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重重质疑声中,麦田最终向韩寒道歉。但是,他的这个技术细节却为我们引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时间使用模式分析(Analysis of Time Use Pattern)。
时间使用调查的作用
所谓时间使用(Time Use),简言之,就是你在一段时间内(一天、一周等等)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大家可能对于大规模的时间使用统计更为熟悉,常见的例子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对全民的时间分配情况展开调查,即通过量化的手段(如入户访问、电话采访等),追踪你的时间使用行为。
时间使用统计的产生与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r)有着根本的联系。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13年的一项关于体力劳动者业余时间分配的研究,并且在二、三十年代的前苏联大行其道,近年来已经有上百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了这项统计,而且许多进行此类调查的研究机构和学术网路也应运而生。
那么,进行此类研究的意义何在?纽西兰对本国开展的时间使用调查有如下描述(Statistics New Zealand, 2007, p.1),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些资料可以显示出不同的情境、职责如何影响人们选择某一时段的活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资料提供了经济统计无法测量的生产活动(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在市场以外发生的);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它可以测量人们对于某项活动的曝光率以及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时间使用调查还有助于研究以下问题: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志愿部门与家庭对社会的贡献;有薪工作与无薪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日后人们持续进行无薪工作的能力。」
《纽约时报》曾经将2008年美国时间使用调查(American Time Use Survey)的结果进行了形象的视觉化,从中可以得到许多资讯,例如2008年全美平均日工作时间是7.6小时,男性比女性日工作长0.9小时,女性平均每天花2.6小时做家务等。然而,这些调查经常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受访者高估自己的工作时间、低估自己的娱乐时间等。正是因为通过入户访问、电话访问等手段得到的资料是受访者的自我报告。有什么方法可避免这些问题呢?
在这里,麦田在攻击韩寒的过程中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展示。麦田通过网路资料采撷(Internet Data Mining)的方式,得到了两列资料:一列是韩寒参加的赛车比赛时间,一列是韩寒发表博客的时间。麦田认为韩寒在赛车比赛期间,不应该有时间关注市政新闻,更不应该废寝忘食的在凌晨发博客。话句话说,他认为韩寒在同一个时间点做了两件本不可能同时进行的事情,进而质疑有人在背后替韩寒做这些事情。网路资料采撷使用的是伺服器上的日志(Log Data),是有机器客观记录下来的行为资料,例如何时登录、何时发帖等等,因而避免了自我报告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传媒研究领域的意义
虽然麦田的分析距离学术意义上的统计差距很大,但是从网友发出的「超强技术贴」的惊叹之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些许带有科学意味的统计分析所迸发出的力量。那么,在传媒研究领域,这类分析有什么意义呢?
第一,用户的时间分配习惯对于传媒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分配习惯就如同消费习惯,只是媒介使用者付出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消费习惯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直接影响,同样的,媒介使用着的时间分配习惯也蕴含着商业价值。
例如,对于广告商来说,什么时间投放广告,传播效果会最好呢?所谓「黄金时段」(Prime Time),正是观众集中收看或收听节目的时间段,自然也是广告卖的最贵的时间段。更细致一些,则涉及到了频道忠诚度问题(祝建华,1997)。若有两档内容相似、播出时间段大致一样、收视率也接近的节目,自然是拥有更多忠实观众的节目就更受广告商青睐。
对于网站运营者来说,可根据使用者的时间分配来调整内容以黏着使用者。例如,如果用户集中在上午9、10点钟和下午5、6点钟发帖子,近似于白领的时间分配习惯,那么这个网站必须将自己的运营策略定位为服务白领。再如,用户如果更喜欢在工作日访问某网站的A栏目,而在周末访问B栏目,那么打个比方:A栏目近似于日报,B栏目则更像周末报;因而两个栏目的内容肯定要有所侧重。
再者,即便对于普通线民来说,懂得一些关于时间使用模式的基本知识,也是很有好处的。例如,线民在Twitter或者微博发消息,什么时候发出,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你的消息,从而吸引更多reply或者follower呢?当然,选在用户比较集中的午餐或者晚餐时间效果会比较好。
第二,传媒学者还关注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时间分配方式会对媒介使用者带来什么影响呢?这个问题之中蕴含的一条假设是:不同的使用模式(Use Pattern)会导致不同的媒介效果(Media Effect)。
当我们面对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介,就如同一株暴露在阳光中的植物—对于喜阳的植物来说,晒太阳的时间越多,长得越好;对某些喜阴的植物来说,却恰恰相反。然而,一个基本的假设是:晒太阳的时间长短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同样的,在媒介面前的时间长短会影响人的生理心理等方方面面。例如,许多父母会觉得最好不要让孩子花太多时间在电视、互联网上面。一方面,怕孩子荒废了学业;另一方面,担心电视、互联网上的有害资讯会影响孩子的身心。而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佩恩基金会(Payne Fund)就开始支持一系列项目,这些项目旨在研究电影中的暴力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影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之时,一系列经典的研究,例如1967由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尼伯格传播学院教授乔治•格伯纳(George Gerbner)所领导的团队发现:电视中充满了暴力。时至今日,有关电脑游戏、社交网站等互联网媒介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层出不穷。而这些研究往往会以这样的文字开头:「根据最新的互联网使用调查,青少年平均每天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为**小时……」。可见,在媒介效果研究中,时间始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