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齿
植齿亦称「种牙」,是填补失去牙齿的方法。方法是先打开牙床骨,将一支牙桩打进牙床骨内,作为假牙的牙脚,待牙桩周边的牙骨愈合后,在牙桩上镶上牙冠,藉以修补失去的牙齿。植齿所用的植桩体是钛金属,原因是骨骼对其排斥性最低,因此价格亦较为高昂。植齿早期的成功率约70%,而近十年物料进步,业界对咬合的了解加深,如植齿成功的定义为成功植入牙桩后,骨骼能够承受并且愈合,据近期的研究指出,成功率已达90-100%。
检查及手术
先利用X光片或三维电脑扫瞄,确定骨骼的位置,以决定植桩体的长度和阔度,再安排手术。牙医会先把植桩体放进牙床,视乎其稳定性,再决定镶上假牙牙冠的日子。若情况良好,可即日完成,亦可能需要加插其他手术增加成功率,等待时间由3至6个月不等。刚植齿的人士应注意清洁,以牙线、牙缝刷或超级牙线等彻底清洁植桩体上的假牙以及周边位置,以免植桩体附近的组织发炎。
如欲植入多颗牙齿,牙医会先从外科手术计划的层面分析,利用三维电脑扫瞄,从骨骼位置估计允许放置的牙桩数目,再估算最多可植入的牙齿数目。除此以外,也需要确定重要神经线和鼻窦的位置,以免牙桩太接近,有必要时或须进行额外的外科手术升高鼻窦。
如因门牙断裂需要植齿,牙医会先确定骨骼的长度和阔度足够与否,再检查两只相邻牙齿的状况,如确保没有会引起潜在细菌感染的牙周病,以免影响植齿手术。之后需要考虑骨骼的位置,以及从另一排相对位置的牙齿,推算植桩体的位置,再估计有否足够的骨骼包裹,从而考虑放入植桩体之余,是否需要做植骨手术。
风险
植齿属于口腔外科手术,手术后可能会出现肿胀和疼痛,初期漱口时会有血丝渗出,其后口腔的瘀青有机会散现于面部、颈部或胸部。在上颚后方植入的植桩体若太接近鼻窦有机会弄穿鼻窦,导致轻微鼻窦炎,而在下颚骨植入的牙齿则有机会损害下齿槽神经线,令半边嘴唇麻木,感觉有如麻醉药效持续不散。
如不幸因植齿而导致鼻窦炎,医生或会开抗生素治疗,再作妥善的观察,较坏的情况下则需清洗鼻窦,大多可康复。至于下齿槽神经线受损的话,医生会先作观察,监察复原进度,某些情况可能需要进行修复的手术。
不适合植齿的人士
植齿不适合(1)有骨骼愈合问题的人士,如接受过电疗的鼻咽癌患者,因口腔颚骨的电疗可能会影响骨骼缝合,或因化疗而需服用骨质疏松药的人士;以及(2)伤口缝合情况较差的人士,如血糖控制失当的糖尿病患者。
另外,如牙床骨空间较窄短,未必适合即时做植齿,可选择镶嵌牙套、牙桥或活动牙托等方法取代。如坚持做植齿,则须先做植骨手术,打好基台,好让牙床有充分的空间放进植桩体。
心脏病
植齿需局部麻醉,手术的压力可能会引起心脏问题,如刚做通波仔手术,应先观察3-6个月,待情况稳定后,牙医会与心脏科医生沟通,确保病者适合植齿。必要时医生会处方镇静剂,纾缓患者的压力。
植齿以外的方法
至于镶假牙(牙套或牙桥)为较旧式的方法,与植齿有所不同。方法是将左右邻近的牙齿以钻磨细,再托工场制造牙套/牙桥,套在失去牙齿的位置。一般来说,清洁得宜,保养不成问题,但长远来说可能会令邻近磨细了的牙齿变弱,造成影响。另一个常见的方法是镶配活动牙托,但活动牙托容易造成不便。而植齿的牙套紧贴牙桩,牙桩受力传入骨骼,感觉仿如真牙,因此植齿相对是较便利的方法,亦广为年青或中年人士采用。
镶上牙套或牙桥后,日后牙肉收缩时或需要更换假牙及牙桥附近的牙套。而植齿的牙桩像真牙的牙脚,保养得宜可非常耐用,即使出现问题,拿掉植桩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