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采访世纪婚礼后感

2011-06-14



  今年4月,是连续第二年,在同一时间到外地采访,去年是上海世博,今次是英国伦敦─威廉王子和凯特的世纪婚礼。飞机上,坐在身旁的不是早已默契相通的摄影师,而是第一次合作出外采访、身形比我矮小、还有点孩子脸的女导演─黄诗雅。谁说摄影师一定是男性?当然,我们这个组合也少不免让人担心「会不会不够高拍摄?」,但也管不了,我们就带着诸般疑问和期待,行囊满满─摄影机、脚架、咪高峰、电脑、采访资料等远赴伦敦,一切就由两个女生开始。

惊险的现场直播
  王子大婚,英国街头早已旗海飞扬,一班皇室狂热支持者和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攻陷伦敦,有时实在令记者又爱又恨。之所以爱,事关面对情绪高涨的群众,总不难捕捉到丰富的画面,采访到好的soundbite;不过,当你淹没在人海之中,动弹不得之时,又会发觉他们一点都不可爱。

  4月29日,正是大婚当日。公司租了当地的卫星,在香港时间晚上九时,亦即是紧随大婚和巡游后的黄金时间,让我伙拍当地一位摄影师作现场报道,直击群众庆祝。为了善用资源,我和同事早已计划好要分头行事,她一人带着器材到海德公园采访,那儿有大片草地和大屏幕直播婚礼,是会场附近以外其中一个最多群众聚集的地方。而我就直捣巡游路线末段的林荫大道,定时电话报道和部署现场报道。

  看似安排妥当,原来已出师不利。

  人流如鲫,任你再早出发都不及他人。由白金汉宫伸延至整条林荫大道早已「失守」,还在外围的我,心知不妙,极度懊悔为何不跟群众一样半夜露宿街头?眼见警方为控制人潮,陆续封锁已企满游人的位置,不许出入。面对如斯情景,心里明白,谁管你有没有证件,再不尽快冲出重围,就肯定被困,更不堪的是很大机会赶不了只此一次的现场直播!定一定神,知道眼中只有一件事,亦只有自己能够解决。一轮冒险的绕路狂奔、破口大叫再「摄位」、跨过花丛的铁栏等等,虽尴尬难堪,幸而成功抵达目标位置。

  终于来到现场直播时间。可是卫星电话仍然未连接得上,那一刻,不论我,还是香港的同事都肯定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原来根本来不及为报道预备什么。后来,成功接上,就只好「执生」见什么就说什么和现场采访游人,尽力将当时的气氛、情况,带给香港的观众。

  十多分钟的时间很快过去,未敢为自己的表现打分,但此一役,却未敢忘记。

无必要采访?
  今次的世纪婚礼,外国传媒形容是“Social media wedding”,意思是不单利用传统的传播方式发放婚礼的消息、图片及影像等,亦借用社交网站twitter及facebook的力量向外宣扬;在香港,除了电视台转播外国的讯号,亦有网站利用串流技术在网上直播,一般估计全球有高达二十亿人透过不同的媒体观看婚礼。

  我在本港一些网上论坛,也看到有网民发帖讨论「香港宽频竟然派人到伦敦采访大婚」,有网民表示,有大婚指定媒体英国广播公司 (BBC)、还有其他外国媒体铺天盖地、包罗万有的报道,香港的媒体无必要派记者到当地采访;当然,意见非一面倒,有网民亦表示不认同,可是,值得反思的是这少数意见背后的观点。

  在资讯如此泛滥的年代,所有人都可以轻易在网上取得资讯,记者作为传播媒介的角色也的确愈来愈模糊,观众似乎不再满足于记者只是报道资讯,那么,究竟记者应如何过滤资讯、甚至是创造资讯?我认为这是我们新一代记者,以至现今传媒机构要面对的难题,当然如果把握得好,这会是突破关键。

  今次的英国之旅,我也尝试采访大婚以外的另类故题,期望带给观众不同的资讯,当然,进步空间仍很大。但最少,我相信香港记者能够亲身采访,总比只有外国的单一资讯来得丰富;在于记者本人,能够参与采访如此盛大的世纪婚礼,实在是一次难得的宝贵经验,而且这经验,不只是属于记者,也是传媒机构,甚至是香港新闻界的。

录像记者(Video journalist)
  话说回来,同事在海德公园那边的采访又如何?听她所说,当然场面也是极之虚冚。她一人采访,不单拍摄、「扑咪」、还做了平生第一个「扒」(stand-upper,即报道记者),要知道她原本的工作不是记者、也不是摄影师、而是在新闻部录影厂拍摄的导演,连「扒」都做了,还有什么做不了?欣赏她的尝试之余,亦带给我一些反思。

  在英国,认识了一位美联社的录像记者(video journalist),他说有时候都是一人采访、拍摄、做「扒」,还可能会剪接;我也曾经听过,在外国有一些freelance录像记者,带着摄影机、Mac book、自己驾车就采访去,最后把已剪接好的新闻片后传送到新闻机构,检查过没问题,就可以播出;又记起,去年到台湾采访时,曾经拜访过当地一家电视台,人家的记者也是自己采访、自己剪接。那么,香港的记者又如何?观乎几间主要电视台,基本上记者、摄影师、工程、剪接师,都是各就其位,最常见的都只是摄影师充当记者「扑咪」采访。可是,这种分工又会否改变?又还是,基于节省资源等因素,已经静静地起了革命?试想,当高清摄录机体积之细,可以轻易携带、当智能手机也能够拍摄高质素画面、当Mac book或者类似功能的手提电脑更普及,剪接都变成基本的电脑知识时,这一切一切,将会或现正带给本港传媒怎么样的挑战?香港的记者应该如何面对?又该如何平衡以维持专业?这些都是我心中的疑问。

参观美联社电视新闻
  今次英国之旅,除了采访大婚之外,亦都有机会到美联社电视新闻,位于伦敦的分社考察三天,以「观察者」的身份了解他们的日常运作,由参与早上的编采会议、参与王子大婚采访部署的会议、了解采主与记者的沟通、各部门的工作等,让我认识他们的分工架构、以至是选取新闻题材时的考虑等。

  其中比较深刻是一位主力负责在互联网搜寻片段的编采队员,具体一点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从YouTube搜寻可用的片段,再联络上载片段的持有人,取得版权;又会浏览不同的社交网站等,参与讨论,与网民建立关系。在考察当天,他就在YouTube搜寻到一段叙利亚示威冲突时警民驳火的片段,经过一轮交涉,他取得拍摄者的同意在新闻中播出,片段最终亦都经网络世界发放至全球各地的媒体。

  一段纪录下驳火一刻片段、一段可能没被记者拍摄下来片段,一段发生在世界另一角落,真实存在的画面,最终成功被纪录下来,不期然有点感动。

  一连十三天的英国伦敦采访之旅完结,我拖着疲乏的身躯回港,很快又回到岗位上打拼。心里载着满满的回忆和感受,可能会随年月而淡忘;经验却是累积了,磨练都经过了,最大的得着或许是,让我更有信心走下去,随时再迎接新挑战。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

美国传媒参访考察随笔

陈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