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应提供更多传媒空间,让年青人发声。
白桦是电影剧本《苦恋》的作者,这剧曾于一九八一年被禁。电影中有一名句:「你爱祖国、祖国爱你吗?」白桦曾来香港,被问及这一名句,白桦说原文是「国家」并非祖国,国家是包括政权而祖国是文化和疆界。本港记者追问白桦对中国文艺政策有没有信心,《苦恋》一片能否解禁?他说,「具体的问题很难说,但相信假如气候好,什么花都可以开!」在一个政治气候收紧的社会,媒介的空间比较窄,异类的声音比较少,限制了青年人和媒介人发表己见的空间。
香港可贵之处是社会政治气候比赛开放,不单有大经大义的文章可以发表,连马经狗经和被命为鸳鸯蝴蝶的半色情文学也可以公开。这些过去在「工、农、兵文学」和「社会建设文学」主导的时候,备受攻击。但在今天,大受学术追捧,君不见史丹福大学许多博士论文、文化研究的题目,就是中国的鸳鸯蝴蝶派文学。
有人以为只是政治压抑,媒介才会被限制,缺乏多元化、尤其是年青人的声音。以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就没有媒介的限制,其实不然。
捷克可以是一个例子。它本来是中欧(捷克人不喜欢被称为是「东欧」)的高度文化小国,一九零零年以来多次是欧洲文明展览中心。一九六七年在满地可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捷克馆是全世界最有创意、有内容、有美感的设计。其策划是曾担任电影《莫札特传》美术指导的建筑师Joseph Svoboda。捷克在一九九一年的革命也是「天鹅绒」的革命,充满罗曼蒂克的色彩。文人创作家哈维尔上场,成为革命后的第一位总统。首都布拉格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之一,其地铁站甚有艺术性。满以为改革开放之后,其艺术会更上一层楼。
谁知改革之后,捷克开放,许多西方游客到访,为迎合市场经济,许多艺术作品变得媚俗,文学作品及电影缺乏市场经济支持,失去多元性和创意。所以不单是政治,经济主导也可以扼杀传媒及艺术发展的空间。年青人的未成熟作品,更惶论可以在新的市场经济年代生存。对香港这个极商业主导的社会,可引以为鉴。
媒介是两刃利剑
媒介可以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发展。传播学大师Wilbur Schramm曾在交联合国的传播咨文之中,引证各地的例子,一个社会、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对其传播流通、传播网络的发展有正面的相连。
明清的中国,闭关自守,对外传播隔绝,以至落后于西方和世界,与世界脱节是限制发展的主因,传媒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传媒也可以限制社会的发展。当一个社会在大的转型之中,又或是面对很大的危机,起初传媒可以扮演消息和资讯传递、多元意见的讨论平台、民意和情绪的宣泄对象等。但当主流意见一出,无论是「指鹿为马」或是「皇帝的新衣」,少数声音会自我制约,没有人想公然与社会对立,慢慢社会就只有主流的声音,其他异见是默然不语。这正是民意传播学者Elizabeth Noelle-Neumann在其著作《Public Opinion》所指的The Spiral of Silence。
君不见美国出兵伊拉克之初,美国传媒很少有反对的声音,直至最近美国政府自认理据不足、制造假资讯等,媒介才群起而攻之,许多资深传媒人因此下台,包括美国重要传媒CBS的时事主持人。
所以,媒介可以载舟,可以覆舟。传媒可以是社会的先驱,也可以是社会民意的杀手,限制多元声音的发展。
社会需要青少年声音
青年人可以带来社会的新思维,例如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学生从政治运动带来文化新思维。「六四」的青年学生,都是由父母或教授先启发,尤其是在合肥的方励之与温之凯,学生才会有对社会的另类诉求。在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新浪潮,带来在形式、主题、内容与美学的新思维。在蔡元培主掌的北京大学校园,也带来一群年青的学者如胡适、梁启超、徐志摩等的新思维。
是青年人带领社会往新路向走,是香港的年青人带领我们迈向廿一世纪。社会是需要有青年人的声音。
可是,媒介有抹黑年青人形象之嫌。美国社会学者Howe & Strauss著书,说明过去卅五年美国传媒怎样抹黑青年人的形象,多报导他们的负面新闻。
香港的传媒也好不了什么,常以青少年负面新闻为头条。甚至社会服务界的报导一提起「青年人」,就是「青年问题」或是「问题青年」,十分可惜。传媒欠年青人一个公道,青年人需求更多媒介平台。资讯科技的出现,的确提供年青人抒发己见的平台,例如年青人在Xanga写的Blog,十分可贵,许多父母还不知可以在此认识自己子女的心灵世界。
以年青人为对象的媒体
「突破」机构从事年青人媒体逾卅年,得出以下结论,建立年青人在媒介的声音,需要有三方面的配合:
一、青年声音平台
建立一个专为年青人说话的平台,无论是杂志如《U+》、科网如Uzone、电影节如City and Me、书籍如《少女日记》,都是例子,让年青人说话。
二、 青年的传媒及资讯素养教育
让年青人发声的平台多,不一定可以让他们自由说话,看看各中小学的校园电台及电视,其形式及内容贫乏,可见一斑。
青年人需要掌握传媒及资讯意识及技巧,需有影音及文字语言的能力、批判及独立思考,要有表达能力,才能在各传媒平台上落地有声。
三、 传播人作师傅
传播是一种语言,有其美学;也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有其内容。青少年人需要资深的传媒人抽时间培养下一代,才会有新思维。
香港本来是世界电影的中心之一,是亚洲的传媒中心,然而电影工业直线滑落,这是电影的传媒水平进步慢、新力军少、文化水平低有关。真功夫是需要累积的,不是哗众取宠的啅头可以解决。
香港的前途、中国的未来,有系于每个人的参与,尤其是年青人的声音。曾下狱出来的北京记者戴晴说:「今日的中国已从一个无声的中国变成有声的中国」,因为普通的中国公民已经要求进入决策过程。
但愿我们的社会,提供更多的青少年传媒公众空间、传媒资讯意识教育,和作青少年人的师傅,让他们青出于蓝,带领社会走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