笔前我再次阅读Insight Out的课程资料时,始发觉它经常使用名字的简称为「IO」。IO是电器开关的符号,也是影音器材上input/output插座的符号,同时也可视为一切数码技术回归基础的1及0——语带「四」关的玩了个小玩笑,一种举重若轻的态度。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

ICT Use at Home and Telecommuting Practices in Hong Kong

Louis Leung
Renwen Zhang
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