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种的转变──香港乐坛与年长乐迷疏离的过程

2003-04-15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曲多带有中国音乐元素。
愈来愈多香港成熟或年长流行乐迷在叹喟,说香港以往的流行曲比今天的好听;愈来愈多乐迷埋怨今天香港流行曲的歌词不知想表达什么;愈来愈多乐迷在投诉今天的偶像新人不知在唱什么......总之,略为年长一点的乐迷(大约是三十岁以上的),往往都在埋怨今日香港乐坛已不如以往那么精彩,今天的流行歌已经不能再吸引他们,他们对这个乐坛已没有什么感觉∶∶。

上述情况,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出现,到了廿一世纪头几年,情况益显严重。今天(二零零三年),我们周围的人都有着这种感受和埋怨,这种看法已成三十岁以上乐迷对当今香港乐坛的「主流」看法。

显然,香港乐坛已疏离 (Alienated)了她较年长或较成熟的乐迷。


乐坛疏离了年长乐迷

也许,任何地区的流行乐坛,本就是属于年青人的世界,较年长或较成熟的乐迷本来就容易被「遗弃」,从而产生疏离现象 (Alienation)。然而,像香港乐坛近几年出现的年长乐迷严重被「遗弃」现象,在世界其他地区还是比较少见的。在英、美、日等主要流行乐坛中,较年长或较成熟乐迷仍能很大程度上找到他们需要的音乐,令他们感觉到仍被乐坛照顾着。在香港,年长乐迷有点像无依的长者,觉得被人忽视甚至被人「当作无到」。

何况,即使以香港而言,这情况也不是向来就是如此的,这只是近几年才转得严重的情况。以往,香港乐迷没这样的无依感觉,以往大家都听香港的流行曲,你听我听,老听幼听,相安无事,甚或乐也融融。只是到九十年代,才渐渐有人自觉与乐坛脱节,而到了近几年,情况更为严重。故此,这个现象值得拿出来谈。


香港乐坛客观上的转变

本来,觉得以前的歌好听还是今天的歌好听,纯粹是个人主观感受;觉得今天偶像歌手顺不顺眼,也没有客观标准。因此,我们可以视这类觉得「被遗弃」的乐迷是跟时代脱了节,问题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而不应责怪今天乐坛。这说法在个人层面来说,是可以成立的。事实上,你试问问今天十四、五岁的少年人,问他觉得以往的歌好听还是今天的歌好听,问他觉得今天新人唱歌唱得好还是以往的歌手唱得好,他们一定会答是今天的歌比以前的歌好听,是今天的歌手唱得比以前的好!所以说,这的确是主观口味和品味问题。今天年少乐迷的看法,跟年长乐迷的可以截然不同,绝对迥异。

那么,究竟谁对?究竟谁错?

我们且不谈是谁对是谁错,事实上,我们未必能找出谁的口味对、谁的口味错之答案出来。既然是个人主观感受和口味,又怎好说谁对谁错呢?不过,这么多乐迷觉得今天的歌不知在唱什么,则我们仍值得去审视这现象。在这里我将跟大家谈谈这个乐坛究竟出了什么事?为什么她令年长乐迷觉得失落?客观上,这乐坛出现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令乐迷觉得无歌好听呢?

基本上,在过去廿多年来,香港乐坛在以下三方面有了转变,产生了上述效果:(一)音乐类型上的转变,(二)目标听众(Target Audience) 的转变,和(三)歌词语言形态的转变。


中式小调流行曲

首先谈音乐类型上的转变。这是指大体而言,今天香港乐坛的主流歌曲类型,跟七、八十年代的主流歌曲类型,有了改变。这个转变,令到不少乐迷无法继续喜欢下去。

七、八十年代香港乐坛有的是什么歌?一言以蔽之:是含有中国音乐元素的歌曲。这些含有中国元素的歌曲,主要以两种形式面世:(一)顾嘉煇式的中式小调流行曲/武侠剧歌曲;(二)港式流行曲(Canto Pop)。这两种曲种其实都是含有中国音乐元素在内的曲种。中式小调流行曲/武侠剧歌曲的中国音乐元素很明显:运用中国五音阶来撰作旋律,节奏是简单明显的节奏(中乐的其中一个特点),配以中国乐器(筝、二胡、扬琴等)作伴奏、加上中国古诗词味浓厚的歌词而成。


港式流行曲

至于港式流行曲(Canto Pop),其实就是「时装版的中式小调流行曲/武侠剧歌曲」,即是说,将中式小调流行曲/武侠剧歌曲脱去古装外衣,换上时装,就是港式流行曲(Canto Pop) 了。今且以一首人皆熟悉的港式流行曲《一人有一个梦想》为例,大家便会明白什么是「时装版」的中式小调歌了。《一人有一个梦想》的旋律,其实同样以中式五音阶撰写,歌曲结构与节奏都十分简单,不过已减去中国乐器的运用,歌词方面也不再唱中国古代情与物,是之为「现代版」的中国小调歌曲。它仍保留着一定的中国音乐元素在内。

当然,在七、八十年代,乐坛还有其他曲种的,如许冠杰的乐与怒、乐队(如 Beyond 、达明一派等)的摇滚和另类摇滚等等。不过,大体上整个乐坛的歌曲就以中式小调/武侠剧歌曲与港式流行曲为主要骨干(其实即使许冠杰或 Beyond ,都有些作品可归入港式流行曲或中式小调流行曲去)。


具中国音乐元素流行曲

现在我们大概可以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乐迷仍眷恋七、八十年代香港流行曲:带中国元素的歌曲,极可能就是香港(及华人)乐迷最喜欢听的歌曲及他们听得最舒服的曲种!虽然,今时今日爱听中国音乐的人已不多,不过,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心底里原来仍爱听具中国音乐元素的流行曲!此所以在七十年代中期,香港乐坛开步发展时,会走出一条全球独有的中式小调流行曲/武侠剧歌曲和港式流行曲道路出来,这个过程和结果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根有据的----那是因为,乐迷就是喜欢听这种歌。今天,大家听到有人怀缅于昔日香港歌曲好听时,他们其实是在回味中式小调流行曲和「港式流行曲」带给他们的韵味。原来,大家最爱的是有着中国音乐元素的流行曲(这其实并不奇怪),只是,这在当我们失去这类歌之后,才明白它们好听的原因。


抗拒非中国化的音乐元素

我们且反个角度,看看这说法的支持点:香港人(及华人)对一些非中国化的音乐元素,颇难于接受,甚或会抗拒。拿西方爵士乐来做个例子。很多(甚至绝大部份)香港或华人乐迷皆不爱听爵士乐,他们一听到爵士乐三、两个和弦,就已经会觉得混身不自在;如要他们全盘消化爵士乐那些复杂的旋律与和声结构及混乱的节奏,他们简直要抱头逃窜!不单较年长乐迷如是,就连当今年轻一辈,很多都无法接受爵士乐那份感觉!

原因是爵士乐的各方面元素,跟中国音乐元素很不相同,甚或相反!中国音乐旋律简单,爵士乐复杂;中国音乐不讲求和弦,爵士乐甚强调复杂的和弦;中国音乐用五音阶,爵士乐用各式各样艰涩繁杂音阶∶∶∶。

很明显,让香港乐迷选,他们一定选中式小调流行曲及港式流行曲,而弃爵士乐。其他西方音乐如较复杂的摇滚、实验派前卫音乐以至电子音乐,情况亦如爵士乐一样,只是它们令香港乐迷抗拒程度各有轻重而已。

由此可见,对香港(华人)乐迷,中式小调流行曲与港式流行曲,是早已流于他们血液中的曲种。


今天的曲种

但今天,中式小调流行曲和港式流行曲已经甚少出现了。中式小调流行曲/武侠剧歌曲固不用说,除了一些内地武侠剧和极少数本地电视剧偶有使用之外,其余就一概「停产」。至于港式流行曲,在新一辈新人歌手唱片中,仍间中有出现,不过今天的港式流行曲在编曲、歌手演绎方式及曲式变奏上,都离原本的港式流行曲愈来愈远,那中国元素已经愈来愈少了。

今天香港乐坛有的是较现代化、较西化和较多样化的曲种。这包括了软性 Hip Hop(如陈冠希、Juno的)、硬心 Hip Hop (如 LMF的)、Pop Rock(如谢霆锋、何韵诗的)、Dance Pop(如陈慧琳的)、Dream Pop(如王菲的)、Alternative Pop(如陈奕迅的)、Electronic Folk(如 At 17的)、J. Pop的(如E-Kids、EO2)、Electronic Dance(如近年黎明的)和Adult Oriented Rock(如近年张学友的)等等。这些都已没有或极少包含中国音乐元素在内了。

今天年青一辈乐迷对这些现代的、西化的曲种颇能接受,但对较年长的乐迷而言,便会觉得听来不是味儿,他们会觉得今天的歌欠缺迷人的旋律、欠缺中国传统语言的韵味,他们被重型和迷乱的节拍吓怕----他们喜欢的中国音乐元素和味道,在今天流行曲已近乎荡然无存。这,就是这么多年长乐迷感失落的原因。


出现转变其实应该

为什么在过去廿多年来,香港乐坛会渐渐变成这样?这种转变,其实是自然和具积极性的。世界上没有一个流行音乐体系长期停滞不变,流行乐坛就是潮流地,有潮流兴替才健康。而随着新一代年青人的思想、生活方式与口味都变了,乐坛也应随着而变。至于年青人为什么喜欢今天乐坛上这些曲种,当然也有着他们的理由。我们其实应主动试图去喜欢今日的香港流行曲,毕竟,时代不同了,歌曲应有变。但对很多较年长乐迷而言,他们显然无法喜欢今天的流行曲,这,也是难以改变的事实了。

但,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假如中国音乐元素真是香港华人乐迷所喜欢的话,香港流行曲在未来会鸟倦知还,回归到中式小调/港式流行曲去吗?

我无法作这预测。一个可能性是香港年青一辈在音乐口味上愈来愈西化,从此中式小调/港式流行曲进一步式微。另一个可能性是,经历过一个时期的西化/偶像化后,这一代年轻乐迷年纪渐长,又再找回中式小调/港式流行曲来听,配合年长乐迷的「反击」,中式歌回归乐坛。观乎近来李克勤受欢迎程度,及上一代歌手复出(如黄凯芹、林子祥、黎瑞恩等)成功,中式/港式流行曲重回大地,返到乐坛也不是没可能的。

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因乐坛放下了中式/港式流行曲,令乐坛疏离 了不少她往日的乐迷。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警队与社交媒体

黄子健、马伟杰
2017-05-08

2016年度新闻与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调查

马伟杰 周展梁 叶诗颖 伍淑冰 梁俊仁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