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从这次选举的投票率、各党派的当选比例、个别候选人的胜败,可以看到香港政治生态的变化走势。但如果要作仔细的分析,就要有科学的调查数据。一如过往,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在这次区议会选举中,进行了大规模的票站调查,得到很多有用资料。笔者获该计划的主持人钟庭耀博士允许,使用有关资料以写成本文,特此致谢。
本文希望从调查所得的数字,了解几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所得的答案可能与大家心中的想法相近,但有了科学的数据,对厘清问题、消除误解和取得共识都有好处。
传媒重要但非最重要
第一个问题是新闻传媒在这次区议会选举的角色。有人认为,香港新闻界的影响力很大,例如在「七一」游行中鼓动市民上街,在选举中又明显支持民主派,对其他候选人不公平。「空降」观龙选区的何秀兰能够险胜叶国谦,除了得到一群著名大律师的大力支持外,传媒也可能发挥了作用。这个说法是否符合实情?让我们看看票站调查所得的数据。
表(一)列出选民从哪个途径认识所选的候选人,其中有一千三百多名被访者的初步总体数据,也有观龙及锦屏这两个选区的完整数据。整体而言,选民如何认识属意的候选人,主要是靠竞选宣传品及选举论坛,其次才是传媒,第三是候选人及助选团的亲身接触,而过往的议员身份也有些作用。
细看传媒的类别,报刊与电视分别占百份之十一及十,而电台只占百份之一,可见文字媒体与电视的影响力平分春色。在锦屏和观龙两个选区,梁国雄和何秀兰的确得到传媒之助将讯息传递给选民。蔡素玉也有一定的传媒曝光率,但叶国谦和黄成光在这方面较为吃亏。
港大民意研究计划还对山顶、美孚南、坪石、乐翠、火炭及大水坑这六个选区,投放了较多研究资源。结果显示,并非所有民主派候选人都能获传媒青睐。以上述的传媒途径比例计,何俊仁是百份之廿一,林森成是百份之九,王德全是百份之九,陈景辉也是百份之九。只有蔡耀昌例外地获百份之四十八,而且主要的曝光是来自报刊。(梁国雄的曝光却是靠电视。)
传媒面对太多选区,只能选择性地报导选情。只有重量级的候选人、有重大政治意义及竞争激烈的选区,才可吸引传媒的注意。传媒的注意力主要是看候选人的新闻价值,其政党背景或政见不一定是主要因素。何秀兰、梁国雄及蔡耀昌是例外而非常规,其他民主派参选者就没有那么「幸运」。而且香港报章的立场各异,不能说它们联手支持一方打击另一方,而电台电视就要遵守选委会的严格规定,不可能有明显偏向。其实传媒曝光有好有坏,抹黑报导往往比正面报导更吸引,加上选民有判断能力,资讯渠道也非单一,所以说传媒有相当影响力,但并非如一些人所想那么大。
选民凸显区选政治意义
第二个问题是选民基于何种因素来投票。从表(二)可见,六成选民在区议会选举中,仍是以民生政策为主,但有近四份一的人则考虑政治取态。调查也有询问投票人是选择个别候选人还是个别政党,两者的比例分别是百份之五十四和廿八(未列于表二)。可见政治或政党取态确有影响但非最主要因素。例外的是梁国雄和何秀兰,他们的政治诉求明显重于民生政策。
在被访者中,三成人曾参加「七一」游行。投票给梁国雄及何秀兰的人,曾参加游行的比例很高。此外,这些选民也较多认为,「七一」游行令市民的投票意欲增加。超过八成的被访者赞成在零七年普选特首,及在零八年全面普选立法会。在投票给民主派候选人的选民中,这个比例更接近百份百。整体来说,近六成投票者不满意特区政府的表现,满意者不足一成。而投票给民主派的人,不满政府表现的更高达八成或以上。
从上述数字可见,市民在区选投票中,虽然仍重视民生政策和候选人的往绩,但愈来愈多选民关注候选人的政治取向,并明确表示「七一」游行是影响因素。更多人对民主进程有要求,认为要加速普选特首和立法会。有些人所投的是抗议票,因为他们不满特区政府的表现。从数据推算,如果黄成光没有参选,梁国雄应可击败蔡素玉。
年青及中产者重民主诉求
第三个问题是投票给民主派的是什么人。正如大家所料,支持梁国雄、何秀兰等的选民中,年青人、有宗教信仰、高教育水平、专业及行政人员的比例均较高。他们有些只在投票日之前的几天才做决定,并较多投票给民主派的候选人。可以说,这次区议会选举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更多年青人和中产者参加选举,推高了投票率,增加了民主派的议席,表达了民主诉求,并向政府及其同盟者再一次发出了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