㑳舞

四川白马藏族的传统舞蹈,内容以祭祀神灵、祈求保佑和驱鬼辟邪为主,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㑳」在白马人的方言里指吉祥面具舞,又被称为「十二相舞」,源于白马人崇尚万物有灵和崇拜大自然的传统。这种拟兽舞蹈带有远古「百兽率舞」的特征,是氐羌文化与藏文化的融合体。

白马人视奇数为吉祥,故表演时会由七、九或十一名舞者,戴着用木头雕成的猛兽和瑞兽头套来跳。以代表百兽之王的狮头舞者为首领舞,其余人则分别戴上虎、龙、豹、牛、熊、麒麟、蛇、凤凰、雕等不同面具,在锣、鼓、钹和大型铜号的伴奏下,模拟动物的动作。另外,还有面具形相凶恶的小鬼、大鬼伴舞。

舞蹈组合大致分成好几套,因应不同环境、作用而有分别,包括用以敬祀各路神明的「纽㑳」,在空旷地方用欢快喜庆舞蹈娱神的「嘎㑳」,在走进村里祝贺各家各户和礼拜长辈时用的「央㑳」等。而被称为「跳小鬼」的「阿里嘎㑳」,是由一对小鬼夫妻所跳的双人舞,表演出男女间的亲密。因㑳舞不许女性参与,故鬼妻角色亦由男性来表演。

动作方面,多模拟动物在林间行走、空中飞舞,或表现动物神灵互相问候和祝贺的情况。在狮头舞者带领下,大家时而走圈,时而聚拢,时而散开,有时会以碎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边转圈而舞,有时则停立。舞蹈组合以圈舞的点踏步、穿花的踮跳步为基本表现形式,动作以蹉步、小腿划圈蹲步、左右跳转圈为主,手部亦会配合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