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S OF IDENTITY: Global Media, Electronic Landscapes & Cultural Boundaries 》

1998-03-15

书名:SPACES OF IDENTITY: Global Media, Electronic Landscapes & Cultural Boundaries
作者:DAVID MORLEY AND KEVIN ROBINS
出版社:ROUTLEDGE
出版日期:一九九五年

身份认同的空间

  现今国际电子传媒科技一日千里,但当我们兴高采烈拥戴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 ,又热切期待全球播映的世界杯足球赛之余,有否担心到本土文化如何自处?这正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

  卫星传播科技发达,令全球可同时同地收看同一节目,而国际互联网络亦将一处的资讯与地球不同角落互通。据作者 David Morley 摩里认为,这样产生了「全球性电脑空间」。这空间造就了一种新的社群意念,彷佛全球真的拥有一种来自享有相同资讯、生活方式、思想行为而构成的「共同文化」 (Shared Culture)。

  但作者引用文化侵略理论,指出事实并非如想像中的乐观,因这个所谓全球文化 Global Culture,其实就是美国为主的西方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侵略。

  但作者并非停留在传统文化侵略理论的框框,书中进而利用不同国家的例子,分析它们怎样在全球化声中建立本土文化以作抗衡。

  其实现今全球文化侵略亦并非以往所想的单向,如作者在另一章指出,西方国家亦正在承受来自日本的「技术侵略」,日本这个被学者萨尔德 Edward Said 认为是「东方」(Orient)的地方,现时以先进科技及商业策略向西方进行「反侵略」。作者称这个过程为「科技东方文化主义」(Techno-orientalism),日本便成为东方文化成功入侵西方的例子。

  以上都说明非美国、非西方的国家重新确立其本土文化的地位。作者更以为,这些本土文化亦在国际市场越见重要。他指出,现时到处都是中国餐、印度民族服装、爵士音乐等,它们的卖点就是其特殊性。但作者强调这些文化商品是经过包装来迎合国际(西方)口味,并未能真正提高国际对个别文化的了解,更遑论「本地化」的程度可与全球化的媲美。

  本书虽然未就本土文化在国内怎样与倾涌而至的国际文化展开角力或互相互长作详论,但它对全球文化、本土文化以及本土化过程作不同角度的分析。这种思考方法亦正好为香港最近积极提倡的本土文化研究提供参考论据。香港历来受到西方/全球文化影响,如何重新发掘本土文化身份认同正是当前重要课题,而利用传媒作为分析对象,亦非常配合香港这个深受传媒文化影响的社会。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界与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视新闻老总的管理心法

苏钥机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