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花镜: 总结五十年代 1
香港在八十年代,经济发展蓬勃,市民生活富裕,可说是繁荣昌盛的年代。不过五十年代的香港是怎样的一个年代呢?是救济品的年代?荒谬暴力的年代?寄邮包潮年代?欲火焚身的年代?失学的年代?待吴昊和郑启明为大家一一解答。
Captive Years: CAPTIVE YEARS 1-2
This story of Hong Kong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presents a historical background to the battle of Hong Kong in 1941.
Captive Years: CAPTIVE YEARS 9-10
The Japanese military authorities imposed strict regulations governing all aspects of everyday life in Hong Kong, including politics, the economy and education. Many people died from starvation because of inadequate food supplies.
香港文化大师系列: 司马长风
司马长风,蒙古族人,1920年生于辽宁沈阳城北,原名胡若谷,又名胡永祥,胡欣平,胡越,胡灵雨,笔名:秋贞理、曾雍也、严静文、范澎涛、高节、林吟、罗晴等等。 司马长风涉猎范畴甚广,集政论家、历史家、散文家于一身,由于他的名字和笔名众多,予人传奇的感觉。他写作的活跃年期由1950至1980年,三十年间发表著作五十多种,是个多产的作家。他在写作上有两种不同身份,他经常以:曾雍也、严静文、范澎涛等笔名发表政论和历史著作,比如:周恩来评传、马克思政治哲学批判等等,另一方面他以笔名秋贞理、司马长风在文学上发表创作,比如:长歌集、绿窗随笔、唯情论者的独语等等。 他于抗战期间毕业于国立西北大学,主修政治与历史。他曾经是最年轻的国大代表。1949年他自东北流离到广州,然后同年7月去到台湾,再在年底来香港港定居。1950年他与一班知识青年成立友联出版社,曾出任友联的社长,又曾担任祖国周刋的总编辑、中国学生周报顾问、明报国际版编辑、以及众多报刋的专栏作家,他亦曾经在香港浸会书院和香港树仁书院任教。 司马长风在1968年后,开始将重点放在现代史和现代文学的研究之上。他1975年起发表一书三册<中国新文学史>,因为资料错漏,引来不少批评,但由于他独特的文学史书写风格,故时至今日这部著作仍有研究价值。 1980年,司马长风往美国探亲期间昏迷,突然急病逝世,终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