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高调 难掩自由受制
六四纪念已成为本地传媒每年的指定动作,不少媒介观察者或国际媒体更以此量度香港新闻自由空间的变化。今年适逢六四事件十周年,所谓十年人事几番新,传媒出师有名,大造文章,无论电子传媒或印刷媒体,对此题目都毫不忌讳,新闻自由的空间似乎比回归前更宽松,自我审查之说在此议题上不攻自破。
传媒高调处理「六四」,仍难掩饰新闻自由面对威胁。这些威胁包括自我审查及滥用自由两方面,分别由外籍商人及本地记者组织评定,有关报告都分别在六月中下旬见报。
根据一间政治及经济风险顾问公司的对外商进行的调查,指香港传媒的新闻审查情况愈来愈严重,其新闻自由度由九七年区内第二位下降至第四位,排名在菲律宾、日本及泰国之后。虽然此调查纯粹反映几百名外商印象,但已窥见新闻自由的气氛转变,不在乎实质证据多寡,而是出现印象如何。
另一项危害新闻自由的评论,来自记协及「第十九条」的《新闻自由年报》。该报告除了关注法制对言论自由的影响,亦批评中文报章在两大集团垄断下滥用新闻自由,造成专业水平下降,若业内不自我纠正,或会带来由他人监管的危机。该报告以「基准已变」为题,指出新闻自由的规范,已在不知不觉间受到转移。
* * *
上京遭押 记者如履薄冰
新闻自由的质变,亦反映在本港记者上京采访的环节上。六月中民主派人士拟上京反对人大释法不果,改派专上学生联会的三名代表上京,向人大常委提交反对释法意见书和一万三千个签名,几个学生代表获得官员接见,但随行的记者却被公安人员一再阻挠采访,一连两日都有记者被公安扣留查问,又拆菲林及强迫记者写「自白书」,理由是他们「非法采访」,本港记者事先未有申请,便不能进入天安门广场区采访。
这件事件令本地新闻界哗然,舆论猛烈批评北京侵犯新闻自由,并要求当局撤销香港记者到内地采访的限制,以尊重一国两制及加强两地的沟通。
北京当局对香港记者在内地采访政策时宽时紧,实在令本地新闻界无所适从。这次采访香港记者既没有擅闯禁地,破坏京城秩序,或刺探国家机密,只是履行采访职务,仍遭受如此对待,明显中央是针对事件的政治敏感度作出干预。
或许,中央向特区新闻界传达的另一项讯息:是有意无意高举「一国」的重要性,香港记者到内地采访逐渐要与内地记者看齐,香港新闻界慢慢又失去被视作「外地」记者的优势。
* * *
战况平息 壹传媒大展拳脚
报业减价经过三个月的恶斗,战火终于在六月底平息,两张销量最高的报纸先后回复旧价,新卖纸仍卖三元,可幸此次减价战牵连面不算大,未有特别造成伤亡。减价战刚平息,中文报纸又传出酝酿加价,但仍须视乎两大报业集团意愿,其他中小型报章,只能跟随「主流」意见。
减价风潮仍未喘定,壹传媒又有大动作,这次行动却与传媒无直接关系,而是借助传媒促销之力量开拓直销公司,针对零售市场。这间直销公司除了在壹集团的刊物催谷,亦在电子媒介大卖广告,印刷媒介与直销结合,一时间更成为不少报章的新闻议题。有评论担心直销扩大会令疲弱的零售业更受打击,亦有评论担心传媒兼营副业或会影响报业的市场,其中立场及客观性或会因商业压力受到牵制。但该直销公司营运首日已出现技术问题,这个概念对媒介及商业将会做成什么影响,仍须拭目以待。
另一边厢,壹传媒又成功买壳上市,一洗屡次上市计划受阻之挫败,经过连串交易后,终于成功持有百乐门六成七股权,成为大股东。百乐门发行新股,作价十六亿注入壹集团网上杂志及盈利能力最高的《壹本便利》。上市兼拓展业务,壹传媒看来野心勃勃,势不可档。
* * *
电话易名 文传售《天天》阻滞
潮流兴改名,老牌英资尤甚,继汇丰银行一统各地分行名称为 HSBC 以后,香港电讯亦在六月中正式易名为 Cable & Wireless HKT,集团徽号跟随母公司,然中文名称则维持不变。
香港电讯改名,含意深远,但最明显指示两个方向:一是该集团由香港本位转移至国际本位。以往名称强调作为一间本地公司,故淡化大东影子;如今重归母体,以突出其跨国优势。另一含意是大东电报局作为全球性机构,藉此强化其国际性形象,加强商号竞争力,以切合电讯业务不断合并及结盟的世界性趋势。
名称转换,象征该集团对本地市场盈利前景看淡,自从失去专利优势后,香港电讯原来的长途电话及固网市场已不停被竞争者蚕蚀,故此改名亦有重新定位的姿态,以作为拓展海外市场铺路。
香港电讯努力开拓多媒体服务,另一边厢,文化传信亦以此为目标,与两岸资讯科研机构开发中心资讯系统。传媒机构纷纷赶上资讯高速公路列车,已成大势所趋。但目前文化传信拟出售《天天日报》予母公司官司仍未审结,有关《天天日报》出版权问题悬而未决,令文传的商型化转向留下一道尾巴。至于《天天日报》花落谁家,相信月内会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