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G禁拍事件看新旧媒介在社会议题中的角色

2012-02-14
  DOLCE & GABBANA (D&G)禁拍事件于2012年1月造成轩然大波。事件先见诸于网上留言,批评D&G禁止市民在门外拍照。本港报章《苹果日报》于1月5日以头版报道事件,其后持续报道,并引起社会注意。到了1月9日,事件发展至高潮阶段,当天数千人在D&G广东道分店外聚集抗议。从D&G禁拍事件可以看到新旧媒介在社会议题的角色及功能,同时发现旧媒介所发挥的聚焦力及其影响力,始终不容忽视。

  新媒介的理解可以简化至资讯与网络两者共生的关系,同时有关新旧媒介诸关键词定义及分析,已见十分丰富且成熟。不少学者就网络正在改变传播者及受众之间的关系,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Dan Gillmor在《We the media》一书指出,由于互联网出现,受众已成为历史的草稿者,他们目击事件发生,或者道听途说所闻,但总可以第一时间把消息经过网络传送出来。记者以往是消息首个或主要发放者,但现在已变化,或正在变化着。Dan Gillmor同时指出,受众在某种层次而言,其所知着可能比新闻记者还要多,因为他们数量无限大,但记者则是有限的。从独立网站、blog,到社交讨论区,从单向、多向或今天蛛网式连结,或多或少说明新媒介的影响力的确正在增加,但本文认为,旧媒介在社会原始事情到成为一个全民注意的社会议题,旧媒介始终是关键的平台,因为其聚焦能力仍然十分强大,特别针对社会议题营造方面,其力量不容忽视。

  有关社会议题的分期,台湾学者苏湘琦将其分成三类,分别事件、话题、议题。事件乃指特定时空下所发生的个别现象;话题意指相关事件的累积报道;议题则是具争议性的多面向话题。但三者之间其实具有一种历时及因果的关系,如注意力累增程度,一宗原始事件或事情经过大量累积新闻报道,往往可能推动事件成为争议性话题。学者Cobb和Elder等指出,若成为社会议题,其必须由两个或以上的团体或涉及利益或权力的参与者所构成,并形成一个冲突过程。

  Baker & Anderson等则认为,社会原始事件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其经过某些懂得活动运作的相关人物所发掘和判断并提出来,然后始为人所知者,这亦是一种造势的过程。如今这个造势者则由网络分担了传统记者的功能。但社会议题的发酵,乃至提升至集体关注层次,其往往需要由包括传统新闻媒介等发放,并令议题聚焦,始能达至全面议题阶段。D&G禁拍事件则是一宗可资探讨的个案,以了解新旧媒介的分工及其在议题发酵至成熟过程中的角色。

D&G事件议题分期
  就D&G禁拍事件发展论,若以议题分期,D&G事件从1月5日《苹果日报》报道前为原始事件期,1月5日至1月7日为话题过渡至议题阶段,到了1月8日则完全达至议题阶段;1月9日后则是事件后设时期。另外,若以事件聚焦点定性分析,1月8日前聚焦点以针对「恶霸」为要,但1月8日后则以「道歉」为主要诉求。

  D&G禁拍事件的分水岭可以《苹果日报》于1月5日的报道为要。据《苹果日报》资料显示最先见诸于2011年12月其间的网上留言,但传统媒介一直没有报道。《苹果日报》记者遂于1月4日在D&G分店门外尝试拍摄,结果遭干预。《苹果日报》便于1月5日以头条方式报道了事件,同时以〈擅禁途人拍照玷污购物天堂 名店恶霸D&G〉作标题。其「名店恶霸D&G」用语已充份反映出其对事件的立论,结果媒介影响力及其效果立竿见影。D&G禁拍事件在社会引起关注的当儿,亦重新回到网上讨论区,成为「热爆」话题。翌日,逾百市民在D&G店前拍摄,以示不满。

  2012年1月5日首见报后,从1月6日至1月8日千人围店止,除《苹果日报》外,其他报章亦见报道。按资料显示,1月6日共10篇,1月7日共4篇,1月8日共13篇,1月9日共18篇。《苹果日报》从1月6日至1月8日维持约4篇左右,其间亦见不少社会意见领袖先后加入评论。

  按Cobb和Elder等所指出,社会议题需要政界或社会「持份者」参与,从D&G事件可见,相关人物在1月6至1月8日其间先后在透过报道或媒介发言。其中包括立法会议员谢伟俊、旅发局主席田北俊、泛民特首初选竞选人冯检基及另一「独立」竞选人唐英年等。事件于1月8日达至高潮阶段,新闻见报于1月9日,共达14篇。当天特首参选人唐英年亦作出相关评论,令事件提升至某一种高层次。

  2012年1月9日后则是事件后设时期,当中亦发生过两次围堵,但人数大幅减少,每次约数百人。事件于1月9日后,若按报量分析见多次起伏,焦点亦有所变化,首先是自称D&G女店员工在facebook留言狠批「挑机」市民「脑残」,其后则平等机会委员会一度致函D&G,以跟进事件,另见1月13日及15日分别出现逾百人聚集D&G门外。从参与人量持续减少来理解,事件的关注度正在减少。媒介的报道亦从1月8日(见报1月9日)后持续减少。D&G于1月18日发表道歉声明。声明表示:「深切明白到近日在广东道专门店外发生的一连串事件,冒犯了香港市民,公司深感歉意,并向大众衷心致歉(2012-01-18 HKT 02:55 香港电台)。」政府同日亦首见回应。到了1月19日,曾荫权作为本港最高权力层,并在立法会中作出官方回应,事件似乎可以告一段落。

透过传统媒介发酵
  从这宗事件的发展理解,2011年12月网络出现相关D&G禁拍的留言,本港报章没有相关针对性的报道。一个月后,气氛出现180度转变,其中1月5日《苹果日报》有关禁拍报道可算是关键的分水岭,亦看到传统媒介在议题设定的聚焦力之强大。事件由原始事情至议题,必须或始终透过传统媒介始能发酵。事件的关注点或聚焦点,如上述2012年1月8日前以「恶霸」为要,1月8日后以「道歉」为要,可从示威人士的诉求可资说明。但这「恶霸」和「道歉」,甚至公共空间争议等曾出现过的主要用词,均由报章,特别是《苹果日报》所主导者,其中「恶霸」和「道歉」均为该报分别于1月5日和1月9日的头条标题用词。

  我们今天经常讨论新媒介的影响力如何无远弗届,但社会议题的聚焦力始终以旧媒介为要。但传统媒体作为社会监察者,若以头条方式针对一家店铺,又是否最理想的新闻处理?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警队与社交媒体

黄子健、马伟杰
2017-05-08

2016年度新闻与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调查

马伟杰 周展梁 叶诗颖 伍淑冰 梁俊仁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