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sculinities and Hong Kong Cinema 》

2007-01-12
「电影.男」—理解港产片的新线索
书名:《 Masculinities and Hong Kong Cinema 》
作者:Laikwan Pang & Day Wong
出版社: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日期:2005 年

  性别议题是香港电影研究一直受忽略的领域。然而,在可数的港产电影评论中,谈「性/ 别」的,往往是偏向针对电影文本中女「性」身份和情欲的再现、女性身体被凝视(being gazed),和「父权中的女人」受剥削等问题;而所谓洞见,来来去去都以西方「女性主义」性别觉醒的滥觞居多。

  过份专注以「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传统女性主义的电影批评,曾一度出现作茧自缚的困境。但随着九十年代男性运动的到来,如今可再次高飞。关于「男性 」(masculinity)的重「生/ 新」讨论,送给电影学者和影评人的礼物,就是以逆向操作方式重构和反哺「女性主义」。特别对二战后的本土电影而言,这可能是建立香港电影研究不可或缺的新元素。

  由两位女博士彭丽君和黄结梅合编的《Masculinities and Hong Kong Cinema》,开宗明义说明男「性」是众数。换言之,她们拒绝以惯常采用的反映论(reflectionism)去分析电影里的男人,反对以一种定型阳性特质跟一种固定的意识形态对号入座。她们尝试说服大家,即使在同一时期,或属同一类型的电影,各影片传递的男性特质都是杂踏纷陈的。例如,充满阳刚味的香港新派武术片,胡金铨电影跟张彻电影的男人就很不同。

  为还未受注视和未被足够听见的「男性」概念显影和发声,这结集的作者以不同「电影.男」的话题作了多层次的分析,当中包括小津电影专家/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德斯勒(David Desser)教授、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语系马圣美教授、戏剧博士/国立台大外文系的沈晓茵、温哥华西门菲沙大学的女性研究学助理教授梁学思、澳门大学的江绍祺博士和香港科技大学的谷淑美博士等人。粗略而言,由七十年代香港电影如何靠「阳刚转向」打入好莱坞的政治经济面之探讨,到诸如肉身人际面的男同志活在「直社会」中的待遇,再到《银河映像》如何呈现负资产社会情景中的多样貌的后「九七」男人和同盟(homosocial bonding),及至女观众如何解读电影中的李小龙和成龙的不同,可谓包罗甚广。

  这本书值得向香港电影研究爱好者推荐,但因部份篇章行文有点艰涩,有可能成为新意念广泛传布和交流上的限制,因此笔者稍为感到有点可惜。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界与戒

朱文洛
2019-10-28

透视新闻老总的管理心法

苏钥机
2016-05-12