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权力中心跳「忠字舞」的BBC

2004-02-15
报章刊载BBC员工联署信,反对贝理雅政府干预新闻。
BBC总裁戴克于赫顿报告发表后随即请辞。
专责调查武器专家凯利博士死亡事件的赫顿报告(Hutton Report)发表后,英国广播公司(BBC)遭独立法官赫顿严厉批评报导失实,高层人事大地震,理事会主席戴维斯、总裁戴克以及名记者吉利根相继辞职,公司向首相贝理雅无条件道歉。在在使人想到,BBC创立八十二年来不断与权力中心周旋,但也有非常脆弱的时刻。BBC名义上「独立」于政府,但历届英国政府都对她掌有控制权,可随时禁播节目,而且有权撤销特许经营牌照。现在首相接受道歉后,声言会维护这家新闻机构独立运作,并说他相信「BBC将继续尽一己职责,用一切适当方式对政府进行调查和提问」。


阴沟G翻船,公信力受损

BBC员工可不是这样看,他们对赫顿报告表示狐疑也感到愤怒,不满机构高层迅速向政府作出「毫无保留的道歉」。数百员工多次上街示威,抗议BBC面临的「政治压力和干预」。有员工担心赫顿报告或成为「血滴子」,将倚赖政府拨款的BBC置于砧板之上,任由贝理雅政府宰割。BBC代理总裁拜福德则强调,承认犯错只能使公司更强,而英国广播公司的独立性也没有受到威胁。

从传播史可知,权力中心都莫不以操控新闻传媒为首要之务,把持新闻议题以扩大影响力。BBC地位特殊,管理模式纵使在民主开放社会也是奇特的,那注定引起谈论。这趟BBC阴沟G翻船,会不会降低她在公众心目中的认受程度?原因何在?

贝理雅委任的赫顿法官批评去年五月底BBC的报导「不真实」,认为记者吉利根指控贝理雅及高级幕僚,明明「知道错误」都要加进「萨达姆有能力四十五分钟内部署生化武器」情报,是个缺乏根据(unfounded)的报导。赫顿并且批评BBC高层疏于核实吉利根访问凯利所得的资料。

英国有些传媒认为,赫顿参与「掩饰」首相贝理雅政府的错误。部份评论人更不理解这份报告高度赞扬政府,认为官府中人没有一个在凯利案件中存在不正当行为,这与赫顿对BBC的尖锐责难形成鲜明对比。伦敦《旗帜晚报》发表民意测验结果显示,逾五成半受访者认为报告把大部份责任推给BBC是不公平的;近半受访者认为,该报告的目的就是要为贝理雅「漂白」。《独立报》以头版「开天窗」方式,印上「赫顿报告----文过饰非(Whitewash)?」大标题,对报告不以为然态度,跃然纸上;但贝理雅随即否认「文过饰非」之说。


信赖传媒的仍多于信赖政府

赫顿报告对BBC新闻部门和高层不啻是颗深水炸弹,炸开老大新闻帝国的资料核实和记者查证程序都问题重重。与政府力量唱对台半年后,BBC落得声名狼藉,那么是不是过错全在BBC身上呢?专栏作家曹长青在多维新闻网为文表示,像BBC和美国《纽约时报》这类新闻机构某些从业员,近年利用新闻取舍迎合左倾意识形态的预设立场,不惜制造假新闻。笔者认为,这个说法只宣示评论者政治立场;以人废言,却无助解释西方主流传媒与权力中心那错综复杂的共生、制衡关系。英国《经济学人》周刊提出:BBC能不能恢复声誉,继续成为可靠的新闻来源?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赫顿报告发表后,英国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公众信赖BBC报导真相的人数是信赖贝理雅政府人数的三倍。《卫报》民意调查指贝理雅的公众信任度下降两个百份点,降到就任以来最低水平的百份之十七。结合《泰晤士报》的民意调查结果,贝理雅民望没有全面受惠。唐宁街十号的主人虽然成功闯过凯利危机,同时失去民心--当然,「炮灰」也就是BBC。

据去年英国ICM民意调查数字显示,二零零三年四月美英联军攻伊战争头两个星期内,超过九成英国人收看或收听英国广播公司新闻节目。BBC不仅是英国人日常生活极重要的消息和消闲节目来源,旗下「世界电台」(BBC World Service)和「世界电视台」(BBC World TV)以四十三种语言作全球广播,在各地拥有不少受众,突破政治封锁,使受着极权或威权政府统治的人民,及时知悉国际大事。


社会公众才是服务对象

由英国政府出资经营却独立于政府的BBC,所制作新闻时事内容向以公信力和不偏不倚的编辑立场,广受称颂。BBC要求所有制作人都得恪守明文的《节目制作人准则》。虽然作为公营广播机构,BBC倒一直不愿意担任政府发言人或政治权贵传声筒作用。据《经济学人》指出,从一九二六年英国大罢工算起,政府一直恨不得全面掌控BBC,确保发布更多有利权力中心的消息;当年不少尊贵的议员,更指责BBC「食君之禄」却没有「担君之忧」。BBC中人一直知道,社会公众才是机构的真正服务对象。

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今天,BBC与权力中心在多项重大事件上交锋,例如苏伊士运河事件、福克兰群岛战争、北爱尔兰新旧教徒之争以至今天伊拉克「情报门」事件。BBC被指为敌张目也好,不爱国也好,都无损公正严谨的报导风格,没有给权力中心收编。

抵受政治压力的BBC,近年迭遭抨击为「一传媒独大」,指违反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唐宁街则致力打造电子传媒公平竞争平台,如一九九六年,采取将BBC发射传输网全部私有化的重大举措。商业竞争压力增加,会不会使BBC的记者为争取表现,只顾挖掘独家新闻,个人的新闻判断不惜迁就市场效应而倾斜,终告弄出轩然大波?


九成经费来自收视牌照费

那么,成立于一九二二年的BBC凭借什么力量得以排除权力中心干扰?答案在于「钱」字。中国古语说「仓廪实然后知荣辱」,证诸BBC最为恰当。法人(corporation)身份的BBC,向来不列入公务员体制,设有十二人理事局管理行政,并且通过皇家宪章保障独立地位。新闻部门是机构灵魂所在,向以编采独立为荣。机构全年经费超过廿五亿英镑(折合逾三百五十亿港元),当中九成来自收取收视牌照费,余下由库房补贴。BBC也许是世上最大单一传媒帝国,员工两万余人(多维网资料指美国之音只有一千二百人,不到BBC的十六份之一)。

现在遭赫顿报告批评,BBC会不会由自主监管模式,转而接受外间机构监管?BBC在武器报导事件上技术犯规,成为权力中心针对的「猎物」。据《金融时报》报导,英国文化大臣警告说,BBC特许牌照将于二零零六年到期,政府决定今后经费来源和新牌照内容时,会考虑赫顿报告。


自主监管还是业界监管?

近年英国不断有人建议BBC应接受新成立的传媒监管组织Ofcom监察,定期评估报导公正程度、保护私隐和独立制作等表现是否称职。现在更有人希望打破BBC「铁饭碗」。英国私营广播电视传媒业者,因为无法与BBC在同一平台公平竞争,一直耿耿于怀;趁着报导失实丑闻,亟思加快游说修改BBC特许经营牌照内容,以期催生新的竞争市场环境。

最吊诡之处是,现在连工党和保守党都有人想拆BBC的台。传媒犯规,千夫所指,政党中人往往以选票效应为重,加入煽动倒BBC的民粹行列。小报当道,若只因BBC一些从业员「左倾」表现而否定独立公营传媒价值,那最终利益受损的不止受众而是全体公众。如果BBC某些从业员不是曹长青眼中的左倾分子,而像美国布殊总统身边谋臣那样的超级右翼人士,那还要求BBC改变营运模式吗?


传媒界的福利国家象征

回顾大半个世纪BBC走过日子,也看到费边社会主义思潮影子。BBC不必卖政府的账,尽享编辑独立和营运自主之利,环顾国际,试问哪G有这般便宜之事?追源溯始,大概拜二十世纪初期的费边社思想所赐,促进英国「把一种温和的社会主义付诸实施,并且走向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乃至成为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张明贵着:《费边社会主义思想》,台北:五南图书,二零零三年,页三百八十八)。BBC堪称走传媒界的福利国家道路,以社会主义手段维护资本主义市场多元开放体系。当然,今天工党已背叛费边社列祖列宗。像BBC这类费边思潮产物所余无几,仍具见英国人守望社会利益的高强政治手段。

英国名专栏作家普洛斯(Michael Prowse)去年七月十三日在《金融时报》表示,民主社会的公众不纯是消费者,也包括享有共同价值利益的公民,拥护开放及理性思辩生活方式,可这并非商营传媒市场乐于推动的。他对BBC能独立于政府架构且不涉及政党政治(not a creature of government and still less of party politics)的优良传统,推崇备至。普洛斯提到,BBC近十年广播收益由近四成半跌至不足三成,英国人究竟要求单一公营传媒为公众发声,还是期望政府化整为零,分散资助不同业者?

BBC是社会公器还是权柄者玩弄的「囊中物」,视乎为政者一念之间能否拒绝权力诱惑,让传媒发挥监察政府天职。新闻传媒作为「第四权」,是对政府部门非常重要的监督力量,殆无疑问。

英国广播公司也必须汲取这次新闻报导失误的教训,致力改进服务受众和公众的质素,提高向公众问责意识,才不负社会所托。BBC的新闻报导在寻求真相方面无疑无所畏惧,这也是好的新闻报导所应遵循原则,但大前提必须是:真实应当永远摆在第一位。

只有大众传媒彰显公众利益,时刻以公信力为重,绝不跟随权力中心跳「忠字舞」,社会才展现多元缤纷的面相,政府才不轻易弄权滥权贪渎。这就是资本主义自我完善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广播的宿命

文乃扬
2020-04-30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

美国传媒参访考察随笔

陈易安
201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