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ese-Language Film :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 》

2006-07-17
华语电影:史学、诗学和政治
书名:《 Chinese-Language Film :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 》
作者:鲁晓鹏、叶月瑜
出版社: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年

  华语电影已走过百年光景,在全球化的今日,其活力、能量和韧性更教人刮目相看。候孝贤、李安、王家卫、张艺谋等老将早已奠定国际级导演的卓然地位,蔡明亮、贾彰柯、彭浩祥等新锐凭创意丰盈的作品扬威国际影展。这番气象让电影研究的既有理论范式--「国族电影」(National cinema) 、「第三世界电影」(Third World Cinema)-- 捉襟见肘,期待学界与时并举的批评介入。鲁晓鹏和叶月瑜主编的《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便是一次出色的尝试。
  本书汇集了十六篇高水准论文,以华语电影的历史、美学、风格、国族观(Nationhood)、身份政治为主要议题,两位编者按照三大主题编排章节。第一部份以电影史为主题,涉及华语电影的编年史、分期和趋势。当中既包括对电影史既有阐释模型的重访、改造,又有对当下新趋势的及时论述。其内容射猎颇广泛,涵盖华语电影滥觞时期的戏剧电影、二、三十年代上海武侠片、台湾和中国大陆九十年代艺术电影和商业大片;第二部份聚焦华语电影美学、形式和导演风格等共时性问题。著名学者鲍威尔从国际电影风格(International film style)出发,富启发性地论述了华语电影的跨文化诗学。其他文章则对候孝贤、李安、王家卫、贾樟柯的电影美学做出细致阅读;最后一部份探索华语电影在全球化脉络下的政治性问题。研究者循文化研究和电影研究路径,对台湾、香港、新加坡华语电影中的身份建构、性别政治、国家再现、后殖民性等议题作了深入探讨。
  概括之,本书丰富(从而再造)了中文电影批评中的业已存在「华语电影」概念,并首次向西方学界做出较系统介绍。鉴于其扎实的内容和出色的编排,本书获得美国图书馆学会刊物《Choice Magazine》「二零零五年度最佳学术著作」。更重要的是,编者尤其关照无法为单一、固定的「中国国家」(Chinese nation-state)疆界所限定的华语电影,从而提醒我们华文电影的复数存在,以它的多样、繁杂和流动性。这不仅开启了认识华语电影文化的新视角,也有助于丰富对国际电影历史与理论的理解。面对华语电影的宝藏,相信本书会启发更多令人激动的研究。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界与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视新闻老总的管理心法

苏钥机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