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亚海啸报导看市民新闻学的崛起

2005-04-14
 
南亚海啸死伤人数数以十万计,震惊全世界。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令人谈虎色变的巨浪是什么样子的?海滩上的人是如何被卷走的?海边的建筑又是如何被夷为平地的?

对于这些问题,全世界任何一家主流媒体都无法回答,而能够给我们答案的是那些海啸的幸存者。在这次不幸事件中值得庆幸的是: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移动电话、短讯、电脑网络、视像电话等个人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为普通人提供了传播新闻的技术支援,让现场目击者可以积极、主动地捕捉和传播新闻资讯。这些文字、照片和录像随即被世界各大媒体和网站转载和转播,而更多的来自幸存者的娓娓叙述和震撼人心的图像,则散布在众多的博客网志(weblog)中。人类第一次由普通人和随后加入其中的专业记者一道,完成了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强力报导。


市民新闻学的内涵和沿革

这次南亚海啸报导使得近几年来初露端倪的市民新闻学(citizen journalism)快速崛起。市民新闻学又称参与性新闻学(participatory journalism)、开放性新闻学(open-source journalism;public journalism)、草根报导(grassroots reporting)等,是指普通市民通过日常科技(诸如移动电话、数码相机、电脑网络等通讯工具)向广大受众选择、撰写、分析和传播新闻资讯的行为和现象。

市民提供独立的、可靠的、准确的、广泛的相关资讯对于民主社会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十世纪末,市民新闻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美国呈燎原之势, 许多报刊深入社区寻找新的报导视角,以座谈、民意测验、征求意见等方式让市民参与到主要公众事件的报导中,积极鼓励读者成为记者或评论员。根据美国知名的普优公民新闻中心(Pew Center for Civic Journalism)的报导,美国一千五百多家日报中,至少有百份之二十在一九九四至二零零一年间从事了某种形式的市民新闻学实践,几乎所有报刊承认其对社区的积极作用。

然而在这场「公共新闻」运动中,并非每个人都对市民新闻学持支持和开放的态度。市民新闻学鼓励参与的同时,新闻组织仍会利用议题设置和人员甄选等方式对新闻报导进行控制。所以这个时期的新闻报导,本质上还是以新闻媒体和职业记者为主导的传播活动,普通公众的参与只是媒体一场新闻报导业务的改革,而媒体在其中的组织和领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伴随着电子邮件、聊天室、留言板、博客网站等互联网科技的出现与发展,社会公众终于可以不需要专业记者作为仲裁人和守门人,便能自主传播资讯、发表观点甚至组织舆论。网络传播使得每个读者都能成为记者,而且人们更趋主动地寻找正在发生的新闻,有时候还通过相互合作完成新闻报导。市民新闻学所倡导的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对新闻传播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受众现在有更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来源渠道。虽然主流媒体不会因为雨后春笋般的博客网、论坛、网上社区等的出现被挤垮,但是它们的权威性已经受到挑战,一些博客甚至开始了监督专业记者的工作,纠正他们报导中的错误和偏见。

网络时代的市民新闻学对传统新闻媒体的使命进行了重新定位,过去的「为人民」 报导(for the people)发展到了今天的「让人民」报导(by the people)的历史性阶段,这种嬗变对传统新闻媒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回顾和研究市民记者在这场世纪灾难中卓越的传播行为与表现,有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思考和探索,将新闻媒体固有的优势与公众自发性的新闻传播行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把握明天的大众传播发展趋势。


网络博客劳苦功高

Weblog是Web 和Log的组合词,Web指World Wide Web;Log原义是「航海日志」。Weblog简称blog,是网络日志之意。Blogger或Weblogger,则指使用网络进行日常记录的人,中国大陆译为博客。 博客在这次海啸报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彼得.格里芬(Peter Griffin)是印度孟买的博客和作家,在听到海啸新闻数小时后即开办了一家博客网,很快有数百名来自灾区和其他国家的博客加盟其中并上传新闻,组建了「东南亚地震及海啸博客网」 (SEA-EAT),三天内该博客网的点击率就高达十万人次。

网名为莫肯迪(Morquendi)的博客是最早从斯里兰卡灾区发送消息到外界的人之一,他来自现场的第一手叙述,迅速通过网络传遍世界。在他徘徊于投入救灾还是通过博客网站继续向外报导灾情之际, 很多网友热情回帖给他,感谢并支持他继续报导,认为这比他投入到救护工作中更有价值:「投入救灾工作能帮助几十人或上百人,但把消息报导出来给全世界,可以让数以百万计的人解囊相助。」

许许多多像莫肯迪这样的「平民记者」的文字叙述、照片和录影成为许多主流媒体的报导内容,在广大受众的眼中,这支大军已俨然成为新闻传媒的有机组成部份。


主流媒体通力协作

许多主流媒体意识到了这次海啸中市民新闻记者的巨大作用,积极主动地抓住了与他们通力合作的机会。

BBC网上新闻堪称这方面的高手。他们开辟了「目击者的故事」、「来自幸存者的照片」、「来自幸存者的录影」 、「寻找失踪的亲人」等栏目,约收到五万封「第一人称叙述」的电子邮件,留言板的访客高达四十万;英国的《卫报》(The Guardian)将全世界博客网上最佳的文章编辑成「来自幸存者的特别报导」; 美国的《纽约时报》也率先报导了海啸博客网站的情况;美联社电视新闻署则要求员工四处搜猎业余摄影者的录影片段。MSNBC 网站则专门开设了「市民记者的报导」,刊载读者反馈和一些幸存者的故事。

事实业已证明:市民新闻是传统新闻报导的一种丰富和补充,主流媒体面对市民新闻学的兴起应持正确心态,不应当将它看作是一个威胁,两者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竞赛,以便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可以想像:市民记者的报导今后势必引起主流媒体的认真对待,当重大新闻事件再次发生时,市民记者与专业记者并肩作战、共同报导的情景将成为明天的报导模式。


维基新闻:市民一起写新闻

世界上由普罗大众编撰的百科全书是威名远播的维基百科(Wikipedia),它是一个国际性的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任何人都可以提供资料。例如,有人加入「地震」这个词目,其余的人都能增减其内容或修正其错误。换言之,维基百科的读者同时也是编辑。维基新闻(WikiNews)隶属维基百科,同样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新闻网络,任何人都可在这G编发新闻稿件,修正他人文稿中的不当之处,开创了网络新闻协作和资源分享的先河。

在这次世纪灾难报导中,维基新闻网在海啸当日八点五十二分就刊登了一篇题为《东南亚发生四十年来最强烈地震》的新闻,字数不足两百字,但该报导日以继夜被数以百计的市民新闻爱好者补充、修改,如今也成为了一篇几乎涵盖整个事件方方面面的深度报导。这些集结在维基新闻网的众多市民记者,正在创造着新闻报导广度和深度的奇迹。


海啸新闻「最残酷的垃圾」

然而不幸的是, 一些媒体和博客网站上出现了「最残酷的垃圾」:假的海啸照片和录影!非洲的《市民报》(The Citizen)收到电邮给他们的一张声称是斯里兰卡人逃离海啸现场的照片后,把它刊登在头版,后来发现这是二零零二年中国浙江钱塘江涌潮的照片,该报于是不得不向读者道歉。 据报导,美国和加拿大几家报社也被同样的这张照片欺骗过。

另一位名叫克G斯多夫.皮尔森(Christopher Pierson)的英国人在一网站的留言板上盯上了寻找失踪者的家庭,于是给这些家庭发电邮,宣称他们的亲人被确认在海啸中死亡。恶有恶报! 后来,这名男子因恶意传播给他人造成「难以名状」的痛苦和悲伤而被判监六个月。

于是,有人开始担心市民新闻报导的真实性,不敢也不愿将它们纳入主流媒体的报导体系。

难道一颗老鼠屎真的要坏掉一锅汤?

以《我们的媒体》(We the Media)力倡网络市民新闻学的著名IT博客丹.吉尔默 (Dan Gillmor) 认为,主流媒体应大胆接纳市民新闻,只需告诉读者哪些你能证明其真伪而哪些你不能就行了,明天的读者自有辨别新闻资讯真伪的能力。


市民新闻网站蔚然成风

今年来,互联网上涌现了一大批深受受众喜爱的市民新闻网站,「每个市民都是记者」 成为这类网站的口号。其中首推韩国的 OhMyNews.com,它是市民新闻网站的先行者,也办得最为成功。该网站有遍及全国的数万名市民记者撰写新闻,仅由少数专业新闻从业人员协助,该网站每日浏览人数超过两百万。当市民们看到自己写的新闻时,你自然能想像他们的兴奋:「Oh! My News!」(噢!我的新闻!)。这份惊喜无异于「Oh! My God!」 (噢!我的天!)所表达出来的感慨!

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西港镇有一个本地新闻网, 去年底开辟了一个「年度照片」栏目, 五十多位市民寄来了四百多张摄影照片,内容涵盖了该镇的日常生活和所有新闻事件,结果大受欢迎,该网站的浏览人数随之大增。

美国新闻评论(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曾列出市民新闻学的五个要素:

(一) 强化报纸和社区的联系;
(二) 让读者帮助决定报纸的内容和报导方式;
(三) 提出新闻版面修改意见;
(四) 发现被压制的声音;
(五) 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消极的旁观者。

看来,市民新闻网站(而不是报纸)将率先达致市民新闻学这五点要求。市民新闻网站以及博客网作为大众传播媒体, 给了市民传播新闻的平台, 对传统媒体垄断新闻内容和叙事形式提出了挑战。

海啸改变了数百万人的生活,改变了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 同样,海啸也改变了世界大众传播的生态环境!明天的新闻将是专业记者和市民新闻爱好者合作的结晶。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警队与社交媒体

黄子健、马伟杰
2017-05-08

2016年度新闻与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调查

马伟杰 周展梁 叶诗颖 伍淑冰 梁俊仁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