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 —《文化长河》 中国于2006年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2008年中,已有大约1,100项列入名单内。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窥探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识。网页内容丰富,有天津泥人张、磁州窑、满族剪纸、复州皮影戏等等。一起感受中华人民的生命和创造力。 https://rthk.hk/chiculture/culturalheritage2009/ |
![]() |
《茗茶乐》 品茗在中华文化中,有着怡情养性之效。为唤起大家对中华文化的兴趣,网页籍着多媒体的方式:视讯、声档及相片,助您欣赏茗茶文化及乐趣。本网站亦设有讨论平台,欢迎大家分享茗茶的经验和心得。 https://rthk.hk/chiculture/tea/ |
![]() |
《中国戏曲查笃撑》 网页介绍十种不同风格的中国地方戏曲。除了简介每种戏曲的历史、特色、音乐唱腔、乐器及剧目外,我们更提供影像和声音的示范片段,让网友可以直接欣赏不同地方戏曲的特色,了解表演者的身段、做手及表情的变化。 https://rthk.hk/chiculture/chiopera/ |
![]() |
《香港历史系列》(Podcast) 节目以历史地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为核心,描绘香港自开埠以来,直至二次大战之后,当中深具意义的事件。藉着认识历史,从而增进我们对香港的感情。节目属于「重组式纪录片」,在历史地标范围内,重组多年前的历史片段,务求营造出当时的境况,使观众有亲历其景的感觉。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187 |
![]() |
《人民人情》(Podcast) 21世纪的香港人,既要了解自己的国家,也要怀抱世界;我们相信透过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能建立新一代的香港人对中华文化产生有创造性的传承和建设性的批判。《人民人情》由香港教育学院讲师撰写讲稿,并由校长张炳良教授主持。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174 |
![]() |
《吾土吾情》- 竹纸有情 (Podcast) 「扎作」是一门传统民间手艺,历史源远流长,虽然没有文献记载其起迄的时期,但可以肯定「扎作」是源于古代的祀祭活动。这门手艺已有过千年的历史,当中蕴含着什么文化意涵?负载了多经验和技巧?当「扎作」走进现代社会,它又怎么跟从时代的步伐,继续传承下去? 《吾土‧吾情》请来香港本地扎作业工会主席冒卓祺师傅及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叶德平,一起探讨「扎作」的起源、历史、发展及传承。「扎作」于乡村的原居民来说,就如一个的循环,它参与每年由年初到年尾的,大大小小的节日、庆典、祭祀和宗教仪式;「扎作」也进入了居民的整个人生,由出生、成长、结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节目从「丁灯」、「花炮」、「大士王」及「麒麟」,讲述「扎作」的文化内涵,从中体现它如何展露生命的环形。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1331&lang=zh-CN&id=105824 |
![]() |
百载炉峰(民间信仰)
不能预知的大自然变化及事物的变迁使人产生恐惧,为了求安心人们相信祭天拜佛便能得到神明的庇佑,这正正就是民间信仰的形成。节目中介绍了不少民间流传的信仰习俗,例如祭祖、求签、供奉神佛、化宝烧衣、掷胜杯等。这些习俗除了让人了解以往民间思想外,更留下丰富的艺术遗产,值得大家一起深究。 |
![]() |
百载炉峰(花月留痕)
以往每年到了天后诞,乡村民众都会献上「花炮」来酬神,以祈求出海平安。而「抢花炮」是当时争取好意头的民间活动,慢慢成为了各个村落的传统。时至今日,抢花炮已经改为抽签形式来进行,但不失为传统习俗的延续。虽然模式有所改变,但是酬神的人仍保留这个传统,一方面是酬神,另一方面是民众集体的活动。时代的变迁使扎花炮的师傅却来越少,花炮业面临淘汰的危机,无论如何,它已成为香港手艺史上重要的一环。 |
![]() |
吾土吾情(庙、人、庙宇)
香港的庙宇众多,我们不难想象香港人对神明的尊重。节目中走访了多间富有代表性的庙宇,如车公庙、文武庙、天后古庙等。不少庙宇虽然小巧但历史悠久,无论在建筑设计上或庙内所收藏的艺术品,均极具欣赏的价值。 |
![]() |
香港故事(长洲老家)
长洲除了是离岛中最多居民居住的地方外,也是花牌十分普及的一个小岛。四十多年前陈爱民父亲把花牌的制作方式由传统简化至平面形式,同时以萤光颜色为主调,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直到现在,花牌已是岛上居民沟通的方式,而萤光色的花牌也成为了长洲花牌的一大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