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香港青少年使用短讯模式

2012-01-13

  根据电讯管理局2011年8月的资料显示,香港按人口计算的流动电话服务用户有14,297,814;流动电话服务用户普及率为201.1% 。每名香港手机用户于2009年9月平均发送46条及接收64条短讯,该月共送出493,480,904及接收677,072,067条短讯。自2000年初推出短讯服务,用量大幅飙升;如2011年农历新年这特别的日子,全港共发送29,283条讯息,收到37,538条,与2006年的数字比较,五年内上升幅度达172%。

  短讯服务受到年轻一群的用户追捧,他们利用手提电话互相分享资讯。收发短讯成了新兴的沟通媒介,他们形容它既似打电话、又似传送电邮,双方却没有真正接触,这是青年之间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既能相互沟通而又不会过份罗嗦,青少年成为引领全球的短讯专家(textperts)。

  较年青的更指这种「无言」的沟通方式是最棒,除可避过父母的偷听外,与面对面的接触或电话上的沟通相比,谈话内容亦会更详细及可维持更久(因他们可以选择何时回覆);另外,这些短讯专家亦会创造自己的语言符号以逃避监视。他们创造的专属语言和ICQ的非常相似,如:LOL(laugh out loud/大声地笑)、BRB(be right back/马上回来)、XOXO(hugs and kisses/亲亲再抱抱)等等;于以国语为母语的年轻人,喜于用数字代替中文,例如:「521」解作「我爱你」、「531」解作「我想你」。

使用短讯习惯的研究
  过去有关使用短讯习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忽略12至17岁这个较年轻的阶层。Lin(2005)曾研究过香港大学生使用手提电话短讯服务,Yang & Chen(2009)曾以北京居民使用手提电话的情况进行定量研究。自2005年Lin进行有关大学生使用手提电话短讯服务的研究调查后,使用短讯服务大幅增长252%,可算是研究中的缺口。是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于2010年4月展开,于香港大埔的一间中型中学进行宣传,于网站my3q.com收集问卷回覆,共有175名中学生参与。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一)受访者资料:
  是次研究共有175名中学生参与,分别有82名男生及90名女生,平均年龄为16.4岁,年纪最小的只有12岁,年纪最大的为21岁,受访者中以中三学生最多,共有57名(大约14-15岁);其次为中一学生(大约12-13岁),共有45名。

  175名受访者当中,有166名(94.86%)中学生拥有手提电话。大部分(33.75%)受访者使用手提电话已有3-4年,28.13%的受访者称已使用手提电话1-2年;21.25%的受访者拥有它5-6年,13.3%的受访者则有7-8年,只有1.25%的受访者称拥有它达9-10年,2.5%已使用手机达11年以上。这里显示大多数青少年升上中学后开始拥有手提电话,至于使用短讯服务,大部分学生已有1-2年经验,只有4名学生自称已使用短讯服务达10年或以上。

(二)每日收发短讯的使用率:
  拥有手提电话中的134名(74.57%)学生曾使用短讯服务。大部分(53%)每日传送0-10条短讯;有20.77%的学生每天发送11-30条短讯,传送71条或以上的占13.85%,传送31-50条的占7.69%,传送51-70条的占4.62%;是次的调查结果与电讯管理局公布的每名用户平均每天传送46条短讯的结果相约。是次调查的数据亦相当具指标性,Lin于2005年的研究发现,轻度使用者的大学生每月只传送5-10条短讯,与是次结果相比,发现由2005-2010年期间,平均用户发送短讯的数量上升十倍,而使用者年龄越年青,广告商应留意这一点。

(三)传送短讯的对象:
  问到传送短讯对象时(可选多于一个答案),大部分的回答如下:好友(27.16%);同性朋友/同学(23.21%);异性朋友/同学(17.78%);男/女朋友(11.11%);家人(10.62%);老师(2.47%)。数据显示他们最常和好友、同学传送短讯,但大都只局限于同性朋友/同学,反映出青少年于求学期不准拍拖的传统。

(四)短讯的内容:
  受访者可从21个选项中选取多于一个答案,部分选项得到相同的票数,选项顺序如下:最多人选择的是(1)问候朋友;其次为(2)感到沉闷或发现有趣的事情;(3)若打电话的话,可能会被父母偷听;(4)送生日/节日祝福;(5)给予支持/鼓励及不知道对方是否方便接听电话;(6)传达难以启齿的说话;(7)同时可给多个收件人传送短讯;(8)感谢短讯但不想被对方问太多问题;(9)想聊天;(10)向男/女朋友表达关怀/爱;(11)交新朋友;(12)短讯较打电话便宜;(13)查问功课(14)与对方分享快乐;(15)分享资讯;(16)追求异性朋友;(17)加长聊天时间;(18)与对方分享忧愁;(19)不想被同学/朋友偷听;(20)向导师请假;(21)分享笑话。

(五)表情符号的运用及短讯能改善人际关系:
  表情符号于电邮、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中非常流行,曾有研究指出非面对面的沟通中,缺少肢体语言、仰扬顿挫、面部表情等非语言讯息时,表情符号的运用能令用户更有效地表达自己,因此,表情符号有助了解用户的心理状态,例如:笑脸可去除尴尬、一大杯啤酒代表庆祝。多数(40.46%)受访者说他们有时会用表情符号,但9.16%的受访者说他们从不使用;有趣的是,6.87%的受访者传送短讯时,会自创独特的表情符号,把自己的性格融入短讯内容。问到他们是否同意「表情符号有助表达你的感受」时,逾过半数(76.34%)受访者选择非常同意(20.61%)及同意(55.74%),只有9.12%说无意见、14.5%受访者不同意。

  逾半数(63.64%)的受访者说短讯能改善人际关系,其中的47.73%表示「同意」;而15.91%的表示是「非常同意」;共有11.36%的受访者说「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高达两成半的受访者说,短讯对关系「没有影响」。因此,大部分的年青人视短讯为一种有效建立及维持关系的渠道。

暸解目标受众的媒体习惯
  媒体消费及喜好度(Media consumption and preference)总是广告商最关心的议题。自90年代中期,互联网逐渐变得商业化,媒体的景况从此改变。市民大众能选择更多的媒介,但对广告商而言,这标志着受众分歧(divergence of audience),为接触正确的目标受众(target audience),广告商致力寻找最有效的媒体,流动媒介联合媒体(landscape),再加上手提电话的普及,令它成为其中一种最有效的广告宣传媒介,可是,电话推销接获大量投诉,而大部分的非财务产品的宣传效果未如理想,因此,了解目标受众以及其媒体喜好度,能令媒体企划的效果更为显注。

  英国2cv的主管(2cv的定质调查部门)Steve Watkins于2003年曾说:「短讯科技提供广告商研究的能力,划算及迅速地了解这些新目标客群的媒体习性(Media habits)。」因此,是次研究可为行业提供一些有关香港青少年(12-17岁)使用短讯模式的资料。研究资料显示,这个年龄层尚有大量市场潜力,有待电话网络服务供应商及广告商开发。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警队与社交媒体

黄子健、马伟杰
2017-05-08

2016年度新闻与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调查

马伟杰 周展梁 叶诗颖 伍淑冰 梁俊仁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