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起搏器
胃瘫
胃功能失调是指胃功能紊乱或失调引致的病症,患者当中约有一至两成是「胃瘫」个案,胃瘫有多个病征,要在众多胃功能失调的病人中诊断出胃瘫相当困难,而曾伤及迷走神经、有自身免疫问题或有糖尿病的人士风险较高。
在正常情况下,进食时,胃部会扩大,食物消化后,胃部会收缩,达至排空作用,将食物推入肠道。胃瘫是胃部出现动力障碍,例如进食时胃部没有扩张,排空作用亦可能有问题。患者会有胃气、作呕作闷的感觉,严重者可能饮一盒纸包饮品已经呕吐,影响日常生活。
胃瘫测试
一般情况,胃瘫患者的胃镜检查显示正常,患者可进行造影测试,或者进行同位素测试,将低放射性的同位素放在食物里,进食并被小肠吸收后,测试呼出的气中同位素份量及吸收时间来诊断。
以往治疗方法
以往胃瘫病人可能需要切除胃部,有时切除一半的胃都未必能够完全根治问题,要切除整个胃部,切除胃部对病人而言是很大的创伤。由于胃对消化系统很重要,切除胃部需要改变饮食习惯,例如不能进食冬菇及柿等可能阻塞肠道的食物,亦会影响营养吸收,大部份胃被切除会影响铁质及钙质的吸收,全胃切除更会令病人无法吸收维他命B12。
治疗方法
较轻微患者,可服用增快胃部蠕动的药物,少食多餐,以及避免进食难消化的食物。
胃起搏器手术
胃起搏器手术最先由外国提出,2000年后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05、06年进行临床研究,外国至今己为一千五百个病人进行手术,而香港中文大学则在2014年完成亚洲首宗植入胃起搏器的手术。
胃起搏器的原理与心脏起搏器类似,透过微创手术将大约6厘米长的仪器植入患者的胃部,以电击刺激胃部,恢复胃部蠕动,令食物可以进入肠道,让患者能如常进食。患者手术后半年左右病情会开始好转。
由于电极可能在局部组织引起纤维化,出现不同程度电阻,医生可透过体外的仪器量度电阻,并控制电压。起搏器可用五至十年,之后需要更换电池。医生只需要在患者皮下取出电击仪换电。最近的研究发现,安装了起搏器的胃部有机会可以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